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子”张绪波

本报记者 陈兴权


    《水浒传》里“菜园子”张青是个打仗、开店样样精通的梁山好汉;在龙山区工农乡,也有一位张姓“菜园子”,他,就是张绪波。尽管张绪波没上过梁山,但他为村民种菜“打样”、一门心思扑在菜园子里搞实验的“仗义劲儿”,同样赢得了村民们的赞扬。
    庄稼院长大的张绪波一直坚守着“土生金”的信念。2009年,他担任龙山区工农乡王家村村书记后,这一信念更加执著。
    王家村地处辽源市郊,有老“菜社”的底子。随着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及土地承包政策的实施,王家村大片的蔬菜种植场景不见了,“菜社”一词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就在村民改菜地为大田的年代,尝到过种蔬菜“甜头”的张绪波却认为,种蔬菜远比种大田收益好得多。为了不使自己的选择失败,做事能静心、遇事爱琢磨的张绪波多次蹲市场、看行情。几经市场调查后,他没有跟风种大田,而是种起了瓜果和蔬菜。
    张绪波说,辽源市场的蔬菜需求量非常大,每天都是大车小辆地往里拉,且80%都是外地菜。
    2009年,张绪波走马上任王家村村书记后,他把种植蔬菜的想法向村民“兜了底”。谁知,“只看疗效不听广告”的村民,竟无一认可。无奈,张绪波只好用自家的菜园子“打样”,以此影响和带动村民通过种植蔬菜致富。
    别人种地出体力,张绪波种菜花心思。张绪波说:“干啥我都愿意研究,在种菜上也是。经过考察学习,现在,我头茬种土豆,二茬栽萝卜,效益是相当地好。”他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现在一亩菜地的年均收入是5000元至6000元,按目前玉米市场价格计算,自己一亩菜地的收入是种玉米收入的5倍以上。
    张绪波的功夫没白下。农闲时,很多村民都找他唠种菜的事儿。“这是个好现象。”张绪波说。
    5组65岁的村民王福民一早就瞄准了张绪波的瓜地,看着张绪波大把地赚钱,自己也尝试着种了3亩。谁知天公不作美,那一年赶上了多雨天气,虽然才收入10000多元,但王福民1亩多地的蔬菜却弄回了七八千元。王福民说,还是种菜有账算。
    1组袁晋臣头脑灵活,每天倒腾小生意不少赚钱。他看张绪波种菜有甜头,便于2013年种了2亩蔬菜,年底一算账,亩收入竟然近万元。袁晋臣告诉记者:“我弄晚了。”
    张绪波告诉记者,王家村有3755亩耕地,其中三分之二是平地,非常适合种植蔬菜。但受“种大田清闲”的影响,目前,农民种蔬菜的积极性还不高,未来想大面积推广蔬菜种植,自己还先得把自己的地种好,为村民“打好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