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书香能致远不负春光好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不负春光好读书


编者按:
    书,是人类最好的礼物,是永远无可取代的文明法宝。读书,更是人类文明活动的永恒话题。书,一直不曾远离我们的生活,而我们更需要用书来充实头脑、提升自我。“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而一个喜欢读书且经常读书的人,正是那个“万里挑一”。有人说,多读书的人不一定百分百优秀。但如果不读书,一定不会有非凡卓越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读书,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春天已到,选几本适合的书细细品读,探索人生新征程。




    幼儿的绘本情结——


    6岁萌宝爱上“书”


    刘丽莉的儿子今年6岁。和多数同龄小朋友一样,爱玩、爱闹、爱问“为什么”。出身于书香世家的刘丽莉深知这个年龄的孩子是知识启蒙和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于是,她四处寻求适合儿子的读物。
    今年1月,刘丽莉在图书馆借了几本儿童绘本。没想到,儿子一看到这样好看的书,爱不释手。起初,因为多数的文字孩子都不认识,所以兴趣点全在图片上,她就每天晚上睡前给儿子声情并茂地讲解着图中的故事。第一天,儿子听着听着睡着了;第二天,儿子听着听着便根据故事内容提出了问题;第三天,儿子模仿着妈妈的样子,可以“看图说话”了……大约10天以后,儿子不仅自己可以完整叙述绘本中的内容,而且还认识了一部分汉字。
    现在,刘丽莉的儿子已经养成了每天主动读书的好习惯。




    小学生在书海里放飞自我——


    读书,爱你没商量
    辽源市第一实验小学四年九班  于馨然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书迷”。
    就在我“牙牙”学语的时候,妈妈就给我买了很多的绘本故事书。白天我“咿咿呀呀”在书上指指点点,晚上,爸爸妈妈便为我读书,那时起,我便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妈妈教给我的第一首古诗是《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妈妈口中描绘的初春美景,让我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看到了柳树初绿的模样。
    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老师开始让我们每周至少读一本书,并让我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一开始,我有点儿心不在焉,把它当成了负担,更是硬着头皮应付了事,可是慢慢地我发现读书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了我的词汇量、作文水平得到了提高。班主任纪老师为了鼓励我们多读书、让我们能爱上读书,在班级举办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读书交流会”“名家名段朗读会”“古诗词争夺赛”……一个个系列活动下来,我们个个成了“小书迷”。在我们班举办的古诗词大赛中,我连续两届夺得冠军,获得“古诗大王”称号。从那以后我更爱读书了。
    看到我们这么爱读书,学校的领导、老师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向我们开放,每个人都有自己VIP卡,这张卡成了我的至宝。我们可不是只畅游在自己的读书世界里,每年我们这些“小书迷”还会盛装迎来我们最隆重的节日——“读书节”。这可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活动,为期一周让我们过足了读书的瘾,“走近苏东坡”“读书汇报会”“好书漂流会”……一个个精彩的小活动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
    几年下来,我已经能从读一本书到读一系列书了,从《格林童话》到《爱的教育》,从《三毛流浪记》到《爱丽斯漫游奇境记》,从《窗边的小豆豆》到《小王子》《小公主》,从金波、沈石溪、曹云轩这些中国作家到卡罗尔、科罗狄、亚米契斯这些外国作家,我痛快地畅游在书的世界里,分享着爱丽斯的奇妙世界,感受着鲁滨逊在困境中的坚强,也为流浪儿凄惨的人生落泪……每周我至少要读完一本书,特别是在这个“停课不停学”的假期,我已经读完了45本书:《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东周列国志》《岳飞传》……书已经成为了我最挚爱的朋友。读书,爱你没商量。




    我的“心旅行”
    龙山实验小学六年一班  牛斯顿


    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高尔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由此可见,无论是古往今来还是古今中外,都离不开“阅读”二字。
    阅读好比一场自由的旅行,当你翻开书籍时,虽然你肉体没动,但是你的心里早已同故事里的主人公一起冒险。一起和鲁滨逊在孤岛逃亡;一起和汪淼在三体世界生存;一起和孙悟空在神仙世界斩妖除魔……这些乐趣,恐怕只能在书中才可以享受。
    阅读又好比和一位知识渊博的圣人交谈。“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要从哪儿学来呢?当然是从书里。比如: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我们知道了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狗为什么会吐舌头。阅读《论语》我们知道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阅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我们知道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历史、荣辱存亡。
    现在的我,每天都会来一场自由的旅行,每天都会和圣人们畅所欲言。知识来源于阅读,现在俯视社会,有知识的人,走遍天下;没有知识的人,寸步难行。所以,同学们快拿起手中的书,阅读起来吧。




    情系书香  伴我成长
    龙山区多寿路小学六年八班  王艺晓


    “饱读诗书乃行万里之路”。
    上幼儿园期间,我喜欢带有插话的绘本。小学一年级时,我爱读《格林童话》,它让我明白了人世间的许多道理;三年级时,我喜爱叶圣陶的《稻草人》,叶老笔下的稻草人,一个勤勤恳恳的角色,吐露着心声,把自己的想法和见闻表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又重新认识了稻草人;而现在,我最愿意读鲁迅先生的书,也越发崇敬他。闲暇时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属于我的逍遥日子。那薄薄的一本散文诗集《野草》也是我的最爱,它是鲁迅先生送给中国新文学的一份厚重的礼物。以一首《自嘲》鼓励自己坚决为革命事业不懈地斗争下去,并用满腔热血实践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追求……
    每到书店,我总是想把一堆喜爱的书全部带回家……每每购完新书,我总是拿来书皮,将其小心封面,又拿来笔,写上几月几号购。从小到大,我总是与书为伴,书香盈鼻,四顾皆书,其乐何穷。
    从小学一年到六年,我最开心的是学校在每年“世界读书日”时精心开展的阅读节活动:“书籍点亮人生”“书声溢校园”“一带一路筑梦中国”“千年之约与我同行”……整个“阅读节”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月,但在这一个月里所有同学们都参与其中,人人锻炼,见证了“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学校到处溢满书香的气氛,每个转角都是学校精心布置的阅读角。每次课间,都有同学们认真读书的身影;班级走廊旁边的展览板上都是同学们读书的心得体会和读书小报……时光飞逝,转眼我就要毕业了,六年来我们一直都浸润在这座书香校园中,感谢学校、老师对同学们兴趣养成的培养。
    我热爱读书,它让我明理、让我思考,怀着对文字的敬重之意去看世界的千姿百态、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潜移默化中,我的头脑被充实,生命得到丰盈。山林中白鸟啾啾、笑林里欢声不断、竹林里情韵悠长、书林里智慧闪光。




    我与阅读
    谦宁街小学五年三班  王涵


    人生好似一次旅程,而我真正的旅程是从阅读书籍开始的。
    6岁时看的绘本、9岁时读的童话、现在读的中短篇小说……使我在书籍的世界一步步摸索成长,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渐渐地,我有了自己的读书习惯。
    小时看绘本、看童话书时,喜欢书中那五颜六色的画面,大了一些,识字多了,开始着迷于故事情节。拿到一本书的时候,首先把前言、索引、作者简介通读一遍,再开始我真正的阅读。我会先对不太懂的段落进行标注,对感兴趣的部分进行反复阅读,对喜欢的句子、词语进行摘抄,最后回顾各个部分的基本情节,总结这本书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
    我读了很多书,爸爸也给我买过电子图书,什么都可以查,什么都可以看,但是我还是喜欢纸质书籍,喜欢翻开它时的油印味道。以前是凭爸爸、妈妈的爱好,觉得我应该看什么书就买什么书,现在,我已有了自己的判断,所以,我会要求他们买我想看的书,我觉得这也是进步的一种表现。
    通过阅读积累,养成阅读的好习惯,现在,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在听、说、读、写方面有了质的飞跃;在文学、历史、地理、科学、政治等方面增加了见识;对于背诵能力也提高了很多;在写作这方面更是游刃有余。
    我喜欢读的书太多了,比如最近刚读完的一本书《睡蟒边的雪兔》,它是我最喜爱的动物小说家沈石溪写的,首先书名就引起了我的好奇:机灵的雪兔为什么会选择在蟒蛇身边?毫无攻击性的雪兔会发生什么?在两次阅读和回顾后,我发现了曲折的情节后所折射出的深意,当你身不由己处于困境绝望时,只能拼死一搏,才有可能闯出一条生路。
    在此,我想给我同龄的同学们推荐几本我最近看的书,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会让你心灵飞翔;阿瑟·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会带给你一波又一波的不可思议;巴比特的《不老泉》,让你感到生命意味着变化。这些都是成长励志类的书籍,这些书籍会带给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




    大学生的读书心——


    不如坠入书中去
    长春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  王韵诗


    我想不是人们不爱读书,而是因为紧迫的生活、快节奏的步调,逼得你常常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为了未来拼命地努力,占据了太多时间和空间。我也曾乐观地认为,不读书,这只是电子阅读新兴形式的冲击;也许人们酒足饭饱之后,在马不停蹄地追逐精神的满足,只是从线下阅读转战到了线上的空间。
    可是,我查看数据之后,只能默然……平时就读不下去的书,在线上被其他更简单易获取的快乐所替代了,比如各大视频直播、购物、游戏等,人们很难再痴迷于读书了。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我想我们可以想想最初的起点,我们缺少一个沉下心来读书的场所,或者一个陪你读书的人。书店,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读书的去处。
    关于书店的记忆,最初大概是小时候家附近的商场旁边,有间门脸很小、实际也不大的新华书店。在没有父母照顾的下午,我常常会去挑一本书,找到最里面书架下的那个角落席地而坐,度过了许多个无忧无虑的时光。它更是我每年生日的必去之处,平时不能买的书,便是我最好的礼物。
    哪怕是在旅游的途中,流连于不同的城市。故宫的红墙绿瓦、东方明珠的绚烂霓虹、热带雨林的遮天蔽日、西湖龙井的余味甘甜,全都可以是对一座城市念念不忘的原因。而最不愿错过的城市印记,是那些像星星一样散落在城市里的独立书店。它们也如美人千面,有着各色风姿,承载着搅碎时光的白纸黑字。
    一座城市没有书店,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人与外物如何相处,归根到底,是人与自己的内心如何相处。每座城市的书店都是为这座城市的居民提供一条通往内心的道路,也能够在短暂逃离世俗的这数小时里,发现更加丰富的自我价值。当你置身于图书馆,会发现读书对人最大的意义,在于指引。就像心中若是有了想见的人,便不算孤独,而当你心中有了想要读的书,你会发现,你的视野会变广,读了一个人的书,便可能会想读他的其他书,读他同时代作者的书,就像一个任意门,能带你去到任何一个共情共享的地方。
    说实话,虽然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但我并没有觉得我比别人多读了什么书,可能每个年轻人都有的通病,就是手机不离身。但爱书的人,总可以找到和书单纯沟通的方式。为了从自己所认为的舒适区里走出来,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在家附近的书店读书,再问问自己的内心,如果放下手机,你还愿意与书对话吗?成长的岁月里,我也有了新的发现,我发现,书不只是用来读的,而是可以安放很多东西。如果不看,便愈加想不起来,一旦看了,就又放不下了。我又找到了儿时读书的那种感觉,迷恋一个人在书店的感觉。一书房的好书相守,有种说不出的满足。那欢喜会从心里溢出来。暖暖的灯光配上舒缓的音乐,感觉自己就是一个宇宙。就像生活里,我们总需要一些仪式感,来证明那些看似不在意的东西都多么重要,就像虔诚的教徒要去寻找心灵的庙宇一样,那么,去书店大概就是每一个爱书人的朝圣吧。不忙的时候,问问自己的心,他是否因看过了繁华而忘记了怎么再安静,给他一个机会,也是给自己一次成长,去一次书店,便会有全新的感受。
    这世上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书店的模样。我们不仅在书中喂养自己的灵魂,我们也在书中安放自己的精神天地。可是如果你不去实践,不去迈出那一步,就像一个挖掘者,不会下那第一锹,就算是一口好井,也只能是一潭死水。希望那些终日在名利虚华泡沫中打滚的人们,能够让书店的暖光和书籍的味道唤醒他们沉睡的灵魂。
    等疫情结束了,就挑个书店见面吧。一切都会变好,我们的心灵也要春暖花开。




    “70”“80”爷爷的学海无涯读书路——


    以书会友“哥俩好”


    70岁的付云昌,家住隆基花园,曾是“老三届”知青,回城后在国营厂当了一名工人。退休后,结识了邻居——上海籍东辽县退休干部杨宝冒。虽然付云昌是位退休工人,但自从十几年前结识了杨宝冒,他也渐渐喜欢上了文学,爱上了读书。至今,老哥俩儿经常结伴到图书馆,一起看书,品经典、读名著。
    现年81岁的杨宝冒,自幼便喜欢读书。当年是老牌的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东辽县工作,自此定居辽源。在岗期间,每天上班再忙,也要抽时间看《辽源日报》《吉林日报》。不忙时,更是书不离手。退休后,读书成了杨宝冒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019年,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了“半亩方塘”图书馆,从此,他和付云昌便是那里的常客。据该图书馆工作人员介绍,老哥俩儿有的时候9时左右来,有的时候14时以后来,一人找一本文史类的书,坐在角落的位置,一看就是两个多小时。腊月二十九那天,老哥俩儿还来看了一上午书。
    杨宝冒说:“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所以,得活到老学到老。我喜欢看政治类、文史类的书籍。付云昌是我的好邻居、好兄弟,因为我们是‘以文会友’。我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爱好、共同的追求,这样的朋友更踏实。”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超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