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转型绘宏图

聚力转型绘宏图
——辽源市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实
《吉林日报》记者 隋二龙

 

    雪润龙山添秀色,冬来辽水涌热潮。
    在全省推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辽源市不断加强诚信体系建设,通过推进“只跑一次”改革,全市良好的安商营商环境,已成为广大民众的就业平台,精英们的创新平台。
    截至10月,全市中小企业户数达到9531户,累计新增小微企业1053户。

    积极搭建政策平台
    不断释放民营发展改革红利

    近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致力加快民营经济发展,在推进民营项目建设、服务民营企业发展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营造出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广大民营企业家在推进全市转型发展建设大潮中努力拼搏,不断培育壮大企业,民营经济显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如今,民营经济已经成为辽源经济的“半壁江山”,昔日的“草根经济”,成长为辽源经济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参天大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今年以来,辽源市紧紧抓住“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改革示范试点城市”的有利契机,尤其是全省民营经济改革发展推进会后,坚持问题导向,找差距、补短板,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完善政企沟通机制,主动改进工作,强化企业服务,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听取改进政府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大力推动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与此同时,辽源市按照国家和省相关要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激发企业活力。先后制定打造全民创业最活跃地区实施意见、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实施意见(20条)、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意见(41条)、地产品互采互用和协作配套实施意见、《辽源市建设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工作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和建立领导干部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和“包保”制度等系列政策措施。以打造企业服务直通车为载体,全力推进企业发展和服务帮扶工作,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切实增强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

    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一有雨露就发芽,一遇阳光就灿烂。”追寻辽源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在每个发展的关键节点上,都有政府这只“有形之手”在推动,激发了民企喷涌而出的创造力。
    辽源市积极营造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和激发创新创业潜力的浓厚舆论氛围,主动营造、自觉维护“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建立市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选择164户重点企业和停产半停产企业,每位市级领导负责人联系5—10户民营企业。在市场开拓、降低成本等方面为联系企业提供精准服务,有效加强政策措施与实体经济无缝链接,着力打造良好政务环境。不定期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积极作为、靠前服务,严惩对企业乱检查、乱收费等违纪违法行为,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强化中小企业创业培育。实施新兴产业“双创”行动计划,降低创新创业门槛,推广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支持利用闲置厂房和场地改造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目前,全市省级创业孵化基地16个,东北袜业园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创业孵化示范基地,龙山科技智慧产业园等4户企业入选全省首批省级众创空间。
    积极破解融资难、融资贵瓶颈。建立政银企保对接机制。创新推出“连贷通”“中银接力通宝”“保贷通”“商贷通”“网络通宝”“速贷通”“小微快贷”“助保贷”“袜业贷”等信贷产品,截至9月末,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104.2亿元,比年初减少46319万元,同比减少0.4%。完善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平均担保费率下调至2.0%以下,通过降低费率为企业降低财务成本。截至9月末,全市8家担保公司在保余额40.09亿元,在保企业393户,累计担保贷款391.2亿元。加强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唐豆豆食品、博大制药成功挂牌上市“新三板”,目前还有11户企业列入省上市培育计划。启动运营注册资金100亿元的辽源城市投资控股集团,与省金控集团达成战略协议设立10亿元的辽源吉林金控产业转型升级母基金,东北袜业正在推动与省股权基金、省投资集团联合设立5亿元的东北袜业互联网投资并购基金。

    加强要素资源配置
    为民企当“红娘”、置“嫁妆”

    辽源民营企业在创新发展孕育出的肥沃“土壤”中,不断汲取充足的“营养”,这源于市委、市政府和各职能部门这个“红娘”。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目前,辽源市已经与国内外65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院士工作站发展到4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基地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到2个,建成各类研发中心、中试中心89个,省级创新型科技企业27户。
    积极引进培育高端人才。实施“企业经营者素质提升计划”,与清华大学和省内外重点大学建立长期合作,定期举办辽源民营企业家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和民营企业家后备人才高级研修班,累计培养民营企业家和行业领军人才2000人次。全面开展“万名创业者、万名小老板”培训,每年培训1000人以上。
    强化企业品牌培育。围绕争创国家、省级品牌产品,落实以奖代补优惠政策,强化引导争创、重点帮扶、现场指导等措施,全力打造“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目前,已获得“中国驰名商标”9件、“地理标志注册商标”3件、“吉林省著名商标”111件;“麦达斯”“金翼”“艾迪绅”等3件商标分别在美、德、英、俄等11个国家注册14件。 (转自《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