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区:脱贫攻坚路上的铿锵足音

西安区:脱贫攻坚路上的铿锵足音
张洪伟 黄建平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区严格按照中央、省、市部署,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首要民生工程,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按照“基础设施先行、产业扶贫治本、健康扶贫攻坚、综合施策兜底”的总体思路,切实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靶向”施策,激活战斗力
    西安区严格按照“扶贫对象、项目安排、资金使用、措施到户、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项精准要求,成立西安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实行双组长模式,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其他区级领导为副组长,区直部门“一把手”为成员,专门成立脱贫攻坚办公室负责日常具体工作。制定《全区脱贫攻坚包保任务分工和责任清单》,充分发挥领导干部“头雁效应”,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包保省级贫困村,督导重点贫困村脱贫攻坚工作。区级领导、区直部门分头包保,各负其责,形成了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细化量化12个方面53项考核指标,将考核指标纳入行业部门及包保部门全年绩效考核内容。同时,研究制定《西安区全面启动“中国社会扶贫网”工作的实施方案》《西安区扶贫对象动态管理工作方案》《西安区贫困对象退出工作实施方案》《西安区脱贫攻坚工作考评量化赋分明细表》,及时调整《脱贫攻坚包保任务分工、脱贫攻坚工作责任清单》及《脱贫攻坚包保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任务,细化工作措施,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有效落实。此外,有效充实“脱贫一线”工作力量,从全区范围内抽调6名优秀干部,在3个贫困村“第一书记”和包保部门帮扶力量基础上成立驻村工作队,进一步做实做细扶贫工作。成立区脱贫攻坚驻村干部临时党支部,由区委副书记任支部书记,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和区委常委、灯塔镇党委书记任支部副书记,全面夯实了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工作责任。
    精准施策,聚力“拔穷根”
    “苦了一辈子,我终于住上了新房子,每个月还能领社保金,这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哇。”灯塔镇沐雨村五组村民王凤英谈起如今过上的好日子,难掩心中的喜悦。王凤英居住在儿子的35平方米土坯房里,每年只有2000多元收入维持生活。如今,通过精准扶贫,沐雨村实现了整村退出,王凤英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五点双享两救助”精准扶贫保障机制和村集体分红,家庭年收入达到了9000余元。此外,通过危房改造,也让王凤英住上了崭新的砖瓦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西安区坚持精准扶贫,不断夯实扶贫攻坚基础。组织召开全区脱贫攻坚培训动员大会,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比五评议”的方式,一村一支确贫队伍,通过入户摸排、调查走访,详细掌握贫困家庭基本情况和致贫原因,确保贫困人口数据的准确性。区、镇、村三级统一标准,全面完善精准确贫、精准脱贫的基础档案,确保资料齐全,手续完备,管理规范。同时,准确采集贫困村、贫困户地理位置信息,更新建档立卡明白卡信息,村级定期上报贫困村、贫困户动态,镇、区脱贫办及时录入更新国家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确保扶贫工作全面化、信息化。此外,坚持“一户一策”精准帮扶,针对部分贫困户种地难问题,帮助其购置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累计投入5万余元。对于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和“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范围。针对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组织开展危房改造工作。针对因学致贫问题给予资金帮扶,针对因病致贫问题强化健康扶贫,建档立卡贫困病人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又提高了5个百分点,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有效落实。
    分类施策,扶贫全覆盖
    “自打项目开工以来,我就在这打零工,现在已经挣了4000多块钱了。”碾山村二组贫困村民杨玉财说。为增加贫困村民收入,碾山村扶贫创业特色种植产业园项目于今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并为该村30余名贫困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新建的5栋温室大棚将重点发展多肉植物种植产业,项目建成后既能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能促进全村脱贫攻坚工作,可实现本村贫困村民家门口就业。
    西安区全力实施项目扶贫、健康扶贫、基础设施扶贫、农资保障扶贫、教育扶贫、就业扶贫“六大攻坚行动”,着力解决贫困人口看病难、看病贵、报销程序复杂等突出问题;落实“雨露计划”,重点对贫困学生实行全程资助,并借助职能部门作用,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免除书费、午餐费、校车费等费用;实施“千人培训计划”,举办农村贫困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开展“送岗位、送技能、送政策”三下乡扶贫活动,深入贫困村举办专场招聘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在金融扶贫方面,与西安区榆银村镇银行合作开展小额信贷,为贫困户发放免息贷款。此外,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累计为贫困村修建道路28.88公里,修建路边沟12276米,安装路灯369盏,建设文化广场3个。目前,西安区23个行政村均已通硬化路,贫困村现全部实现通动力电,贫困村已达到人居环境干净整洁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