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这座城市的“味道”(下篇)

    一年一度的春节,我们在欢声笑语、喜气洋洋中度过。春天的脚步也一步步向我们走近。此刻,我们在追寻年的身影。年是什么?我们在寻找年的气息、年的声音、年的感觉、年的味道。
    什么是年味?年味就是全家团圆的温暖氛围,就是晚辈孝敬长辈的情感流露,就是屋外燃放烟花时飘进鼻腔的幽香,就是大街小巷飘来的菜肴香气,就是儿时的那种难忘的记忆,就是满大街挂满的红灯笼,还有那充满了祝福话语的相互问候……
    365天,365里路。我们迎来那个亲情流淌、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站在了新的起点,再一次去追寻、去感触、去回味那些记忆深处曾经的年味。
    每一个地方的人们都用自己独特的元素来表达年的味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关于年的独特记忆。今日,本报记者和您一起,去寻找我们留存在记忆中这座城市中的关于年的味道。

大秧歌:辽源的一道“靓丽风景”


    现在,我市百姓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大众化”的文化生活当属扭大秧歌。我市的秧歌队多以社区为主,居民自愿加入秧歌队。老人们一年四季都坚持在我市的各个公园、广场、小区门前等地扭秧歌。大秧歌成为了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也是在外地的辽源人想家的理由之一,也是在辽源的外地人喜欢辽源的原因之一。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无论城镇还是村屯,都有秧歌队欢快的唢呐声和锣鼓声。一般从大年初二开始“跑秧歌”,表演者披红带绿,给大家拜年贺喜。      福镇秧歌队的林广全说:“今年我们过春节扭秧歌的情绪都比平时高,‘40后’、‘50后’的人都特别在意春节。年轻时我就扭秧歌,现在我们队每年都参与春节期间的秧歌演出。‘旱船’等演出道具都是我们自己制作的。我们扭秧歌时,经常会有观看的老人和孩子们跟着一起扭,有的老人甚至一路就跟着我们秧歌队走,一个地方没扭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问,下一个地方去哪儿啊?”

    红城秧歌队的谢玉敏和吴崇杰说:“扭秧歌让我们老年人更能体会到年味儿。扭秧歌早就成了我们过春节的一部分。每年正月出来演出前,我都精心‘打扮’一番,尽量让自己漂亮一点,让喜庆劲儿更足些。通过这项传统的娱乐项目,快乐自己的同时,也能给家乡父老带来快乐我很开心。虽然春节时还很冷,我们演出时秧歌服里面只能穿件薄薄的毛衫,虽然身上冷,但却暖在心上。我们自己愿意扭秧歌,又能给别人带来欢乐,就是再冷也愿意。”
    矿务局秧歌队的苏青山说:“20年前,我就在西安矿工会负责高跷秧歌队工作,退休以后也一直扭秧歌。每年春节我们秧歌队都忙的不亦乐乎,大年初二我们参加矿务局的秧歌大赛,大年初三我们参与大什街的拜年秧歌表演,正月十五我们参加人民广场的元宵节秧歌表演。有时我们还到一些企业、商家扭秧歌拜年,给别人带来喜气。每年初二家人都得等我扭完秧歌回来才吃团圆饭,儿女们说扭秧歌是我的主业。”
    大什街秧歌队的贾玉梅说:“扭了一辈子的秧歌,当了20年的秧歌队长,天天扭秧歌,年年春节扭秧歌拜大年。扭秧歌不仅能让自己身体健康,也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春节期间,扭秧歌更能增添咱们辽源喜庆祥和的气息。小孩子春节都穿新衣服,我们秧歌队的老人们每年春节也都做新秧歌服,大年初二出来,头饰、服装、道具都全然一新。秧歌的队形、花样也都是精心排练的。一个人的花销七八百元,但大家都心甘情愿地置办。服装、道具要是跟不上,扭的再好,也没有看头。”

永宝顺:辽源独特的美食所在


    人是一个很感性的动物,眼睛感知周围变化,鼻子呼吸空气,耳朵聆听声音,皮肤感觉冷暖外,用嘴品尝美食。城市给我们最大的印象,除了标志性建筑物,就是美食。特色美食也代表了一座城市的特点。

    我们家乡辽源就有很多特色美食。经久不衰的永宝顺小吃城就是咱辽源的特色美食。
    提起永宝顺,咱们辽源人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刚上大学的李磊说:“去年我刚考入吉林大学,刚上大学的我有些吃不惯学校的食堂,每天做梦都能梦到咱家这边小吃城的美食。由于长春离咱家就一个小时的车程,有时候我回家就是专门回来吃顿这的饭菜,就喜欢这里的味道。”
    袜业老板于斌说:“咱辽源的小吃城那是咱们这的招牌,有外地客户来辽源,第一顿饭我一定会定在那里,这不仅是因为这的饭菜好吃,也是让外地人也‘品尝’一下咱们城市特有的‘味道’。”
    城市的味道,是城市的名片,记载着我们这座城市最富魅力的一面。而无论是匆匆走过这座城市,还是在这短暂停留,不经意的一顿餐饮,就已经把城市的味道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生命的印记中。

步行街:种类繁多的“年货街”


    农历腊月以后,从步行街的大东头一直到大西头,全都是各种喜庆的大红色。各种写满吉祥字句的春联、龙飞凤舞的福字、花花绿绿的年画,节日气氛浓厚。
    每年进入农历腊月,步行街就地摇身一变,成了年味十足的年货街。这里不仅仅有各种类型的春联、福字和各式年画在卖,还有各种诱人的七彩糖果,一筐筐、一袋袋地摆满商贩的小摊子。如果在这些品种多样有糖果摊中仔细去寻找,你还能看到许多年前的 “老味道”。比如一种包装十分简单的“桔瓣糖”,就曾经是许多小朋友的最爱。当然我们最常见的是被一条条堆码整齐的灶糖。据说灶糖本来是在“送灶神”时,给灶王爷做“封口费”用的,现在都用来封馋嘴吃货们的口了。
    “一看到有卖灶糖的了,我就有种要过年的感觉。”正在步行街口附近一摊位上买糖的朱影,在接过找回的零钱时笑着对记者说:“一看到灶糖我就能想起小时候那种盼望过年的心情。这些灶糖尽管没有过去的好吃了,但看到有卖的还想要买上一些。”
    孩子们虽然最爱的是步行街上卖的各种糖果,但说起来步行街上卖得最多的还得算春联和福字,真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应有尽有。一位在步行街上连摆好几年摊的大姐告诉记者,她家那些“招牌”剪纸福字都是自己家里人剪的,这样的福字她家卖了有好几年了,一直都很受欢迎。她家今年新进的那些样式别致的粘绒春联和福字也很受欢迎,价格虽然比别的春联要贵些,还是会有许多人买。
   “我记得以前过年的时候,还会有拿金粉写对子的。一看到有支摊现写的,也不管想不想买,总会一堆人围在那儿看。也不知道今年还有没有了,我想买一份现写的春联。”与朋友逛步行街看年货的车应家说自己是搞设计的,不喜欢千篇一律的东西。他告诉记者,现在春联上的词都是什么长寿、福贵、如意的,年年都差不多,不如自己想词现写有意思。他已经想好了,要是今年碰不到专门写对子的摊子,就自己家买红纸,让家里刚学书法的孩子写,一定也特别有意思。

东吉市场:过年首选的“备货”市场


    作为老牌市场的东吉市场,在咱们辽源也算是无人不知了。东吉市场早在还叫吉春路市场的时候,这边就是大部分人家卖菜时的首选。现如今虽然大小市场、各种超市遍布我市,许多人准备自家宴请做些好菜时,仍会去东吉市场买做菜的材料。眼看着除夕就要到来,开始准备年夜饭的家庭“煮”妇们,也早已拿起钱包直奔东吉市场开始挑挑选选了。
    春节前的东吉市场不仅变得特别热闹,而且还会有些平常见不到的商品在出售。比如一到年底就会特别好卖的粘豆包、粘火勺,又比如炸得色泽金黄的糖白果,还有长得黑不溜秋却甘甜爽口的冻秋梨……
    “我家孩子一到冬天就想吃冻秋梨,所以每年都给他买二斤冻着。”家住在安居小区的李艳宏说自己是特意来东吉买梨的。她说家里的老人孩子都爱吃这个,以前住平房的时候,到冬天都是用盆凉水把梨一冻扔仓房里,等到过年了家里人围在火炕上,吃着刚缓好的冻秋梨,那滋味别说多美了。现在住楼房没地儿冻梨了,好在市场就有卖的,现吃现买也挺方便。”李大姐还说这冻秋梨别看长得不起眼,但生津止渴,止咳润肺,过年吃的全是大鱼大肉的,多吃点冻秋梨去去火是再好不过了。
    “可不,我家以前到冬天也自己冻梨,要我说过年吃的就是这些传统味。”旁边买粘豆包正等着装袋的孙芸说。她家以前过年时都提前准备一大堆东西,什么冻饺子、冻梨、粘火勺,一盖帘一盖帘地往仓房里塞。不说别的,就是炸面果、糖白果、炸丸子加一起都得好几盆,再加上冻好的肉和各种年货,那真是能塞满一个仓房。孙大姐说现在住楼房过年也就不用整那些东西了,虽说不用再提前做上一大堆是省了不少事,可还是总觉着要是少了这些老味道的传统食品,还真不像是过年。
    “直接到我们这买回去吃也是一样,你们也是老来我们家,知道我家放的那都是纯豆馅,保证干净,放心吃。”卖豆包的大娘今天生意不错。她说一到年根底儿就会特别忙,往年大年三十基本一到上午就不卖了,回家收拾收拾好准备过年。今年情况特殊,听说大年三十不放假,她家也会晚收摊一会,就当是为那些还得上班的人提供个方便。
    家住西小桥附近的乔芬说自己家总在东吉买菜,这么多年下来跟许多摊主都认识了。平时买东西就常给抹零,到了年节买的多还能再算便宜点,而且吃着也能放心。她说:“自己家的孩子就爱吃东吉市场的烧鸡,今年过年孩子回来,她早早就跟店家预定好了,不然到时候买得人太多就抢不到了。孩子在外地工作回来得晚,在电话里一直跟她念叨着要吃呢。”

年猪:  东北的“年味儿”


    杀年猪可是农村的一种风俗。东北童谣中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过去人们盼望杀年猪、吃肉的心情。那时生活条件差,人们一年到头来吃不上几顿猪肉,每到腊月不光是小孩盼着吃年猪肉,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惦记着来一口。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但年俗照旧,过了腊月依旧杀年猪。

    杀年猪的头一天,主家都要请至近亲友前来聚宴,既为联络感情,也是表示庆贺,庆祝一年到头的丰收喜悦。前来捧场的人越多,说明主人的人缘越好,主人的脸上也有光。
    杀年猪那天,村里擅长杀猪的人会自告奋勇地提着杀猪刀来捧场,由他们“掌刀”,不仅干得干净麻利,而且不“糟践”东西,把猪的肉和头、蹄、血、骨头等各部分收拾得井井有条,分门别类,各持其用,拿民间的俗话说是“能多杀出来五斤肉”。当然,请这些杀猪的“把式”也要给一定的报酬,通常是把头、蹄、下水中的一部分赠送其为酬资。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杀猪者也并不推辞。
    要开席了,农家小院里乡亲朋友越聚越多,相互打着招呼,孩子们屋里屋外的跑跳着,灶台前几个村民忙碌着调菜味,村里的姑娘小伙打情骂俏,老前辈们唠着一年来的收成……待到猪肉酸菜血肠一开锅,香气飘到小院的每个角落。一盆猪肉酸菜血肠上桌,顷刻间就进了众人的肚里,真是美味至极。吃得肚子鼓溜溜的,站起身来就弯不下腰……
    在乡村,杀年猪的日子,真是一个快乐的日子。这年猪吃了,年也就来了……

东丰农民画:浓浓的乡土味


    春节前夕年味浓,无论是大街小巷的各种年货、还是年画春联等文化载体,无不透露着节日的喜庆祥和。春节前夕记者走近东丰农民画,从平素质朴中感受这浓浓的年味儿。
    庆祝新年的农民画,大都跟家业兴旺、大吉大利、恭喜发财等愿望有关,透露出咱辽源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春满大地》以红色为主色调,对联、福字构成了主体,人物更是惟妙惟肖,观对联、挑对联、买卖对联等生动画面渲染年味;《关东腊月》、《过大年》则把东丰当地年俗展现的淋漓尽致;《正月正》、《关东年俗》的构图全面的展示了东丰人家家户户过大年时的场景。这类的农民画很受欢迎,也很合东北的年俗。
    画中的内容多取材于老百姓身边常见的事物和作画者所亲身经历相关。东丰农民画给人的整体感觉就是生动形象、有生活。春天种地、夏天割草、秋天打场、冬天糊窗纸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也能在画中体现,快过年了,购置年货的场面;过年时贴对联、挂红灯笼、扭秧歌、一家人吃团圆饭等。你看了这些农民画,基本就可以了解咱辽源人是怎么过年的了。
    东丰农民画中还包含着浓浓的乡土味和东北风俗。在色彩丰富的画面中,我们可以形象的理解东北四大怪,到底什么是生个孩子吊起来,什么是窗户纸糊在外、什么是女人叼个大烟袋等等,正因为贴近生活、农民画才有取之不尽的题材,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当人们看到东丰农民画中一家人围坐一起守岁的场景就会感受到东北人过年时的欢乐场面,这种艺术形式充分反映了当地风俗、反映了民情、蕴藏着浓浓年味与情感……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李锋 刘红娇 季式学 王超  实习记者 吕佳宁 付瑶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麻彦权 刘鹰  胡希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