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辽源那些暖心的人和事儿

2019年,辽源那些暖心的人和事儿

    东丰县东丰镇医院的医务人员来到湾龙村二组贫困村民毕桂芝家中,为老人送去了治疗心脏病的药物。老人谈起健康扶贫给自家带来的“福利”,感慨万千,高兴地说:“是健康扶贫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为让困难群众过上健康幸福生活,让农村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更好地防病”,东丰县通过强化医疗保障、实施“五提高、一降低、一增加、三减免”核心政策,扩大了新农合报销范围,在县域内25家定点医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最大化减轻贫困患者“垫资”压力,减少“跑腿”报销频次。



    “大爷、大妈,我们又来看望你们啦!”1月28日,农历腊月廿三小年这天,西安区60名机关志愿者们如期给区社会福利服务中心的老人们送去新年的祝福,每一位老人的脸上都是满满的幸福感。近年来,西安区高度重视志愿服务事业发展,通过完善机制、创新特色、优化服务等举措,使志愿服务管理由松散型转向规范化,志愿服务队伍由大众化转向品牌化,志愿服务活动由阶段性转向常态化,实现了全区志愿服务全覆盖。



    2016年3月,王德福从市农委选派到该村担任“第一书记”,承担起村里的扶贫任务。自从上任以来,王德福深知打赢脱贫攻坚战就要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建立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发展增收致富产业才是稳定脱贫的根本出路。从那时起,王德福立下心志、扑下身子,从发展特色产业入手,增强村级组织自我造血能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宣传好、贯彻执行好,动员各方力量,帮助每一个贫困户早日脱贫。到去年年底,已经有76户实现脱贫。



    2月23日,阻碍伊开二期高速公路工程正常建设长达半年之久的“钉子”——盛达采石场进行强制拆除。
    伊开二期高速公路全长19.652公里,扮演着京哈大通道支线的角色,肩负着打通吉林省东南部地区与辽宁省沈阳、大连等重要城市交流互通“任督二脉”的历史重任,承载着城市转型发展的机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不出正月就是年。辽源人一向有这个传统说法。但是,我们辽源市委市政府领导却没心思过年,而是一门心思跑项目,兜情况、摸底数,走现场、搞座谈,白天晚上恨不能连轴转!大年初二,市委书记柴伟就开始布置调研工作,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谋划项目建设;正月初七,落实省“三抓”项目建设年会议,市委书记柴伟、市长孙弘陪着大家一起饿肚子;正月初八,书记、市长调研东辽河、仙人河生态环境治理情况;正月初九、初十、十一,到县(区)调研、到企业调研;正月十四一大早,现场调研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管理工作,全市各大广场和居民小区、22条街路又“烙”上了市领导急促而又坚实的足印……整整一个正月,人勤春早,马不停蹄。正月里的“奔跑”仍在继续,春华秋实,路在脚下,希望在明天!



    “‘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仅一字之差,成效却天壤之别。一味的‘输血’难保生命力,显然会‘营养不良’。只有身体勤、思路清、激发内生力,才能使冠上‘贫困’头衔的村民凭借自身努力与外界助力形成同频共振,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树安村有23个贫困户养起了小笨鸡,11个贫困村种起了蔬菜、杂粮、果树等特色种植,还有25名贫困村民在种植合作社、养鸡合作社、电子商务中心上了岗,变身成了“工薪族”。贫困村民的收益更是从享受分红变成了参与劳作与经营,人均收益更是从百元成倍翻番至千元,直接实现了“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重大转变。



    远看好似一座大棚,近看实则是一个“空架子”。针对此类以农业建设项目为幌子、违法占用耕地私搭乱建“假大棚”的行为,全市开展非农用大棚构筑物专项清理整治行动。3月12日上午,在工农乡安国村三组一农户家的耕地上,两座用钢架私自搭建的“假大棚”被乡政府与市公安局向阳分局联合依法强制拆除。



    我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开展,战果显著。4月3日9时,辽源市中级人民法院对刘某民等多名被告人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寻衅滋事、诈骗、职务侵占、串通投标、非法采矿、非法占用农用地、盗伐林木、滥伐林木等罪行上诉一案进行公开宣判。认定被告人刘某民因犯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寻衅滋事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串通投标罪、非法采矿罪、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等罪名,判处有期徒刑21年,没收财产500万元,罚金340万元。其他被告人等11人因犯寻衅滋事罪、诈骗罪、职务侵占罪、串通投标罪、非法采矿罪、盗伐林木罪、滥伐林木罪等罪名,分别判处11年至6个月不等的有期徒刑。



    3月27日,利源小区胡乱堆放在居民楼墙角等处的装修建筑垃圾形成一座座“小山丘”,混合着杂草、生活垃圾,散发出难闻的气味,给小区环境大大减分。市环卫处西宁保洁站的环卫工人们将这些建筑垃圾装上车后运走。在市环卫处春季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攻坚阶段,全市150个小区内沉积的建筑垃圾被环卫工人及时清理。



    为积极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对东辽河水源涵养林建设的指导意见,东辽县规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建设工程面积38320公顷,2019年完成69000亩。其中,东辽河干流支流两侧缓冲带计划完成5769亩,投资591万余元。图为3月28日,工作人员在泉太镇东辽河两岸缓冲带内进行苗木种植,目前共栽种山杏和柳树3万多株。



    为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树立良好村庄形象,东丰县大兴镇采取“户户减量、因地制宜”工作机制,使村民多年乱堆乱放的柴草垛实现了集中堆放管理,并以杏树、榆叶梅、绣线菊、百花花楸等树木花卉建景观的形式,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图为5月22日,记者在东丰县大兴镇沿303国道的安胜村二组看到高低起伏的绿化景观带。



    在辽源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新兴路(仙山西路至光明街)雨水管网施工现场,大型机械对新建雨水井进行吊装安装作业;另一边十余名工人紧张有序地进行新建雨水篦子支线汇接作业,整个工地一片繁忙的景象。
    据了解,辽源市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是生态环保攻坚战役项目。该工程计划改造雨污管线73.02公里。其中,改造污水管路41.95公里,建设雨水管路31.06公里,总投资3.39亿元。2018年共完成23.56公里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完成工程投资6940万元;2019年计划完成27公里,完成工程投资7000万元。



    7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关于公示第一批拟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乡村名单的公告》,辽源市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名列其中。据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两部委为贯彻落实《“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而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入选的乡村将在项目资金、品牌创建、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优先享受国家有关支持政策。
    朝阳村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打造旅游特色点,重点开发产业观光型、民俗文化型、山水游乐型、乡愁体验型、红色基地型“五类”乡村旅游项目,并成功打造了少数民族运动会、农民开镰节、农耕文化体验节等多个乡村旅游节品牌,形成了“周周有活动、四季有去处”的乡村旅游风情画卷。



    7月19日,西安区阳光幼儿园党支部携手市汉服礼仪协会在西安区先锋社区广场开展“党心民意先锋行之传统文化进幼儿园”暨“辽源市首届汉服开笔感恩礼”活动。开笔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的一种启蒙教育形式,也是古时学童们入学前的必修课。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崇德立志”的启蒙教育,更是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入学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以此鼓励他们从礼仪学起,养成勤奋好学、尊师重礼的良好习惯。



    7月26日,52岁的东升村一组村民张坤拿着锄头铲路边的杂草。2019年3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东升村拉开帷幕。自认为上了岁数的张坤放弃了在城里名气响当当的粉刷名人技工生活,回村准备安稳养老,每天就是饮酒闲聊、安度晚年。当村书记于万晶因为他家一块弃耕的山坡地找到他时,激发起了老汉重新回归田园生活的热情。



    9月6日,辽源城市节暨辽马奔腾2019年城市马拉松赛开赛。
    9时30分,在市领导、嘉宾和观众们的共同见证下,参赛选手们以万马奔腾的气势冲出起点,沿着辽河一路奋力向前。不仅是选手们跑出了辽源人奋勇拼搏的气势和风采,周围观众同样热情高涨。人群中有怀抱幼童仍坚持观赛的父亲,也有两鬓斑白但精神头儿十足的老人……无论是携亲聚友的热心观众,还是被现场热闹气氛引来的围观群众,他们都充满热情地聚在赛道边或赛场终点线前,为每一个奋力奔向终点的选手呐喊加油。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亲切感人的歌声感染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家或纵情歌唱、或挥舞手中的国旗,表达着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国庆节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群众及学生在世纪步行街通过“快闪”的方式深情演绎《我和我的祖国》,用最饱满的热情和最真挚的情感,共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10月26日,我市2019年市政道路维修改造最后一条辅路——石油化工厂门前道路完成施工、顺利通车。自此,31条主次干路车行道维修改造工程宣布全面竣工。
    31条道路,辐射四个城市出口,涉及整个主城区,历时近7个月,投资规模超过10亿元,这在辽源市政道路建设工程历史上,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
    从3月底到10月末,整整7个月时间,辽源老百姓经历了堵车、阻路、出行不便的诸多考验;辽源市委、市政府经历了从不被理解到被群众点赞褒奖的转变过程。
    在辽源2019年市政道路维修改造过程中,体现的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担当精神。我们为这份担当精神点赞,为辽源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负重承压、向好而行——点赞!



    2018年11月14日,我市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问题被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通报。仙人河作为东辽河一级支流,因多年来的水质污染变黑变臭,被人们称为辽源的“龙须沟”。
    按照环保整改规定时限以及市委、市政府对仙人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的总体要求,4月20日,北起田家炳中学、南至东辽河入河口的仙人河清淤战役打响。截至6月27日,清淤工程高质量完工,清淤河道6.65公里,清淤土方量近13万立方米,回填土方近6万立方米,比计划提前三个月完成清淤任务。
    如今,朝阳的初晖照映清澈的仙人河缓缓流动的水面,波光粼粼。叫不上名字的一簇簇的小鱼,时不时地跃出水面;岸边的鸟儿飞来飞去,一会儿在枝头栖息,一会儿在水边觅食。放眼望去,仙人河处处生机勃勃。



    犬只有了专属证件。居民养犬,每户限养一只;公共场所及有禁止犬只进入标志的场所,犬只禁入;牵犬外出,拴犬绳不能超过2米长度……11月1日,《辽源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文明养犬走上法制历程。
    打疫苗、办犬证……按规定养犬得到市民认可。
    《条例》代表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无论是执行机关还是普通市民、无论有多少困难,都应该严格遵守,否则损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和信誉度,影响的是广大老百姓健康、安宁的生活。



    寒冷的冬日,挡不住辽源加快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脚步。12月2日,市委书记柴伟率党政代表团一行赴梅河口市,学习考察项目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有关工作。这是我市党政代表团的一次对照先进找差距、补短板、提士气、鼓干劲儿的学习之旅。柴伟说,此次辽源党政代表团一行带着找差距、补短板和提士气的决心到梅河口市学习考察,就是要围绕辽源市委七届七次全会提出的方向、目标以及确定的路径,围绕辽源“五大改革”、构建“六个体系”以及如何抓好项目建设,向梅河口市学习好经验、好做法。



    “厕所革命”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当中的重要工作。在龙山区工农乡永治村的福阳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罐体生产车间,一派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上料、切割、装车,忙而不乱、井然有序,龙山区农村户用厕所改建所用的室外积肥池式堆肥旱厕就是这里生产的。它结构简单坚固、实用,一体化设计,地下部分无接头,强度高、耐腐蚀性、抗老化性强,冬季气温低冻不坏,能保证50年不渗漏。添加微生物除臭降解菌剂后,厕屋无臭味、粪便降解快,罐体底部超过土地冻层,冬季不会上冻,能保证农户正常使用。



    臧老汉名叫臧志军,今年64岁,是龙山区康宁社区的巡河保洁员,负责康宁社区辖区内仙人河中兴桥至革新桥段的日常保洁工作。因为他每天都出现在河道捡拾垃圾,风雨无阻,时间一久,熟悉他的人都唤他臧老汉。臧老汉要是一天不到河里捡垃圾,胳膊腿就难受。今年七八月份下大雨,河道里下不去人,臧老汉就在河边遛,急得直跺脚。河水一退,他就深一脚浅一脚地下到河里捡垃圾。那几天,每天都能捡到二三百斤重的垃圾,造得跟个泥人儿似的。对于仙人河的“蝶变”,臧老汉最有发言权:“从最初的臭气熏天,到现在的水清鱼欢,环境一天比一天好,岸边的老百姓一般都不忍心再往河里倒垃圾了。”每当这个时候,臧老汉总是眯着眼呵呵笑,那样子就像个孩子拾了宝贝似的,可开心了。



    “我希望自己能活到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那一天。”谈到对未来的期许,93岁的老党员栾文盛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多年来,栾文盛一直守着这份坚持、这份承诺。我们在这里不讲栾文盛的故事,请看一组数字:年过九旬的老党员半个多世纪潜心研究、传播马列主义理论。离休后剪裁报刊资料近300本,每年读书近500万字,20年来发表论文、调研报告162篇,受聘创办并主编《辽源党校学报》,一干就是8年。在辽源这座130万人口的城市中,他满腔热忱,作政研报告达1000多场,把宣传马列主义的足迹,沉稳地印在了机关、军营、学校、社区、厂矿和田间地头……栾文盛说:“一个人的职业是分工问题、事业是信仰问题、学习是基础问题,光有信仰不学习是行不通的。所以,学习是我的终身事业。”




    本版稿件、图片由本报摄影部 提供
    本版策划 夏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