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整治 基层党员干部要成“主角”

农村环境整治 基层党员干部要成“主角”
本报记者 陈兴权


    目前,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正处高潮阶段,各级涉农机关干部正以忘我的工作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具有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浩大工程之中。覆盖全市两县两区、500多个行政村的参与,使其在规模、范围和人员上都为辽源的农村发展史写下了浓重一笔,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记者在采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时常听到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先进事迹,对他们的牺牲和奉献精神深有感触,正是他们在幕后的默默付出和勇于担当,才使得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颇丰。
    基层党员干部大都身居乡下,是此次环境整治的直接参与者,更是环境整治的受益者。由于地缘关系,他们的作用不应小视。
    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现国家建设美丽宜居村庄的战略构想,完成既定工作目标,单靠领导的“单出头”不行,还需农村各级基层党员干部发挥身在一线,了解农民思想动态、熟悉基层工作的优势,配合领导唱好“二人转”或“三人台”,通过自身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健康发展。
    农村有句俗话: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社员看干部。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战役中,新思维必然取代旧思想,新景点必然替代过去的柴草垛,由此产生的对立和碰撞在所难免。这就给了基层党员干部展示自身价值的舞台、给了率先垂范的契机,在处理涉及自家和亲属的问题上,有高度、有付出、有表率,用行动树立党员干部形象,赢得普通村民的信服和佩服。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关系千家万户。当一些人的既得利益不复存在、当一些人的生活节奏被改变,多年积存的旧思想、旧观念本能出来作祟,抵触情绪会有,嘟囔几句“苞米棒子话”也不足为奇。此时,广大村组党员干部应勇于现身,发挥“人熟为宝”的优势,深入农民,了解实情,帮助村民厘清小利益与大环境的关系,用亲情、友情调和事态,避免带有共性的小事件升级为大矛盾。
    由于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生活与普通村民无二,相比其他领导干部,他们的话农民爱听,他们的行动农民认可,他们的表现更容易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