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在回升 真情在流动

——追踪2013年惠民实事落实系列报道(上篇)


桥梁铺设,便捷通行。

辽源“智慧城市”建设,实现城市蜕变。

道路延伸,四通八达。

农村居民在报销医药费。

保障房建设,实现居民住有所居。


城市低保让居民有所依靠。


燃气工程建成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

赵秀娟(左)依托棚改回迁,开起了超市。


供热质量提升改造,让冬天变成“春天”。


    民生乃国之根本,民富才能国强。关注民生,一直是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更加优美舒适,暖暖的幸福就像春风一样在我们的身边荡漾。见证,是一种经历,更是社会记忆的凝聚。今天,让我们透过一件件惠民实事的落实情况,来见证百姓幸福生活变迁的过程……
    倾听民众呼声,回应民众期待。2013年,辽源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民众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民生投入47.5亿元,在经济稳步发展的同时,实现了民生持续改善。

    社会保险全覆盖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对于普通百姓而言,这既是他们的民生诉求,也是他们的幸福期待。随着我市各项惠民政策一一落实,这些期待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杨竣是我市一家民营牙科医院的一名医生。他告诉记者,2013年,自己最高兴的一件事儿就是医院给办理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用老妈的话说,他终于“有老保儿了”。对于一位非公立医院的医生而言,“老保儿”的意义非同寻常。“老保儿”、“老保儿”,老有保障,不管自己现在挣多少钱,只有有了“老保儿”,才能实现老而无忧,老有所依。
    和杨竣一样,2013年,借助促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续保、参保优惠政策,李扬和自己所在的金都建筑公司其他70名员工一同,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畴。
    2013年,我市进一步扩大了社会保险覆盖范围。随着扩面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大批徘徊在社保门坎外的民营企业职工、零活就业人员被纳入了社会养老保险体系,覆盖人数达到170057人。已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待遇标准也实现了第九次调整,调待人数达67909人,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人均达到1476.18元。同时,我市还完成了3.7万国有企业改制人员失业保险待遇发放登记、审核、待遇核定等工作,预计将发放失业保险金3.4亿元,起草了《辽源市关于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实施意见》,并两次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并实施。
    孔繁华是杨木一队的一名普通农民,尽管收入不多,但她和丈夫两人都参加了新农村合作医疗。用她的话说,“天灾人祸,头疼脑热,谁都没办法避免。秋天时,丈夫的爷爷查出患了肺癌。多亏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爷子听劝,住了院。要是没有这保障啊,他说啥也不会去住院的。听说要是个人负担的部分超过5000元,还可以申请大病救助。别看咱是农民,现在,咱也和城里人一样!”
    据统计,2013年,我市新农保参保人数达到283466人,城居保参保人数达到16476人,参保率达到100%,许许多多像孔繁华一样的普通农民享受到了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也从年人均240元提高到年人均280元,居民大额补充医疗保险最高报销限额达到10万元。农村标准化卫生室达到149个,基层医疗机构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药价平均下降30%。
    此外,2013年,我市保障房在建294万平方米,当年回迁居民1.7万户。综合整治老旧小区17个。“暖房子”改造192.6万平方米。建立创业促就业基地36个,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85亿元,支持8140人成功创业。新增城镇就业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6%以内。46件惠民实事全部完成。
    一张全覆盖、保基本的民生保障安全网正越织越大、越织越密,辽源百姓的生活也随着保障机制的完善而愈加幸福。

    撑起社会救助“无忧伞”
    杨继珍,龙山区康宁社区八委七组居民。全家八口人,六人患病,女儿原桂敏说,这么多年,他们一直靠着政府的救助生活。老房子动迁,政府照顾,没用花钱就住上了楼,给的还是一楼。没钱交供热费,这么多年,一直享受政府照顾。由于疾病遗传,哥哥、姐姐的3个孩子相继发病,社区帮助联系了市社会福利院,孩子们现在都居住生活在那儿。
    和杨继珍一家一样,62岁的寿山镇国庆村四组村民张玉琨老伴早年去世,女儿嫁到了外村,自己地少,身体又不好,低保补助给予了他较好的生活保障。
    2013年,我市共筹集城乡低保资金31333.8万元,83894户112413位和杨继珍、张玉琨一样的困难群众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同时,我市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报销比例提高到60%,住院救助封顶线达到每人每年1.2万元,全年筹集医疗救助资金3689万元,救助患病困难群众29059人(次)。全年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300.17万元,按照每户500元至2000元标准,救助临时性困难家庭7509户。
    此外,我市进一步加强了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得到巩固提升,通过强化“一站式”服务,工作流程逐步明确、审批制度日臻完善、救助功能不断丰富、办事效率明显提高,社会救助工作更加阳光透明。
    在龙山区便民服务中心,正申请办理特困救助的康宁社区居民夏淑凡告诉记者,自己无子女、无父母、无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政府救助生活。“以前,审请救助、办理医保、领取低保都不在一个地方,领一次钱不知来来回回要跑多少趟,有时候还要求这个、托那个,可费事儿了”。今年,区里新落成的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这回可省事儿多了,只要手续齐全,一次就能办完,用不了半个月,钱就打到卡上了。
    和夏大姐有着同样感受的是来自龙山区朝阳镇的刘忠发。刘大哥是来服务中心二楼医保窗口办理转诊手续的。“以前,申请、审批、办理分好几个点儿,我家离市里30多里地,办个转诊至少一个礼拜,急都能把人急死。现在好了,就一个楼,当天就能办完,痛快多了。” 
    在“编好网”的同时,“兜住底”、“补短板”, 并要坚守“网底不破”。2013年,市委、市政府高筑民生底线,通过完善低保、大病救助等制度,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为百姓撑起了社会救助的“无忧伞”。

    构建公共服务“大格局”
    2013年10月,我市正式启动使用“一卡通”,只需轻轻一“刷”,市民不仅可以乘坐公交车,还可以缴纳水电费、购物、存储健康档案等,并且可以在包括我市在内的全国35座城市互联通用。
    作为改善民生的手段和方法,2013年,我市利用“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服务领域实施了全新的探索和尝试,城市“一卡通”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率先在城市公共交通、公共事业缴费、金融消费等领域起用,是集缴费、消费功能于一体的市民卡。该项工作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公共服务领域信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对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提高政府和各行业的管理效率与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软件及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落户26户。云计算中心、应急监控指挥中心、地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智慧工商、智慧城管、智慧交通、市民“一卡通”等项目建成。智慧城市配套设备生产制造基地投产。辽源电子商务园区启动运营。我市获得“智慧城市领军城市”等多项殊荣。智慧城市建设打造了我市独具特色的公共服务“智慧平台”。
    在构筑智慧平台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公共设施的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截至2013年末,我市城市24小时供水率达到65%,杨木水库输水复线、东辽河干流防洪、北城区供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2.7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我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通过国家验收。市政供热锅炉、管网、换热站等供热设施全面升级,新建、改造,实施楼房供热计量改造254栋112万平方米,北部热源厂一期投入使用。新增天然气管网3640米,小区庭院管网7466米,新增管道燃气用户7500户,客运枢纽中心通利、中原、鼎庆3家天然气加气站即将投入使用。新增路灯共计257基261盏,对人民大街等路段由于设计标准低,造成的照明不达标的路段进行了综合改造。市区“九路三桥”和26条巷路改造全面竣工,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通畅。

    边照顾家人边赚钱
    赵秀娟是新苑小区里新苑综合超市的老板娘,她家是棚改的回迁户,在2013年年初的时候正式搬入新苑小区的。提起以前住平房的情况,赵秀娟介绍说:“我家以前的老房子没动迁时就在这片,周围全都是平房,到了晚上穿胡同特别的暗,有下班走夜路的很不方便。一到冬天就老遭罪了,要备上够一冬使用的煤和木柴,每天天不亮我就得起来把炕烧上,不然大人孩子都出不了被窝。更别说一到大雪天,倒脏水和上厕所都成了难心事。”
    “本来我们两口子都是下岗工人,为了生活就到外地去打工。可这两年家里老人身体不好要人照顾,孩子又太小离不了人。老房子棚户区改造,我俩一合计,干脆要个一楼开个小超市,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一边看店赚钱养家,两不耽误。”
    “没想到棚改的速度还挺快,年前我们俩就开始进货装房子,在年前就把店给开起来了。周围的邻居不少都是以前的老邻居,上楼下楼有电梯也方便,出门都不用套外衣,坐着电梯就直到超市门口。”
    “小区建得还挺好,道路平整,路灯也多,边边角角的都看得到。小区里还有个小广场,天好的时候就去转转,边跟老邻居们唠唠,一边锻炼身体。以前这里可是一片大平房,谁能想到现在这么好。”
    丘下阳光新城,刚刚回迁的杨大哥说起自己现在的生活喜不自禁:住上电梯楼了,家里24小时供水了,天燃气入户了,交费还可以刷卡了……“啥叫幸福,要我说呀,这就是幸福!”
    杨大哥的话道出了辽源百姓的心声。民生持续改善,彰显着党和政府浓浓的民生情怀,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回眸渐行渐远的2013年,辽源百姓在市委、市政府民生改善的举措中体验到了实惠、得到了好处。幸福辽源,福在民间!福在百姓!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茵  刘红娇
              见习记者  吕佳宁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刘  鹰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