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辽源文化 读辽源名家(一)
品辽源文化 读辽源名家(一)
——记辽源音乐名家代表人物
编者按
“初心不改、弦歌不绝。”新中国成立后,我市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有的成为国内知名艺术家,甚至名扬海外。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市的文艺工作者是这样记的,也是这样做的。一直以来,辽源的艺术家、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走出辽源的,在各自领域均是骨干力量,成了辽源人的骄傲。而生活在辽源的,则在辽源市文联的领导下,积极投身参与辽源的文化建设,为家乡打造了一张又一张文化名片。
杨春峰——
群众文化艺术书华章
杨春峰,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音乐表演专业,中国群文学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理事、吉林省声乐家协会理事、辽源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吉林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库专家、吉林省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家库专家、吉林省艺德标兵、辽源市首批青少年艺术教育专家。
群众文化生活不仅承载着城市的精神和文化高度,而且对每一个辽源人来说更代表着一种生活质量。杨春峰担任市群众艺术馆馆长10年来,注重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和作用,为不断丰富城市精神的时代内涵,积极探索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经验有效方式。一是大力开展全民艺术普及,深入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部队、农村文化大院,开展免费艺术培训活动,培养群众艺术兴趣爱好,极大地提升了百姓的艺术素质。二是积极搭建各种演出和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平台,占领文化阵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歌颂党和祖国、歌颂新时代、歌颂人民美好幸福生活,丰富我市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为辽源百姓提供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
“百花齐放满园春,文化硕果满枝头。”十年来,参加文化部主办的“永远的辉煌”——第十五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全国群众舞蹈展演,组织参加吉林省“长白之声”合唱节、老年艺术风采大赛、群众文艺“金星奖”展演、百姓健康舞大赛、老年好声音评选、市民文化节、农民文化节、诗文朗诵大赛、老年文艺展演、群众文艺精品展演、百姓春晚、舞蹈展演、电视舞蹈大赛等近二百次省、国家级群众文化活动,荣获优秀组织奖、金奖、银奖各种奖项共计近千个。
潜心声乐辅导,艺术成果显著。在全省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中,教学成果突出,连续十余次荣获声乐“优秀指导教师”称号。在吉林省第十四届至第二十三届艺术系列大赛中,辅导参赛学生一百多人,荣获演唱一等奖。在2015年“第八届中国优秀特长生才艺展示活动”中,辅导的学生荣获小学B组声乐一等奖。
多年来,我市群众文化建设一直秉持“最好的文化属于人民”工作宗旨,以价值引领和普惠送达的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辽源市群众春节文艺联欢会、新年音乐会、庆“六一”少儿文艺演出、东辽河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文化部品牌项目“百姓大舞台”、农民文艺展演、八一部队笔会、广场舞展演、大秧歌健身舞比赛、声乐大赛、器乐大赛、广场歌曲大家唱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群众艺术馆还开展了声乐、器乐、舞蹈、书法、美术、戏曲、曲艺、语言八大类共计40多个艺术项目免费艺术培训近四百期,培训近2万余人、20万人次,使市民在文化上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倍增,构成了辽源缤纷四季的群众文化艺术新生态。
周显顺——
琵琶声声寄丹心
在吉林、在中国、在世界任何一个有琵琶人的角落,只要一提到周显顺的名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他不仅是吉林艺术学院的教授、硕士生导师、辽源显顺琵琶学校的校长和辽源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更是当代中国琵琶界的杰出代表、享誉全球的琵琶大师、我国著名琵琶教育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36年前,毕业于吉林艺术学院琵琶专业的周显顺来到了辽源。在那琵琶艺术无人问津、琵琶事业无处发展的年代,周显顺一直怀揣着振兴“中国琵琶”梦,在追求艺术的沙漠里开始了艰难的跋涉。在工人文化宫工作期间,他白天深入企业工作、指导文化活动开展,晚上挑灯夜战、免费教授孩子学琵琶。后来,他毅然辞去了在职工作,创办起“辽源显顺琵琶培训中心”,并逐渐发展成全国唯一一所琵琶专业学校。他把目标锁定在“以技育人、传承和振兴中国琵琶事业”上,使辽源这座东北小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琵琶潮,并于2005年和2008年,为辽源先后赢得了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和国家文化部分别授予的唯一“中国琵琶之乡”称号。
艺人常说,“千日琵琶,百日筝,竹笛只需几五更”。琵琶弹奏难,难就难在每分钟必须达到180—208节拍弹挑速度以上。周显顺大师凭着对琵琶事业的执著追求,潜心钻研琵琶弹挑技术这一重大世界性难题,创造性地研发出“显顺琵琶教学速度法、教学法、演奏法”,填补了中国琵琶界的一项空白,在业内引起了强烈的轰动,他教授的学生弹挑速度最快的高达每分钟251拍,创造了世界之最。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专门在北京为其举办了“周显顺琵琶教学研讨会”,普及推广“显顺琵琶教学法”。
36年来,周显顺以其独特的教学手段培养出上万名琵琶艺术人才和业余爱好者,其中考入到包括中央音乐学院在内的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学生高达600余人,被业内公认为“国际罕见”现象。在被称为中国最高音乐学府的中央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学生中,近25年来,有半数以上的学生来自于辽源显顺琵琶学校。
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辽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辽源琵琶事业的发展,在周显顺的积极筹划下,2012年、2015年,辽源先后举办了中国琵琶之乡——辽源首届国际琵琶文化艺术节和两届“辽源杯”国际琵琶展演,并由2012名琵琶乐手成功挑战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大规模琵琶合奏记录,为辽源打造琵琶名城创下了佳话。为响应吉林省委、省政府“吉林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指示,辽源于2018年又在北京举办了“辽源琵琶文化艺术周”和第三届“辽源杯”琵琶艺术展演,在北京国家大剧院首演了由周显顺总筹划,中国著名作曲家唐建平、王丹红、孙晶等加盟参与主创的大型琵琶组曲《丝路随想》,不仅填补了琵琶乐坛组曲创作的空白,同时也使辽源琵琶事业发展走上了一个新的里程碑。三届“辽源杯”琵琶艺术展演,吸引了来自国内和世界各地近7000名琵琶人参与活动,受到国家文化部和省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辽源现已成为现代中国琵琶的传承地和世界琵琶人的聚集地,每隔三年举办一届国际琵琶演艺活动已成为琵琶人翘首以盼的大事。
面对暑期各地琵琶人即将涌入辽源求学的热潮,周显顺说:“我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使出浑身解数,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琵琶艺术人才,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以无愧于国家授予我的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琵琶之乡杰出传承人的称号”。
张爱群——
潜心乐坛耕耘结硕果
张爱群,1949年3月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作曲家、指挥家、中国音协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原理事、市音协原主席。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1970年在辽源市京剧团管弦乐队任长笛、竹笛演奏员。后师从于吉林艺术学院尚德义教授学习作曲。1975年起任指挥、作曲。1986年起任辽源市文化局副科长、科长、副局长,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等职。
著有《辽河之源》等管弦乐曲2部、歌曲700余首、戏曲音乐20余部、歌舞剧音乐1部,编配多种乐曲1000余首(部),指挥管弦乐、轻音乐、歌曲、戏曲1000余部(首)。著有《我们的歌》等音乐专著4部,获得过国家、省、市级金、银、铜奖,歌舞剧《长河》由辽源市艺术团在国内演出500余场,受到广泛好评,由其指挥的多部合唱作品曾获国家级银奖并多次荣获省级金、银、铜奖。
《爱群歌曲集》是他多年来深入生活、贴近生活,艺术灵感与时代一起跳动的和声,是作者感悟生活的心灵轨迹,是家乡几年来发展变化的时代新曲。全书分为春之声、夏之梦、秋之韵、冬之恋四个部分,由我市知名作家、诗人作词填词。这部歌曲集既有《矿山之恋》《龙山放歌》《喊一声大东北我的辽源》《辽源精神赞》等反映辽源变化的时代颂歌,也有《酸汤子》《亲亲歌》《集上买卖歌》等描述关东民俗和情感的歌曲,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这些讴歌大东北、礼赞新辽源的时代主旋律歌曲,多次在全市的各大文艺活动演出。
张爱群不仅是音乐的创作者和实践者,更是音乐事业的组织者和集成者。多年来,他孜孜不倦地在乐坛上耕耘的同时,还积极组建队伍、举荐人才,推进我市音乐事业的发展和培养音乐新人的成长。他的作品旋律里,一直体现着作曲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和珍爱生命、积极向上的人文思想。从创作技巧上也全方位地体现了作品的抒情性、艺术性、民族性和交响性,反映了他对艺术的严肃追求和对人、对己、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折射出了作者的人品和人格。
刘俐——
醉心音乐 心向艺术
刘俐,1961年8月生于吉林省辽源市,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辽源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辽源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少年时成长在名噪全国的辽源矿务局“红孩子”宣传队任独唱演员、手风琴演奏员,曾经演唱的《我为伟大祖国站岗》《北京颂歌》、手风琴独奏《打虎上山》《我为祖国收大桥》很受观众的喜爱。1979年末应征入伍,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兵的一员。
这位土生土长的辽源音乐人1986年起开始音乐创作历程,先后有百余首通俗、民族、美声及行业歌曲等作品搬上舞台,连续多年为辽源电视台等单位创作栏目音乐、专题片音乐、朗诵音乐等等。
2007年9月,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以及各界友人的鼎力支持下,刘俐在龙山礼堂成功举办了辽源首位个人作品音乐会,填补了辽源建城百年该项的空白。他的作品旋律流畅大气、朗朗上口,其作品《七月颂》《一首歌唱了一百年》《返航》《七月——永恒的圣火——不老的江河》《相约北京、相约2008》等三十余首作品先后在省、市歌曲比赛中获奖。
2008年,在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中,他与词作者王铁民合作的歌曲《中国人齐声唱国歌》分别荣获吉林省赛区银奖、东北赛区铜奖、全国总决赛优秀奖并被收录到“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歌曲集,为家乡文化事业争得了荣誉。
2010年后他把音乐工作重心偏向于幕后,积极参与市里各项大型文艺演出的策划及导演工作,并积极地去挖掘辽源音乐新生力量。定位高端、视野开阔、思路创新,并且与新人和中坚力量并肩合作,创造了不少经典佳作。如今,他依然在为活跃辽源的文化艺术事业而不懈努力着,并在艺术的道路上继续奋力前行着……
田士权——
矢志音乐梦 甘饮艺术源
曾经,在铁路俱乐部舞台上的大合唱激情澎湃,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在台下沉醉其中,不由得随声唱和并打起了节拍,小孩的“专业”吸引了现场指挥的眼球,遂被叫上台“正式”指挥表演……这个小孩的名字叫田士权。
从小就展现出音乐天赋的田士权对音乐的一往情深,熟识他的人都啧啧称赞,并说“他就是为了音乐而生的”。从小学到中学、到高中,田士权始终在学校宣传队唱歌表演。田士权说自己从小到大上的都是“艺术学校”,高中毕业后便被直接抽调到东丰县文工团,一直走在音乐路上。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捋。”田士权说,要做扎实音乐基本功就是唱歌。所以,他几乎将全部精力放在了音乐学习上,甚至走路都在唱歌。田士权还凭借一股子专劲儿,学会了竹笛、二胡、手风琴、小提琴、钢琴等乐器。在东丰县文工团期间,田士权常常练钢琴练到凌晨两三点……
在时间和经历的积累下,田士权在音乐创作等方面取得的荣誉越来越多,自2001年被聘任为副研究馆员以来,先后参与“全国业余音乐考级比赛”担任钢琴考级比赛评委并获吉林省赛区优秀辅导教师奖,2004年创作歌曲《创业之风吹起来》在中共辽源市委宣传部“卫校杯”全民创业征歌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同年创作的《全民创业之谱新篇》在中共辽源市直属机关第二届文艺汇演中荣获创作奖;2009年,在辽源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龙山之声”创作歌曲征集活动中,创作的歌曲《亲亲歌》《太阳、月亮》被评为金奖,《亲亲歌》还在“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吉林省赛区评奖活动中获得入围奖……2013年,组织创作的单出头《新媳妇回门》、二人转《俩老头较劲》在吉林省第六届二人转、戏剧小品艺术节上分别荣获编剧一等奖、作曲一等奖,为辽源争得了荣誉。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吴培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