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对教育方法孩子家长都开心
“孩子变得不爱学习了,成绩也越来越差,平时在家也不爱和我们说话”“再用以前的打骂方式教育也没用了,他还是我行我素,完全不听我们的”“有一种痛苦叫陪娃写作业”……我们自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上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孩子并没有像我们期望的那样成为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孩子,该怎么办?
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得先蹲下来,从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能够听到孩子的心声。
好的教育 从来不贵
曾经,娱乐圈“好爸爸”李亚鹏写的带女儿李嫣回老家小住的微博上了热搜,引来网友“点赞”无数。
清净的老宅,葱郁的树木,生机盎然的田野,父女俩迎着夏日凉风,在乡间小路上惬意骑行,这种轻松和愉悦之情,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在李嫣很小的时候,李亚鹏就注重培养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愫。他陪女儿爬山、游泳、露营、下田干农活,观察作物生长,还一起做科学观测。“我们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尽量全家一起去那个地方做水温测试、空气湿度测试。比如惊蛰,我们就去寻找一只苏醒的虫子,还会辨别不同植物……”李亚鹏说:“这样的教育未必是应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他希望能够给女儿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来。
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亲近自然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一定是丰盈、坚韧的,因为他们爱的不仅仅是自然,而是所有鲜活的生命。这就是生命启发生命最好的方式。
光脚在河里捞虾抓鱼,认真观察小蝌蚪如何一步步变成青蛙,碾碎凤仙花染指甲,捡发黄的树叶当书签,满山遍野找甜甜的毛针草……很多“70、80”后是在大自然中“野”着长起来的。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游,大自然就是最好的乐园。
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孩子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了与自然的连接,即便没有被眼花缭乱的数码产品侵蚀,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也被作业、培训、比赛塞得满满当当。
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奥杜邦奖章获得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洛夫认为,人类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在孩童时代接受到的外界自然刺激越多,感官开发就越充分、越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与大自然的接触不够充分,不仅会导致感官失调和迟钝、肥胖症、抑郁症等疾病,更会形成狭隘、无情、缺乏自信和合作精神的性格。
如今的家长都希望在孩子教育上花的金钱和精力掷地有声,似乎不掏高价报培训班,就觉得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阳光、微风、海浪、池塘、公园、树林、田野……
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钥匙。通过感知大自然,孩子不止能锻炼观察、描述、分类、调查现象、提出问题、得出结果等科学思维能力,更由此变得有爱心、责任心,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以,在美丽的四季,带着孩子亲近自然,唤醒孩子对自然的感知力和观察力,才是唯一正事!
世上有很多缘分会因为“等不忙的时候”而错过,有很多亲情会因为“等不忙的时候”成为遗憾,世上还有很多孩子会因为一直在等父母“不忙的时候”而错过该有的陪伴。你错过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长,还有孩子对你的爱。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孩子的爱,可以治愈父母生活的苦,给到父母最柔软、最温情的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能够培养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外在的行为习惯。
好孩子来自正确的养育观念
人的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地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1.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联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分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地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掺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象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教导孩子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以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他的成长过程。
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北京一位名师谈起外出旅游时,曾被一间旧时学堂的对联所吸引:上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下联“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他很感慨,“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学堂,也有它的教育理想,对联传递出的正是这位学堂主人的价值观。”
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命题。这件师者眼中的小小趣事,恰恰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教育应当给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好比灌浆期的小麦,阳光充足则颗粒饱满;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一粒纽扣扣得对错决定人生成败。能不能养成精忠报国的责任担当、崇德向善的思想节操、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总开关”。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提出了给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在当前语境下颇有深意:信息资讯丰富多元的今天,孩子如海绵般汲取着课堂教育的知识,也吸收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墨水”。教育灌输怎样的价值导向,青少年便拥有怎样的精神气质;社会各单元捍卫怎样的价值追求,青少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怎样的精神内涵。
毋庸讳言,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少年有着更丰富的眼界也有着超强的学习模仿能力。但社会肌理纷繁复杂,有些孩子难免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理想淡化、价值观迷失;“唯分数论”教育理念下,部分学生难免“分数满满,信仰空空”。当我们叹息一些人年纪轻轻就缺乏责任担当,面对诱惑围猎秉持利益至上,或许更该反思,我们传递出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及时矫正价值观导向,责任才能不淡漠、道德才能不缺位。
越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现实和颇多的诱惑,越是有必要回头看看对联中前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如光,面对先生提问,革命先辈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大年在毕业留言册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只有教育的探照灯笔直而明亮,孩子们的未来才会光明而正确;只有大多数人志高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社会才不至于“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如是说。眼下开学已有近一个月,各方面教育工作都步入正轨。期待社会各方,着眼青少年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正确引导、积极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转自新华社)
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
虽然家庭情况不同、教育方式也各有千秋,但目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快快乐乐地健康成长。作为父母,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
要想知道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就得先蹲下来,从孩子的位置和高度去看世界。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一定能够听到孩子的心声。
用对教育方法孩子家长都开心
好的教育 从来不贵
曾经,娱乐圈“好爸爸”李亚鹏写的带女儿李嫣回老家小住的微博上了热搜,引来网友“点赞”无数。
清净的老宅,葱郁的树木,生机盎然的田野,父女俩迎着夏日凉风,在乡间小路上惬意骑行,这种轻松和愉悦之情,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
在李嫣很小的时候,李亚鹏就注重培养她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愫。他陪女儿爬山、游泳、露营、下田干农活,观察作物生长,还一起做科学观测。“我们在十三陵水库的湖边选了一个固定的地方,每年的24个节气那一天,尽量全家一起去那个地方做水温测试、空气湿度测试。比如惊蛰,我们就去寻找一只苏醒的虫子,还会辨别不同植物……”李亚鹏说:“这样的教育未必是应付高考的,也不是所谓的教育所需的内容。”但是,他希望能够给女儿更大的、可以拓展的未来。
爱默生曾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亲近自然的孩子,他们的内心一定是丰盈、坚韧的,因为他们爱的不仅仅是自然,而是所有鲜活的生命。这就是生命启发生命最好的方式。
光脚在河里捞虾抓鱼,认真观察小蝌蚪如何一步步变成青蛙,碾碎凤仙花染指甲,捡发黄的树叶当书签,满山遍野找甜甜的毛针草……很多“70、80”后是在大自然中“野”着长起来的。那时,没有手机、没有网游,大自然就是最好的乐园。
如今,科学技术的进步让孩子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了与自然的连接,即便没有被眼花缭乱的数码产品侵蚀,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也被作业、培训、比赛塞得满满当当。
美国儿童权益倡导者、奥杜邦奖章获得者理查德·洛夫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的概念。洛夫认为,人类就像需要睡眠和食物一样,需要和自然的接触。
在孩童时代接受到的外界自然刺激越多,感官开发就越充分、越能促进大脑发育。而与大自然的接触不够充分,不仅会导致感官失调和迟钝、肥胖症、抑郁症等疾病,更会形成狭隘、无情、缺乏自信和合作精神的性格。
如今的家长都希望在孩子教育上花的金钱和精力掷地有声,似乎不掏高价报培训班,就觉得孩子学不到什么东西。其实,人生中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免费的——阳光、微风、海浪、池塘、公园、树林、田野……
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打开认识世界大门的钥匙。通过感知大自然,孩子不止能锻炼观察、描述、分类、调查现象、提出问题、得出结果等科学思维能力,更由此变得有爱心、责任心,充满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所以,在美丽的四季,带着孩子亲近自然,唤醒孩子对自然的感知力和观察力,才是唯一正事!
世上有很多缘分会因为“等不忙的时候”而错过,有很多亲情会因为“等不忙的时候”成为遗憾,世上还有很多孩子会因为一直在等父母“不忙的时候”而错过该有的陪伴。你错过的不只是孩子的成长,还有孩子对你的爱。父母和孩子,从来都是一种相互成全的状态。孩子的爱,可以治愈父母生活的苦,给到父母最柔软、最温情的力量。
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言传身教,能够培养孩子内在的安全感和外在的行为习惯。
好孩子来自正确的养育观念
人的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对一个孩子最重要的便是人生开始阶段的家庭教育。正确地教育孩子,家长需要形成正确的养育观念,掌握切合的教育方法,方能事半功倍。
1.不要把生活安排得太满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阿姆斯壮指出,自由玩耍比有计划性的活动,对学龄前的孩子来说更为健康有益。父母要避免将孩子的时间塞满各种活动。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
2.教导他关怀别人
快乐的孩子需要能感受到自己与别人有某些有意义的联结、了解到他对别人的意义。要发展这种感觉,可以帮助孩子多与他人接触。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整理一些旧玩具,和他一起捐给慈善团体,帮助无家可归的孩子。也可以鼓励孩子在学校参与一些义工活动。专家指出,即使在很小的年龄,都能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并养成喜欢助人的习惯。
3.鼓励他多运动
陪你的孩子玩球、骑脚踏车、游泳……多运动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体能,也会让他变得更开朗。保持动态生活可以适度纾解孩子的压力与情绪,并且让孩子喜欢自己,拥有较正面的身体形象,并从运动中发现乐趣与成就感。
4.笑口常开
常和孩子说说笑话、一起编些好笑的歌,和你的孩子一起开怀大笑,对你和孩子都有益处。光是大笑,就是很好的运动。
5.有创意的赞美
当孩子表现很好时,不要只是说很好。赞美要具体一些,说出细节,指出有哪些地方让人印象深刻,或是比上次表现更好。例如,你今天有主动跟警卫伯伯说早安,真的很有礼貌。不过,赞美时也要注意,不要养成孩子错误的期待。有些父母会用礼物或金钱奖赏孩子,让孩子把重点都放在可以获得哪些报酬上,而不是良好的行为上。父母应该让孩子自己发现,完成一件事情所带来的满足与成就感,而不是用物质报酬来奖赏他。
6.确保孩子吃得健康
健康的饮食,不仅让孩子身体健康,也能让孩子的情绪较稳定。不论是正餐或点心,尽量遵循健康原则,例如:低脂、低糖、新鲜、均衡的饮食。
7.激发孩子内在的艺术天分
虽然科学家已证实没有所谓的莫札特效应,但是多让孩子接触音乐、美术、舞蹈等活动,依然可以丰富孩子的内心世界。专家发现,当孩子随音乐舞动、或是拿着笔涂鸦,其实都是孩子在抒发他内在世界、表达情感的方法。孩子喜欢画画、跳舞或弹奏音乐,也会对自己感到比较满意。
8.常常拥抱
轻轻一个拥抱,传达的是无限的关怀、是无声的我爱你。研究发现温柔的抚触拥抱,可以让早产儿变得较健康、较活泼,情绪也较稳定。对于大人而言,拥抱也能让人减轻压力,抚平不安的情绪。
9.用心聆听
没有什么比用心聆听更能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想要当个更好地倾听者吗?不要只用一只耳朵听,当孩子对你说话时,尽量停下你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专心听他讲话。要耐心听孩子说完话,不要中途打断、急着帮他表达或是要他快快把话说完,即使他所说的内容你已经听过许多遍了。陪孩子去上学途中或哄孩子上床睡觉时,是最佳的倾听时刻。
10.放弃完美主义
我们都期望孩子展现出他最好的一面,可是有时候太过急切纠正或改善他们的表现。例如:嫌弃他们没把桌子擦干净,干脆自己再擦一遍;或是纠正他们一定要把东西摆到一定位置。事事要求完美,会减弱孩子的自信心与不怕犯错的勇气。下次当你忍不住想要掺一脚,急着帮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时,不妨先想想看:这件事跟健康或安全有关吗?想象10年之后,这件事还有这么严重吗?如果是No,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做吧!
11.教导孩子解决问题
从学会系鞋带到自己过马路,每一步都是孩子迈向更独立的里程碑。当孩子发现他有能力解决面对的问题,就能带给他们快乐与成就感。当他遇到阻碍时,例如:被玩伴嘲笑或是无法拼好一块拼图时,你可以有几个步骤来帮助他:(1)确认他的问题。(2)让他描述他的解决方式。(3)找出解决问题的步骤。(4)决定让他自己解决这个问题或提供一些帮助。(5)确定他能获得需要的协助。
12.给孩子表演的舞台
每个孩子都有特有的天赋,何不给他们机会表现一下?如果他们喜欢说故事,鼓励他多说故事给你听。如果他对数字很擅长,带着他去逛街,让他帮你挑选价格便宜的东西。当你能欣赏孩子的才能,并表现出你的热情时,孩子自然会更有自信心。我们身边的孩子所需要的,不只是衣食无虑的生活环境而已,他们需要大人陪伴他去“经历”他的成长过程。
帮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北京一位名师谈起外出旅游时,曾被一间旧时学堂的对联所吸引:上联“崇武尚文无非赖尔多士”,下联“正风移俗是所望于群公”。他很感慨,“一间名不见经传的学堂,也有它的教育理想,对联传递出的正是这位学堂主人的价值观。”
教育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核心命题。这件师者眼中的小小趣事,恰恰向人们提出一个问题,教育应当给孩子们传递怎样的价值观——
好比灌浆期的小麦,阳光充足则颗粒饱满;孩子正处在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一粒纽扣扣得对错决定人生成败。能不能养成精忠报国的责任担当、崇德向善的思想节操、孝悌忠信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递出的价值观“总开关”。
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提出了给孩子“扣好第一粒扣子”,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在当前语境下颇有深意:信息资讯丰富多元的今天,孩子如海绵般汲取着课堂教育的知识,也吸收着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墨水”。教育灌输怎样的价值导向,青少年便拥有怎样的精神气质;社会各单元捍卫怎样的价值追求,青少年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怎样的精神内涵。
毋庸讳言,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网络原住民,当代青少年有着更丰富的眼界也有着超强的学习模仿能力。但社会肌理纷繁复杂,有些孩子难免在娱乐至上的氛围中理想淡化、价值观迷失;“唯分数论”教育理念下,部分学生难免“分数满满,信仰空空”。当我们叹息一些人年纪轻轻就缺乏责任担当,面对诱惑围猎秉持利益至上,或许更该反思,我们传递出的价值观出了什么问题?及时矫正价值观导向,责任才能不淡漠、道德才能不缺位。
越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现实和颇多的诱惑,越是有必要回头看看对联中前人的教育理念。教育如光,面对先生提问,革命先辈誓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黄大年在毕业留言册上写下“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只有教育的探照灯笔直而明亮,孩子们的未来才会光明而正确;只有大多数人志高昂,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社会才不至于“每多随波逐流之徒,而少砥柱中流之辈”。
“教育者,养成人性之事业也。非为以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蔡元培如是说。眼下开学已有近一个月,各方面教育工作都步入正轨。期待社会各方,着眼青少年价值观成长成熟的关键阶段,正确引导、积极教育,为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转自新华社)
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