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出口” 请守护好辽源的第一张“脸”

城市“出口” 请守护好辽源的第一张“脸”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伊辽高速出口处,伪大棚被依法强制拆除。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城市“出口”,是一座城市给人的第一眼直观印象。它既是辽源跨越崛起的“软实力”,也是城市文明创建的“硬指标”。
    提升和改善城市“出口”的人居环境,对经营好城市的“脸面”,乃至“肌体”和“灵魂”至关重要。
    和自身相比,辽源近年来不断优化空间布局,在完善城市功能、洁净城市容貌、规范城市秩序、提升管理水平、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较周边城市,我们不难发现,辽源还存在着差距。过多“代谢物”滞留在辽源城市出口处:秸秆乱堆放,假大棚、“大棚房”、临时彩钢房任意而建,商户占道经营、周围生态遭破坏,影响城市“脸面”、影响市民生产生活。
    如何守护好城市的第一张“脸”,辽源绝对不能给自己“打脸”。
    3月8日,市委书记柴伟带领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和各县(区)、开发区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调研了我市城区4个重要“出口”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柴伟十分重视辽源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并多次在专题会议上强调要全力破除影响城市建设步伐的“肠梗阻”。他指出,城市“出口”是城市形象,代表着一个城市的品位。要彻底治理城市“出口”脏乱差等问题,列出问题清单,进行地毯式摸排,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治理机制,强化督察问责,狠抓落实,违法的要坚决打击。要着力改善城市“出口”人居环境,提高生态环境意识,打造布局合理、质量优良、均衡发展的现代城市,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3月20日,市长孙弘在调研龙山区“出口”环境整治效果和“假大棚”拆除工作时指出,整治提升城市“出口”环境卫生,是打造城市靓丽名片、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各部门要理清责任、通力合作,把城市“出口”周边环境卫生整治当做一场战役,持续加大整治力度,让城市“出口”成为展示良好形象的第一窗口。
    无论是影响城市建设步伐的“肠梗阻”,还是制约改善城市“出口”人居环境的“脸上脓包”,辽源绝不手软。
    不久前,制约伊开高速公路通车的盛达采石场被依法“强拆”。辽源市委、市政府为了民生福祉敢于“拔钉子”的“攻难”心态,是注入全市各相关部门共同打造城市建设、幸福辽源路上的一剂“强心针”。
    说干就干!随着钩机锥头的上下摆动,连日来,龙山区工农乡工农村、安国村等多处以建农业大棚之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破坏土地生态、影响城乡环境的“假大棚”被依法强制拆除;市农业农村局在“大棚房”问题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中,农业农村和自然资源系统会同乡(镇)、村组干部,对全市“大棚房”问题进行五次排查并进行了回头看再排查。目前我市城区东西南北各主要“出口”及环城路周边区域的“大棚房”,已完成清理整治工作,并通过验收,地面恢复农业生产功能,达到整改标准;市城管执法局对城市“出口”街路两侧违法建设摸底排查,将已确定为违法建设的建筑物、构筑物现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暂无法确定为违法建筑物的,要求当事人限期提供相关手续,对在规定时限内不能提供合法手续的建筑物,有计划分批次按程序予以依法拆除。目前已对福镇立交桥以西道路两侧,向阳环岛至苗圃、友谊村、向阳村、建新村,西安区田家炳中学附近,矿北大街兴合小区内等190余处,约11000平方米的违法建设依法拆除;市公安局配合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执法合力,保障全市控违拆违行动有序、高效、整体推进。
    拆违治乱、改善面貌,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市人大代表、辽源仙城物流园区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影说:“城市‘出口’不仅能彰显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底蕴,更能看出这座城市是否有活力、有发展和投资潜力。辽源企业希望通过城市的规范化,给来辽客商更好的印象,从而争取更多的可能。”仙城大街是辽源的北“出口”,是我市长途汽车交通的主干线、连接省会长春的高速公路口,给周边商企更是带来商机与活力。陈影说:“仙城大街道路两旁商铺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的大棚房和彩钢房,随意乱堆的秸秆和杂物既不安全又影响市容。作为一名人大代表,我对城市‘出口’的管理维护十分关注。打造魅力辽源,会更加丰厚辽源营商软实力。看到很多部门在行动,真的要为这次‘净脸’行动叫好。作为企业经营者,我们憧憬未来、满怀希望。”
    城市“出口”人居环境的改善提升,也许能够一蹴而就,但绝不会一劳永逸。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如同市民李忠会说的那样:“辽源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资源丰富、人杰地灵,漫步其中,处处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