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制度“放管服”综合配套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商事制度“放管服”综合配套改革:激活“一池春水”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听家人说在辽源办理企业登记非常便捷,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这儿进行咨询。没想到窗口工作人员非常热情,不仅给我介绍了一系列便利政策,还根据企业发展方向核准和扩大了经营范围,我当即决定在辽源开办公司并办理了营业执照。”吉林省良品优选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杨先生对工商窗口的服务非常满意。商事制度改革的“推陈出新”,为辽源落地了一户企业,也增加了一份税收。
“放”是商事制度改革的第一步。辽源在全省市(州)层面,率先出台了《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管理实施细则》,允许市场主体有条件“住宅改商用”,允许“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在全省首次提出允许成立商务秘书企业,有力推动了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新兴行业和新兴业态发展。积极争取成为全省首批企业名称自主登记试点单位,放宽企业名称登记限制条件,简化企业名称登记程序,放宽企业名称登记的工作要求,早一步优化市场主体经济发展软环境。
2015年10月8日,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向前来办理业务的法人代表发放了一张特殊的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把含有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会保险登记证、统计登记证等5家部门的信息整合成一张营业执照,实现了“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此后,更以打开“五证合一”瓶颈为突破口,逐步整合更多部门涉及市场主体登记、备案及相关后置审批事项的证、照,将“五证合一”成功拓展为“三十二证合一”“五十四证合一”,让企业“一照一码”走天下。通过“减证”实现“简政”,目前已为2300余户企业核发了涉及“多证合一”的营业执照。
辽源于2014年正式启动商事制度改革。多年来,先后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制度改革、“先照后证”改革、“五证合一”“两证整合”“多证合一”改革、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度改革等举措,前置审批项目从307项减少到32项,后置审批得到进一步清理规范。梳理群众和企业到工商窗口办事事项39个大项,其中36项被市政府列为实现“只跑一次”清单。企业登记由法定的15个工作日普遍缩短到2个工作日,大大缩短了企业登记申报的办事流程。
“放”与“管”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如何抓住矛盾的两个方面,做到放管结合、齐头并进?辽源发布了《辽源市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构建起全市“一网联动、随机抽查、协同监管、综合执法”的监管新模式,依托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的吉林省地方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实现全程留痕、责任追溯、标准规范、覆盖全面的科学化监管。2016年,全市32家部门联合签署《辽源市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厘清各部门监管职责,构建市场主体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自2014年企业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自主报送年报信息和即时信息起,2017年度辽源企业年报公示率达到99.47%,连续3年在全省排名第一。2018年8月底,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吉林)累计归集全市涉企许可信息14546条、行政处罚信息1443条,涉企信息均记于企业名下,并向社会公示,有力提高了市场主体信息的透明度。大力推进“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社会信用体系相衔接,将随机抽查结果纳入市场主体的社会信用记录,建立健全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对列入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重大税收违法案件当事人名单、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行贿犯罪档案等有不良信用记录的主体,实行联合惩戒。
服务好更多的市场主体,是商事制度改革的落脚点,也是商事制度“放、管、服”综合配套改革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指标。在市政务服务中心工商窗口,前来办理的群众可以看到建立的“商事登记自助区”里,配备有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和高清拍摄仪等硬件设施,企业和办事群众可自助进行企业名称查询对比、拟定、审核,进行年报信息公示,查询政策法规,下载相关材料模板。大力发展服务业商标品牌,着力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商标品牌,突出培育先进制造业商标品牌,积极打造文化旅游产业商标品牌,扶持发展特色农业商标品牌,加快创建产业园区商标品牌。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参加“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活动,利用商标权质押、股权质押、动产抵押等“三大融资平台”,共为企业融资200多亿元,极大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