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就是线索 雷声就是命令

全市新闻记者第一时间奔赴各抗洪救灾一线
本报记者 张莹莹

    8月14日晚,本报记者深入抗洪一线采访。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在辽源,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8月14日的夜晚,记者们经历了一场特别的战斗。从下午3时开始,天空阴雨连绵不绝,直至晚7时左右,我市开始突降暴雨,部分乡镇村庄房屋出现险情,大量农田被毁,上千农民搬离住处,市区内大街小巷水势凶猛,低洼地段逆流成河,灾难就这样降临了……在这样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记者们出征了。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抗洪救灾战斗,同时也是一次声势浩大的新闻报道战役。

    汛情就是线索,雷声就是命令!8月14日晚7时,暴雨灾情引起了《辽源日报》、辽源电视台等我市主流媒体单位领导的高度重视,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到受灾现场,整合力量,迅速反应,共派出5路、10多人(次)的新闻记者,奔赴我市各县(区)、乡镇村庄,市半截河、矿务局危倒房屋等重灾区,进行高密度、大容量的报道。
    8月14日当晚,当我市半截河地段发生险情时,《辽源日报》记者李锋、夏景明、刘鹰3人在第一时间赶赴险情现场。据《辽源日报》记者李锋描述,在持续三四个小时的现场采访后,他回到报社开始写稿,直至凌晨1点才写完报道,随后就裹着裤腿儿睡着了。次日清晨5时,睡了不到4个小时的他,又开始进行一天的抗洪抢险报道。其实,和李锋一样,报社编辑部的全体同事已经连续度过了两个不眠夜,大家点灯夜战,熬红了双眼,全力以赴精心编排稿件,为及时报道抗洪抢险工作默默支撑着。大家表示:“为了让全市人民在第一时间内了解灾情,再苦,我们熬着;再累,我们挺着,因为我们是新闻人,承担着让党和政府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的重任。”辽源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李放,身披迷彩雨衣,脚穿着胶底鞋,挽起裤角,在环境极其恶劣的状态下,肩上还要扛着30斤重的摄像机。他说:“越是艰苦的汛情一线就越应该冲在前面,用我的镜头记录下抗洪抢险过程中惊心动魄或温情感人的一幕幕场景。”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为了保护相机不被雨淋湿,为了拍摄出最真实的照片,摄影记者夏景明、刘鹰在泥水灌进靴子里、移动十分艰难的泥泞现场,没听他们叫过一声苦累。雨水模糊了双眼,他们却拍摄出了清晰真切的画面;雨水打湿了全身,却没有打湿每一个新闻人火热的心。
    为全力以赴打好抗洪救灾宣传战役,《辽源日报》打破常规,推出整版报道和专栏。辽源电视台组织采访分队冒着暴雨进行新闻现场报道。截至目前,这两家新闻单位共发稿和播报新闻20余篇。面对罕见强暴雨,全市广大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在我市发生汛情的第一时间,奔赴抗洪救灾第一线,用饱含深情的文字、声音和图像,奏响了一曲曲东辽河儿女万众一心战洪魔的动人旋律,谱写了一篇篇抗洪抢险的激昂篇章。
    凭着新闻人坚强的信念,我市主流新闻媒体充分发扬连续作战、不畏艰难的精神,及时准确地完成了各项宣传任务,受到了市委、市政府领导的一致赞扬和好评。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全市新闻人不仅见证了灾难,更见证了在灾难面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一心、军民同德、众志成城,携手抗洪救灾的历史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