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小不便 期待大改变

承受小不便 期待大改变


 

编者按

    从雨污分流改造、黑臭水体整治到生态修复治理,再到城区四个出口整治、道路维修改造,我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战役已经全面打响,这其中饱含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大量细致繁重的工作努力,也集聚了各行各业群众的理解支持。
    在综合整治过程中,大范围长时间的封路施工给市民生产生活造成了许多不便,拆除违建、退耕还林也触碰了少数人的利益,但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最终共享社会发展成果、提升百姓幸福指数,开弓没有回头箭,打响这场战役势在必行,打赢这场战役志在必得。
    “希望施工单位能够加快工期”“支持惠民工程是市民应尽之责”“我们的生活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为了反映市民心声,近日,本报记者走进社区工地、走近普通百姓,将他们的看法、做法、期待一一记录,呈现给读者。

 


因为修路,有些公交车路线临时调整


西宁大路因挖排污沟,造成路面坑洼,影响交通


路面不平整,且尘土飞扬,给车辆和行人带来不便


由于道路维修改造,致使私家车随意停放


道路封闭影响业主生意,有些店铺闭门歇业


    “洗车全靠降雨……”

    时间:5月13日18时20分
    地点:一建道口邮局小区
    人物:私家车主白玉玲
    邮局小区就在老客运站道口和一建道口中间地带。因为吉光路封路,这个小区里能停车的地方都停满了车,连过道都贴墙根停了一排车。白玉玲开着车兜了几圈也没能找到个停车的地儿,最后选择将车停在了对面药店门口,临下车还特意摆正了下自己的电话牌以便别人联系挪车。
    “今天回来晚了点儿,平时为了抢个停车位下班都不敢耽搁,赶紧先回家把车停好了,然后再买菜啥的,出去吃饭都是打车去打车回,实在不行干脆就把车停单位不开回家了。”白玉玲说着还不放心地回头瞅瞅自己的爱车。
    白玉玲走到小区门口指了指停靠在路边的车说:“看看这车还挺亮堂的哈,多亏昨晚下雨浇了浇。我以前大约一周左右洗一回车,现在咋也得挺半个月再说,万一能赶上下点儿雨就再多挺一阵儿,实在是灰太大,头天洗完车,一宿的工夫就回到洗车前。”
    走到家楼下,白玉玲指着自家窗户对记者说:“现在屋里潮,开窗户虽然灰挺大但阳光和新鲜空气也都进来了,所以白天还是要开着窗的,晚上回来再打扫呗!就像现在这样,虽然我们会有许多不便,但经过精心地设计规划、治理整顿,相信咱们的家乡一定会更好!”


    仙人河水中有鱼畅游的日子不远了

    时间:5月11日15时45分
    地点:电厂3号小区正门前排水改建施工路段
    人物:水务集团退休工程师乔孝忠
    小区门前的改水施工我一直在关注,虽然施工让小区业主们出入不便,但每次路过工地心里还是挺高兴的。看出这回改得挺彻底,咱们辽源是真地下力气了,一定能把臭了多少年的仙人河臭水问题给彻底解决。
    我打小就住在北门这边儿,当时的仙人河只是老百姓口中的半截河。虽说名字不太好听,但几十年前的河水是真的清澈见底,常有人到河水中捉鱼。可惜现在的半截河虽然有个好听的名字,却变成了有异味、养蝇蚊的臭水沟。这些年每天出门打河前过时,我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彻底整治好这条河呢?
    我在水务集团工作到退休,也一直很关心辽源的水源、水质情况。这次臭水治理双管齐下,一边开展改建地下排水排污工程施工,一边对仙人河深挖清淤,增加河道过水断面,提高排洪量,减少洪涝灾害风险。等改造好河里没了臭水、臭味、臭蚊子,周围环境也会得到很大改变,更不会对下游水源造成污染了。
    很感谢国家对人民生活环境的关心,这是党和政府给老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现在,市区各个排水整改的施工工程干得火热,看来能让仙人河重现清澈、河水中鱼儿畅游的好事不会太远了。如果能一直这么不畏困难地下力气搞改建,辽源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好,老百姓的日子也能越过越舒心。


    “这位书记真干事儿!”

    时间:5月5日13时30分
    地点:出租车内
    人物:司机、乘客
    近日,记者乘出租车去采访,一路上,听同路拼车的乘客“吐槽”市区到处挖沟,接下来出租车司机的一番话“亮”了。
    乘客:“现在咱辽源市区是到处挖沟,也不清楚都是啥原因。”
    司机:“听说好像是为了污水处理系统管网的改造。现在,咱辽源是天天有变化,虽然暂时有些影响咱们出行,但毕竟是暂时的,最终受益的还是咱老百姓。自从柴伟来了以后,咱辽源的‘动作’真不小,从扫黑除恶,到污水治理,再到人居环境改善和脱贫攻坚,多管齐下,样样都抓。等着吧,这回辽源可要大变样了,咱百姓也更有盼头儿了。这个书记真挺干事儿!”
    听到如此对话,记者也忍不住加入了这个关心家乡建设、关注城市动态的“讨论”。
    记者:“师傅,你也挺厉害的,说的既客观又全面,好像领导干部。”
    司机:“你可别捧我了,我只是个出租车司机。不过,我们每天穿梭在辽源的街头巷尾,看着城市的各种变化,再加上接触的乘客面广,对于城市的动向自然就比较了解。再说,来了一位干实事儿的市委书记,对每一个辽源人而言,真是好事儿。”


    与人方便于己方便

    时间:5月12日10时22分
    地点:建行辽源西宁大路支行
    人物:建行员工王梓伊
    年轻的王梓伊肤白貌美,身穿制服的她不失魅力还显得干练十足。隔着建行的大玻璃门,看着外面大风呼号,还有两位环卫工人在努力地推着垃圾车,王梓伊感叹地说:“现在室外温度高了,休息的时候我也想穿上仙儿仙儿的裙子美美哒,但因为修路,外面到处尘土飞扬……可是我们的工作环境相对来说已经很优越了!”
    去年8月份,建行辽源分行16个支行成立了“劳动者港湾”,全面为环卫工人、出租车司机、交通警察、快递员、志愿者等户外工作者及其他劳动者提供“歇脚地”,不久,因为雨污分离改造工程,建行辽源西宁大路支行门前开始了大规模的施工作业。王梓伊对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她说:“当时正值寒冬,室外很冷,有时在银行门口看到修路的工人师傅,我们就向他们介绍我行设立的‘劳动者港湾’,休息时可以进我行歇歇脚,暖和暖和,喝杯热水……”
    与人方便,与己方便。建行开办“劳动者港湾”,解决了广大户外劳动者等群体如厕难、饮水难、工余休息难等经常面临的实际问题。为提供这样便利、暖心服务的建行点赞!


    但愿生意能好些……

    时间:5月11日11时18分
    地点:西宁街吉光路
    人物:王家牛肉汤老板于显平
    在自家小吃店门口踱着步的于显平脸露愁容。记者上前说明采访意图后,于显平礼貌地拒绝了。在记者不断地“游说”下,于显平才终于打开了话匣子。
    “自从道路施工封闭,我家这儿一左一右已经关了好几家店了,生意实在是太不好了。”当时正是吃午饭的点儿,记者往于显平店里瞄了一眼,除了两个店员,屋里一个吃饭的顾客也没有,也难怪于显平会愁眉不展。
    虽然不知道一天能接待几位顾客,但应该准备的还是一样也不能落下。于显平边拾掇锅里的老汤边说:“以前缺个蒜头巴脑的,走到对过分分钟就买来了,现在近在咫尺的商店得绕行二十分钟才能到。”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修路虽然给生意和生活带来困难,但作为市民,为了城市的发展,我还是举双手支持的。”此时的于显平脸色已由“多云”渐转“晴”,还针对修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说:“希望有关部门做好规划设计和协调部署,水电热等施工单位尽快抓紧时间施工,杜绝重复作业,尽最大可能地减短施工期。”


    “多作贡献,心里高兴!”

    时间:5月11日8时38分
    地点:基督教堂旁小区
    人物:环卫处西宁管理站南康班保洁员白臣河
    清早,气温还不高,20摄氏度左右,白臣河却不停地拿袖口擦拭额头。记者问:“道路施工封闭以后环卫工作量是不是增加了许多?”白臣河脱下帽子说:“你看看我这一脸汗!这一车的垃圾是我今天清运的第二车,以前在没修路时这个点儿我们早就收拾得干净利索的了。”白臣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没放下手中的活,并且还在不停地擦着汗。
    说起工作进度慢的原因,白臣河的脸上掠过一丝无奈。他说:“因为封路后垃圾清运车不能到小区门口收垃圾,路窄的地方甚至连我们的手推车都过不去,我们就得把垃圾都归拢到大塑料垃圾桶里,一直拖到路口,然后再把垃圾倒到手推垃圾车里。因为封路,原来离我们最近的垃圾中转站得绕老大一圈才能到,所以我们只能选择往相对较近的垃圾中转站运垃圾。”
    虽然因为封路施工增加了白臣河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长,但当问他对修路有没有意见时,他却连连摆手笑着说:“修路是利民惠民的大好事,我多干点儿活就当为人民作贡献了,心里美着呢!”


    出行乘公交还要多备几个方案

    时间:5月12日13时05分
    地点:三百公交站点
    人物:公交乘客王春丽
    大晌午头儿的,站在公交站点等车的人们都想办法遮挡灼热的日光,几辆汽车呼啸而过,顿时灰尘似从地底爆发出来般将人们笼罩其中,人们倒出遮挡阳光的手赶紧捂住口鼻。记者“冲破”尘埃屏障走近候车乘客欲进行采访,但大多数人示意不能开口说话。
    站在工行楼底下等车的王春丽口罩、帽子戴得严严实实,焦急地向站前方向张望着。记者问她要坐几路车,她说:“我本来是要坐12路的,可是在一建道口站点等了大半天,一辆12路也没看见,可能是因为西小桥路段封路,车不从那儿走了?原来封路的时候,12路改走三百这儿了,怎么等了半天还是没看见个影儿呢?”听说王春丽要去市医院,记者建议她还可以乘坐7路、40路、41路等公交车。
    王春丽说:“头一阵儿,西宁大路这段儿封路了,听说得到妇婴医院后道坐小1路车,我等了个把小时了,也是一辆1路也没看见,回家跟孩子一顿抱怨,于是孩子教我用手机查询公交线路,可到现在我也整不明白,真耽误事儿!”眼看着7路车开过来了,王春丽小跑着向站点儿走去,边走边回头说:“现在真得活到老学到老,要不出门坐车都费劲!”


    舍小我 共担环保大任

    时间:5月14日10时10分
    地点:三海尚城
    人物:居民陈学礼
    80多岁的陈学礼老人精神矍铄、身体硬朗,说起话来声如洪钟。陈学礼指着自家楼后的小山坡说:“我在那儿开小片荒种了30多年的地,收成还挺好,夏天不用买菜,孩子们都爱吃自家种的黏苞米。”记者顺着老人家手指的方向看,那里一片翠绿,于是问:“今年种的什么呀?长得这么好!”
    陈学礼将手背到身后,眼睛依旧望着那片山坡,声音缓缓地说:“去年冬天我买了农家肥上到地里了,今年4月25日,我和老伴去种了第一茬6垄玉米,本打算一星期后去种第二茬玉米,到那一看已经种上小松树苗了,我们已经种上玉米的那6垄垄沟里也种上了一排排的小松树。一看这形势,我们这地也不能种了。看着坡上种上树,绿茵茵的,心情也不错。我和老伴儿当时看到有的树苗露根了,有的歪斜了,还顺便给培土扶正了呢。”记者看到,此时的陈学礼眼睛里闪着亮光,他慈祥地说:“看这小树苗就像孩子,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为城市遮挡风沙,改善我们生存的环境,这是造福子孙的大好事啊!”


    本报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王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张建树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