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细分 垃圾出村
吉林省东辽县建立城乡环卫一体化处理体系
全程细分 垃圾出村
《人民日报》记者 孟海鹰 祝大伟
核心阅读
一些地方的村民习惯将垃圾堆墙根、倒河沟,怎么改变?
吉林省东辽县尝试建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将垃圾桶引入村里,两两一组,分别收集可烂、不可烂垃圾;雇当地村民任保洁员,靠情感优势宣传教育,引导村民养成垃圾分类意识;购买社会服务,对保洁公司严格考核,做好垃圾分类的中后端处理,不让村民的前端分类白忙活。
种种努力之下,村里地上干净了、河水不臭了。
“清理垃圾得坚持。咱是真受益了。”吉林省辽源市东辽县安石镇大兴村60岁农民董守军感叹道。
村里刚配保洁员、垃圾桶那会儿,董守军还以为是搞形式,“咱这又不是县城,垃圾没个治。”很多村民也准备看笑话。可是1年多过后,大伙却看到了清理垃圾实实在在的效果,发自真心地为此点赞。
2017年7月,东辽县在全县13个乡镇的镇区和233个行政村全面启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建立、完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垃圾治理,如何能在农村落地?又如何长效维持?记者在该县的大兴村进行了调研。
旧貌
垃圾乱堆乱倒 清理缺乏长效
沿着进入大兴村方家屯的土路,走过8户,就到了董守军家。
曾经,无论牛粪还是垃圾,董守军都堆在门前的墙根。风吹不走的,等开春解冻,他用小车推到屯前桥头,往河沟里一倒。“想着来点大水一冲,就都没了。”董守军说。
然而一开春,董守军家就遭殃了。“牛粪拌着土化成了泥,出门得穿水靴子。”董守军说,河沟里堆了一冬的垃圾高过了桥面,堵得山沟里来的水都会漫上桥。
本来,方家屯是一块前有水、后有山的宝地。但董守军他们却习惯家门口养牛、鸡鸭鹅乱放、垃圾随手丢,没什么环保意识。“园子里的茄秧、豆角秧、苞米秆子,归拢完一把火就烧了;做完饭,白菜帮子混着泔水,就往大路上一倒。”董守军回忆。
直到进了城,在女儿家住上一阵子,董守军才咂摸过味儿来。“屯里和城里一比,环境太差了。”
“全村300多户,没个管。”在大兴村当了20年妇女主任、曾分管村里环境卫生的林贵荣说,“只能靠嘴管,但干唠叨,听的少。”
赶上检查,村干部就带着村民突击搞卫生。“有时候,村里花钱雇几个人,把面上的垃圾匆匆清理一下。”董守军说,村里过去搞集中清理,就像“垃圾搬家”,越搬越隐蔽,就是出不了屯。各色塑料袋被风吹得到处都是,树上四季“开花”。“路面靠风刮,脏水靠蒸发,治理靠突击”,成了昔日大兴村的写照。
整治
靠感情引导 用技巧劝说
两个垃圾桶放置在路边,按照是否可腐烂分别回收。其中一个,就在董守军家门口斜对面。
“新垃圾桶比水缸都好,盛个粮、渍个菜,谁不想整一个?”垃圾桶刚配置好,董守军就听说丢了好几个,他自己也不觉“眼馋”起来。
“你可别惦记,现在开始找啦。打谁家里找出来,谁脸上不好看。”大兴村第一批保洁员、69岁的农民郭春雨提醒董守军说。
门口放了垃圾桶,但董守军还是扔哪得劲儿就往哪扔。“就差这两步,扔桶里多好。”郭春雨劝道。可董守军却说:“我不扔,你干啥去?”
“守军儿,把你家扫把拿出来用用。”每次发现董守军家门前堆了垃圾,郭春雨就故意去借扫把清扫。两三次后,董守军觉着不是滋味,开始往桶里倒垃圾了。
“要改变大伙几十年的老习惯,我们不能用老办法。”林贵荣说,“除了更有技巧地劝说村民,其他方面的工作也得更讲究。”
东辽县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吉林省康洁智慧环卫工程公司承担村里环境保洁工作。大约每5个村配备1名管理员、每100户配备1名保洁员、每10户配备1个垃圾桶、每1万人配1辆垃圾清运车,力争设施、人员全县覆盖。保洁公司还通过卫星定位等方式,对车辆、垃圾桶和作业人员进行智能化管理。保洁人员8小时工作,确保村屯日日清扫。
作为保洁公司的片区管理员,大兴村邻村的陈淑文说:“这份工作待遇还行,但压力不小,如果所管片区的卫生连续不合格,就得走人。”乡镇政府对保洁公司进行月考核和日考核,同时,各村民委员会的两委成员和村民代表也加入到监管网格中,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监管机制。考核结果与拨付给保洁公司的服务费挂钩。
在陈淑文看来,让当地人当保洁员是个优势:“保洁员教大伙垃圾分类,靠着老感情,大伙不会无动于衷,慢慢就培养出好习惯了。”
现在,看到郭春雨来门口清扫垃圾,董守军常会说“郭大哥歇着吧,这旮旯我自己扫”,“人家不收你钱,帮你打扫,咱也该尽量把垃圾倒好,尊重人家的劳动嘛。”
新颜
村子整洁干净 村民心里敞亮
阳光明亮,天也湛蓝。如今,方家屯的土路上,也一色到底,看不到什么垃圾。屯子前的河沟也不再恶臭,河岸上变得整洁起来。
夏天,在桥边乘凉、蹚水的人多了起来。董守军经常看到大人们把孩子的衣服脱下来,蹲在河边搓洗两下。“多少年没见河边洗衣服的了。”董守军感叹,“以前养小笨鸡,年年有死的;如今,没咋听说了。村里干净,心里敞亮,人也健康了。”
目前,东辽县的农村垃圾整治采取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运行模式,要求农户按可烂、不可烂分类,保洁员按可卖、不可卖进行二次分类处理。东辽县还提出了农村垃圾处理的“五净”和“五无”的标准,即路面净、路缘净、树穴净、窗户门前净、墙根净;无垃圾、无果皮纸屑废弃塑料袋、无砖石瓦块、无树叶杂草、无污垢及脏水。
“东辽县农村生活垃圾不多,可腐烂的用来堆肥,不腐烂的才焚烧处理。”吉林省康洁智慧环卫工程公司负责人闫玉涛说,东辽县紧邻辽源市一家垃圾发电厂,这解决了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农村垃圾分类,得找好处理的出口。否则,源头上费工细分,最终还是混在一起处理,那不成了形式主义、瞎忙活吗?”
“光屯子前的河沟里,钩机就掏出了几车垃圾。”屯子里积攒了十几年的“历史遗留垃圾”被清除了,这让董守军看到了县里整治垃圾的决心。一年半来,保质保量的清扫,也让当初冷眼旁观的村民服了气。见效果、受了益,董守军和大伙更加期待,县里推行的城乡环卫一体化垃圾收运处理能长久运行下去。
低保户郭春雨,也在垃圾治理中看到了希望:“岁数大了,出门打工没人要。在家门口捡捡扫扫,还有点事干。”郭春雨身体硬朗,但老伴常年吃药打针。如今,每月700元的收入,能负担起老伴的药费了。目前,县里农村垃圾整治,共招聘保洁员1260人,优先聘用农村贫困户和低保户,使郭春雨等得到了实惠。
(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