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突变的农家院

“画风”突变的农家院
本报记者 陈兴权

东丰县二龙山双庙村八组庭院街路设计采取徽派建筑风格,提高乡村别致格调。

干净美丽的庭院。本报记者 张建树 摄


    柴草垛,农家院的标志之一,长期“霸占”着影视剧的镜头。如今,在东丰县二龙山乡双庙子村,抢夺视线者悄然转换到以白色为主,黑色为辅,种满鲜花,带有“徽派”风格的农家庭院。这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后,出现在记者眼中的一抹清新。
    在东北农村,柴草垛就像城里人的油盐酱醋,家家必备。因其体积大、有碍观瞻,被列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首要”清理对象。然而,一个要用、一个必清,二者对立矛盾突显,给柴草垛“搬家”带来了难题。
    为尽快将全乡20000多垛柴草垛“平移”出村,展现农家庭院新画面,二龙山乡领导班子在反复调查和论证的基础上,以宣传发动为基础、以思想沟通为抓手、以消除村民顾虑为目标,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志愿者登门服务等措施感动了村民,激发了广大村民主动参与庭院整治与美化环境的积极性,目前,该乡已搬迁柴草垛达90%以上。
    双庙子村8组,是东丰县二龙山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代表。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与辽源其他村屯迥异风光。一条700多米长的水泥路,笔直地穿村而过,沿路两侧,农家庭院整齐划一,漆着白色的铁质围栏,呼应着白色的农房,在黑色的窗棂反衬下,尽显“徽派”建筑意味。
    村民刘立海的家紧靠公路。庭院里,新铺的甬路还没完工,盛开的鲜花正随风摇曳。刘立海告诉记者,家里柴草垛搬走后,院子里宽敞多了,也立整多了,看着眼亮。乡里给统一定制的铁质柴草房够大,放秸秆安全,再也不怕放炮弄着了,长远看合适。此时,居住在刘立海家房后的王其道正在清理搬走后的柴草垛底子。记者立刻走过去搭话。他说,这是他家第4次搬柴草垛,前3次都是瞎折腾,这次才“净根”。王其道还告诉记者,这次乡里给他家换了琉璃瓦,用水泥砖铺了过道,建了铁质围栏,还给统一制作了柴草房……他说:“我都70多岁了,没有共产党,上哪享这福去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