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响建设幸福辽源的主旋律

——我市宣传思想工作记事

本报记者 张莹莹


    高歌主旋律,响彻辽河两岸,凝聚正能量,建设幸福辽源。
    市五次党代会以来,特别是2013年以来,我市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辛勤耕耘,务实创新,开拓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一些工作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为建设幸福辽源营造了良好氛围。
    推动思想道德建设——
    创新理论普及
    近几年,我市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组织开展了民营经济大讨论,并创办了辽源“周末大讲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在全省介绍经验。在创新理论普及工作中,我市开展了“理论大篷车”走基层活动,创办了“理论热词小贴士”,《人民日报》等央级和省级重要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扎实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我市在开展“感动辽源”人物和“见义勇为好司机”评选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成立了全省首个“志愿者培训学校”,其中有2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评选提名奖,7人被评为“省级道德模范”,2人(集体)被评为“感动吉林”人物。东辽县安恕镇大道村全体村民入围2013年度“感动中国”候选人。高中业余党校建设工作受到国家和省领导充分肯定,并获2013年全省宣传系统创新工作奖。
    加强舆论引导——
    凝聚建设幸福辽源合力
    我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大局,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做大做强主流媒体。《辽源日报》改版取得良好效果,在“走转改”活动中,采写了一大批有分量、有深度、有影响、更“接地气”的稿件,版面语言更加鲜活。同时,还开通了《辽源日报》手机报。辽源广播电视台“净屏行动”实施后,基础设施和节目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目前正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栏目、节目。在对外宣传工作中,辽源有声势、有影响,省级以上主要媒体正面宣传我市稿件每年都超过2000篇(条),央视“焦点访谈”还专题报道了我市的保障房建设情况,特别是2013年,我市在央级媒体发稿创历史最好水平,《人民日报》用两个整版宣传了我市建地级市30周年成就,《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吉林日报》整版系列刊发了东丰农民画等公益广告。在全市组织开展向韩丽学习活动,韩丽被中宣部确定为“最美基层干部”,在央级主要媒体宣传。近几年,我市还组建了互联网信息中心,进一步健全完善了市、县(区)互联网管理机构和网络宣传队伍,编发《互联网舆情》,积极推进“正能量网友会”创新品牌工作,占领网络舆论新阵地。
    繁荣文化事业——
    建设特色文化名城  
    我市制定出台了《中共辽源市委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特色文化名城的实施意见》,成立了中国农民画、中国鹿文化、中国琵琶文化、东辽河文化4个研究会。
    2013年,市文化产品展示交易中心正式成立,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东辽河工艺美术品展卖会。2013年,我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增幅达20.8%。
    我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受到中宣部表彰,并被评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制定了《辽源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每年安排1000万元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长影农村题材影视拍摄基地落户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显顺琵琶学校被命名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东丰县被中国农民画研究会授予“中国农民画东丰基地”。
    我市还与凤凰卫视合作,拍摄反映辽源日军高级战俘营的5集纪录片《活着回家》,在“凤凰大视野”栏目面向全球播出;《七彩田野》和《男左女右》两部电影相继完成拍摄即将上映;在香港第五届国际华人艺术节大奖赛上,我市京胡演奏家李清泉获得最高奖项“钻石奖”;群众艺术馆合唱团荣获“全国第十五届老年合唱比赛”银奖。同时,全市30个乡镇的综合文化站、518个行政村的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已全部建成,实现了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