
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健康成长
让孩子在劳动教育中健康成长
编者按:
劳动教育让孩子的天性得到了释放和发展,让他们知道学习生活中不仅仅只有书本知识,还有很多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很多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这些因素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有家庭的,也有学校和社会的,成为当前一个个待解难题。针对如何认识劳动教育以及如何做好劳动教育的问题,本版将和广大读者一起探讨。
家长要重视劳动教育
当下存在一个普遍的矛盾是,很多家长一面抱怨孩子不爱劳动、动手能力差,一面又不太注意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
很多家长过分地重视孩子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忽视孩子的实际劳动教育。如今,无论在家长群里还是大人们聊天的时候,热议的通常是“上哪几门补习班”“作业写到几点”“学什么特长”“假期去哪里游学”等等。针对劳动教育,有位家长这样说:“现在这个社会,还得有知识。依我看,有那教孩子劳动的工夫,还不如教孩子认几个字、做几道算术题呢。”
还有的家长则是纯属对孩子过分溺爱,害怕孩子在劳动中吃苦受累。也有的家长嫌孩子笨手笨脚添麻烦、帮倒忙,觉得还不如自己替他们做省事省心。可总是让他们学着做,就永远不会做、不乐意做,等到长大了再学做,可能就会视为是一种负担,不想学、不想干了。这不赖孩子,是家长自己造成的。
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家庭才是第一课堂。家长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意义,发挥第一任教师的作用,重视劳动教育,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主阵地
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是现代教育的主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人生的有效途径。劳动教育虽然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但是,学校的作用尤其重要,是做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学习劳动技术,也不仅仅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补充,而是有着丰富性以及多元性的内容,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抓手。
学校要发挥好劳动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就要提高中小学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开启劳动教育在全面育人中的新篇章。时代在变,如今的孩子生活学习的环境与上一辈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现实中,劳动教育如果还是老调重弹,还是日常教学中简单的任务、单纯的体力性劳动、技艺学习,那就会致使劳动教育成为与脑力劳动、日常学习无关的活动,被认为是学生的额外负担,就不会有很好的效果。因此,做好劳动教育,学校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精心设计并组织学生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具有吸引力的劳动实践活动,把劳动教育理论化、课程化、生活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生涯规划、实践创新能力。
做好劳动教育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青少年劳动教育意义重大,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劳动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生存能力。青少年不可能永远是孩子,当长大走出校门踏入社会,他们必定要经受社会上各种各样的“生存挑战”。应对“生存挑战”是每个孩子的必答题,做好这道必答题,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是吃苦。怎样让孩子吃苦?关键是劳动。让孩子从小接受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体悟、体会、体验吃苦,有助于不断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劳动教育会影响人的一生。孩子从劳动中学到的生活知识、生产知识,对于将来职业的选择都会产生影响,而由此养成勤劳的习惯、锻炼出不怕吃苦的精神,都有助于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价值观教育,教育应当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育具有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必须承认幸福生活建立于辛勤劳动之上。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比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小制作、小发明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而又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学生的成长也就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他们的创造力会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能被增强。
教育形式不一定只用固定化的课程形式,平时点滴的实践,就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团队合作的价值、循环经济的价值。从每一件小事做起、从每一天做起,渗透式、融入式的劳动教育正在让劳动意识扎根到很多孩子心中。
从小做起 让孩子爱上劳动
今天在孩子心中播下一粒劳动的种子,明天他们收获的将是完整的人生。作为家长,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就抓好劳动教育,让孩子爱上劳动。
抓好劳动教育就要鼓励孩子从做好分内的事情做起。让孩子从个人分内劳动开始学习,锻炼生活自理能力,譬如学习自己将衣服穿好、放好;把脏衣服放进脏衣篮里等。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逐步引导,一步步引导,让孩子清楚理解家务步骤。同时,家长要注意量力而行。各年龄孩子的动作技巧、认知程度和体力耐心均不相同,父母对孩子做家务的要求应视孩子能力范围而定,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共同参与。家长与孩子一起做家务,当孩子越帮越忙时,要耐住性子,教孩子改正并作出正确示范。此外,可以陪孩子一边做事、一边聊天,甚至交换彼此的心得,以增加工作乐趣。在指导孩子时语气要温和,不宜急躁,有耐心、有步骤地以游戏的方式和心态教导孩子学习。同时,要以身作则。父母本身对做家务的态度要端正,勿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行举止中认为做家务是件令人讨厌的事情。在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与学习动机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更为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做得如何,别忘了给予赞美和鼓励,让孩子知道他做的每件“小事”你都看到了。从叠被子、打扫卫生到洗衣做饭,这些看似琐碎、不起眼、平凡的生活技能,却是孩子们锻炼自我、体验劳动乐趣的第一道门槛。从这一伸手一弯腰、一根线一粒米的家务琐事中,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激励,也能从劳动中体验到满足自我需要的快乐,他们成长的基石也从劳动中一层层夯实。
很多孩子为什么不爱劳动
有家长抱怨:“都快上小学了,懒得出奇。就连洗脸洗脚、脱衣服这些事都懒得干。每天为照顾他,我和他爸爸忙得团团转,都快累死我们了。”还有的孩子已经五六岁了,在家玩玩具,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然后扬长而去,真是“油瓶子倒了都不扶”。家长每天得跟在后边,一遍一遍地不停地收拾,累得家长精疲力竭,不停地抱怨。家里的孩子不爱劳动,原因不在于孩子天生懒惰,而是由于劳动教育缺失。
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这是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亦能为其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劳动却长期缺位,种种因素也导致劳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劳动教育缺失,让孩子从小就不知道劳动是什么,慢慢地就会形成厌恶劳动的不良心态。这就可以理解现在为何越来越多的孩子不爱劳动的原因所在了。
劳动教育很有必要
劳动是人的必修课,人人都需要学这门功课。生存、发展需要劳动,学业、事业成功,生活要开心幸福,离不开劳动。如果没有后天有意识地教育,当人的生存需要满足后,人就会懒得再劳动。因而,要让劳动成为孩子成长的“必须”,就需要后天对其进行有意识的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形成劳动的意识和习惯。
劳动教育有必要且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很多作用。做好劳动教育有助于开发提高学生的智力。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四肢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并且,学习紧张之余,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或活动,有助于大脑的休息。劳动教育,可以增强学生体质。经常进行适当的劳动锻炼,学生体质会明显增强。劳动教育,可以培育孩子的审美观念。孩子经历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后,对美的实质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体会到心里美比外表美更重要。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接受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中体悟、体会、体验吃苦,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
学习和劳动教育并不对立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可是,在现实中,不管是学生、家长或者是学校都存在对劳动教育忽视的情况。有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是靠知识、拼技能,并不需要凭体力在社会立足,劳动教育价值不大。有不少家长把劳动当负担,怕影响孩子学习。孩子上学了,父母们总是这样教导:“只要你好好学习,家里什么事情也不用你做。”对于劳动教育,很多学校也没有足够的重视。有的小学根本无人任教劳动课,有的劳动课也明显存在问题,课表上有安排但根本不上课,不是被考试或其他学科取代,就是被自习所“侵占”,还有学校的劳动教育只是局限于模式化的课程,体验式地拔草、种地,甚至于“农家一日游”“工厂一日游”。
总之,不管是学生、家长或是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分地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把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劳动教育看成是对立的。其实,这是一种片面和短视的行为。学习和劳动教育并不对立,而是相互促进。
教育就是教书育人。教育除了让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外,更要培育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习惯和健全的人格——而这其中,被我们忽视的劳动教育恰恰是让学生拥有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重要一环。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赛跑,书本上的知识、文艺上的特长可以让孩子在这场马拉松赛跑的前半程取得领先,而良好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则会让孩子在后半程有更好的耐力和后劲。如何让孩子顺利跑完这场人生马拉松并赢在终点,显然,这堂劳动教育课是需要补一补了。
体力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
说起劳动教育,很多人会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外做些体力劳动。其实,劳动教育的内涵远比让学生做些体力劳动要丰富很多。劳动教育如果一味强调让同学进行们体力劳动,是为了“劳”而“劳”,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
体力劳动不等于劳动教育。如果劳动教育还沿用传统的体力劳动方式,让学生体验吃苦流汗,显然难以让他们深刻理解劳动的意义。如今,劳动的功能逐渐转向使个人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从这个角度来讲,对于青少年来说,完成劳动未必能比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价值感和存在感更多。因此,要达到通过劳动能够全面育人的目标,开展创造性劳动势在必行。
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心手相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固然重要,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造性劳动教育,让青少年因为取得劳动成果感到满足、愉悦,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切实感受劳动不仅光荣,劳动还让人获得幸福,能够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如是,劳动教育方能落地生根。除此之外,劳动教育还要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让孩子体悟到劳动对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的锻炼,理解劳动对创造创新的价值,让孩子从劳动层面知道怎么尊重劳动。
做好劳动教育 父母要“舍得”
近年来“大学生脏衣服寄回家洗”“父母坐飞机送馄饨”“上学带几百双袜子”等新闻被频频爆出。人们在“羡慕家长”的同时也在发问:“这能让孩子长大吗?”的确,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每一个孩子几乎都是家庭注目的中心,因为过分关注孩子,不少家长不知不觉会走入“爱的误区”,宁可自己吃尽苦头,也不愿意让孩子感受生活之艰辛。
很多孩子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尤其是如今的父母不差钱,什么都拿钱解决问题,生怕孩子苦着、累着,一手包办,“捧在手心怕掉,含在口中怕化”的呵护与溺爱,是家长的通病。孩子们没有一点动手能力,反而有了更多的依赖性。
很多父母过分溺爱孩子,包办一切,不给孩子劳动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独立生活能力下降,自我意识却过强、合作协调能力缺乏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会对孩子今后的人生产生很大影响,一旦孩子成年以后,大学毕业走向社会,就会发现原来劳动是多么的重要。爱孩子没错,让孩子好好学习更没错。但每位家长应当明白,劳动才是孩子最需要学习的第一课!劳动是辛苦的,要让孩子吃苦,关键是我们家长要“舍得”。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在吃苦中才能磨炼一个人强大的内心,而且吃苦本身也能创造幸福。
劳动教育关键在实效
做好劳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劳动精神,形成对劳动的正确态度和看法,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因此,在做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把握住劳动教育的目的,要以实效为衡量劳动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
搞好劳动教育要取得实效,创新教育形式,丰富教育载体很有必要,要把家务劳动、校内劳动、社会劳动统筹好。劳动教育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形式上不要一刀切,要做到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搞好劳动教育要多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劳动教育既要解决思想问题,更要解决实践问题。要常态化引导组织孩子深入基层一线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孩子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欢乐,提升劳作的技能,感知劳动之美,实现自我锻炼提升。
做好劳动教育还需要强大的合力。劳动教育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也体现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合力而为,才能让劳动教育真正取得实效,让孩子终身受益。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