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护公德,你要怎么做?
守护公德,你要怎么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社会公共安全与社会公德素养休戚相关。我们应该且必须知道,在享受公共服务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担起的责任。只有对自己加强修养、提升素质,言行上多一些约束,对人尊重礼让、平和相待,举止上多一分宽容,我们才能更好地担起这份社会责任。
公德是指存在于社会群体中间的道德,是生活于社会中的人们为了群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我们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它对维系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
社会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和谐相处、举止文明、以礼相待。这也应是处世做人最起码的要求。连日来,公交车司乘矛盾因重庆万州公交车坠江事故而甚嚣尘上。坐公交车乘客错过了下车站点儿,这本来是一件小事儿。但因肆意放大个人欲求,无视他人利益,甚至罔顾公共安全而酿成悲剧。人命关天,这是何等的大事!
公交姓“公”,乘坐公交就要讲公德。“掌掴公交司机”“脚踹公交司机”……那些为满足私欲、嚣张跋扈的人缺失的公德而造成的危害何止是一点点。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离群索居的独立个体。作为社会人,守护公德,你要怎么做?
同理心 让你更豁达
同理心,常用的说法就是“将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等,它可以初步理解为“换位思考”,不过仅仅是思考还不够,还需要“换位感受”“换位行动”。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也是我们每个人守护社会公德的根本准则。乘客刘某仅因错过自己的下车站点儿便对公交车驾驶员横加指责甚至大打出手,与“友善”的价值准则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然而,司机手中的方向盘承载了全车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司机在行驶过程中必须保持情绪稳定,保证安全驾驶,然而面对情绪失控的乘客,司机冉某不停回头与乘客争吵、互殴,不得不说,这也和“敬业”的价值准则南辕北辙了。如果当事乘客能换位思考,考虑到司机的工作规范不允许随意停车,而司机也将心比心,能够耐心劝慰乘客几句,结局也许是一笑泯恩仇了,起码不会让“战事”不断升级。
私欲膨胀的人眼里、心里装的都是自己,有气就要撒,不爆发不满足,不轰动不罢休,鸡毛蒜皮的事儿都要闹得惊天动地,否则便难消心头之“恨”。英国作家萨克雷说:“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人生在世,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种种失败与无奈都需要我们勇敢地面对、旷达地处理。
叶圣陶在教育子女要多为他人着想时举过一个例子: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儿子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过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绝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
生活中,当我们面对某一问题时,如果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得失出发去考虑,而置别人于不顾,往往就会失之偏颇,甚至伤害他人。凡事设身处地,换一角度为他人着想,原本疑惑不解的问题都可能会变得豁然开朗且迎刃而解。心善为本。为他人着想,本身就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睿智的体现。
替别人着想,是一种胸怀,一种博爱,更是一种境界。一个盲人走夜路,手里总是提着一盏照明的灯笼。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撞到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一定要替别人着想,替别人着想也就是为自己着想。
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同理心并不是要你迎合别人的感情,而是希望你能够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希望你在处理问题或作出决定时,充分考虑到别人的感情以及这种感情可能引起的后果。
公德心 让你更安心
在放学的路上,一小女孩儿偶遇摔倒在地的环卫工人,她每走一步便回头一看,最终还是选择折返回去,把环卫工人扶起来并递上了一杯水后才安心离去。被采访的时候小女孩儿说:“我其实不是为了帮他,只是为了我内心能安宁。如果我今天没有帮他,恐怕这一个月都会活在愧疚里。”
梁晓声说,“善良不是可以做给别人看的一件事,它是一件愉快并且自然而然的事,就像有时候,善良就是为了心安理得。”
“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只是有些人在成长过程中弄丢了这种能力,但总有一些人即便活得再苦再累,也依然没有放弃善良的天性,没有改变对人友爱和同情的心迹。正如蹬三轮车资助300多个贫困学生的白方礼,还有将退休金和拾荒所得全部资助贫困学生的韦思浩,他们自己过着清贫的生活,尽可能多地捐资助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该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爱人者人恒爱之,信人者人恒信之。”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人人都时时快乐、事事顺心,难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人帮助、救济的时候。这就需要人们之间互相帮助,扶危济困,乐善好施,以助人为乐。
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当我们身为游客的时候,总是依着自己的兴致,随地吐痰、踩踏草坪、大声喧哗;当我们是市民的时候,又是对宠物随地大小便、高空抛物等现象深恶痛绝。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的时候,总是为能抢到座位而沾沾自喜,挤到、踩到别人的时候也不屑于说“对不起”;当我们被人挤到或踩到的时候,总是对对方不说声抱歉的话而耿耿于怀甚至拳脚相加。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在家里,如果家长能够带好头;在学校,如果师长能够带好头;在单位,如果领导能够带好头;在窗口单位,如果窗口工作人员能够带好头……守护公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同理心原则
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
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
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
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唯有先改变自己。
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
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自救互助 全社会共同参与
安全防范意识是指在生活生产中面对各种安全隐患本能存在的一种安全防范基础认识,包括面对风险做的准备、防御、减少损失的策略及建议、引导。
安全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全过程,也伴随着我们的一生。人无论是处在哪一个生命阶段,都应该是健康、合法、安全地存在着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特的、宝贵的,因为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安全对于我们每一个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失去了生命,任何梦想人生都是无稽之谈,一切都只是泡影,所以,我们要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安全保护能力。
孩子是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目前看,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已从单纯的说教过渡到形式更加多样化的教育模式,例如,学校会定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还时不时地举行消防演练、地震演练等,让孩子懂得预防和消除安全隐患,还得会在危险来临时会逃生、懂自救。形式多样的安全教育让孩子更加乐于接受,在学中玩、玩中涨知识,安全意识也提高了。
与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程度相比,大多数单位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和培训相对薄弱,有的甚至仅停留在文件上,做做表面功夫。大多数人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自保能力较为薄弱。一些人惊慌失措,缺乏逃生技巧,容易造成踩踏事件等“次生伤害”。此外,我们多年来养成的从众及围观看热闹的不良习惯,不仅给自身造成极大威胁,也给警方开展营救带来了困扰。谁也无法预料,意外和惊喜哪个会先到、会什么时候到。英国曾经发生过地铁连环爆炸案,确有死伤,但在事件中几乎没有发生“次生灾害”,也就是几乎没有出现踩踏现象。英国平时有大量的自警、自助的演习,所以伦敦市民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按照演习的步骤来进行,比如互相包扎伤口、相互搀扶走出地铁,他们知道会有救护车来实施救助。
普通百姓每天要上班、要上学、要出去买菜,不可避免要和外界接触。我们应该教给民众自警、自救、自助的知识,并且培养防范意识,在面对地震、火灾和其他突发事件时都可以用。当突发事件已经发生、正在进行的时候,老人、妇女、儿童在面对大的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时候,他们的首要任务就是逃生。消防、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初级的救生演练,到学校、单位和社区里去传授逃生和自救常识,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演习,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安全教育、提升安全意识、掌握自救互助技能的浓厚氛围。
见义勇为 量力而行
我国传统道德文化中,舍己为人、见义勇为、临危不惧是被人们称颂的美德。见义勇为也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应该值得大力提倡。如果明知见义勇为的结果会导致悲剧的发生,造成的损失比救人的影响还要大数倍,那这样的“见义勇为”仍需量力而行。
不会游泳却奋不顾身下水救人而被激流卷走,孕妇勇斗劫匪被踢流产……诸如此类“见义勇为”遭遇不测的事件,近年来常见报端。社会倡导的是力所能及的见义勇为、鼓励的是有勇有谋的见义智为。一些特殊人群在做好事儿的时候,必须考虑风险和自身能力。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能是伤害的延伸与扩张。
长久以来,“见义勇为”“乐于助人”“拾金不昧”等词汇,作为传统美德,在人们的脑海里打下了深深道德烙印。但就普通公民而言,遇事儿要量力而行,要先懂得保护自己,在能力范围内寻求帮助他人的办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报警永远是最佳选择。
我们提倡量力而行、见义智为,但这绝不意味着见义不为、冷漠自保。譬如,在公交车上遇见盗窃、猥亵女性等罪犯作案时,可以隐蔽地使用手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拍照或录像,有助于案件取证。为保护受害人不受到进一步伤害,可以想办法驱赶和排挤歹徒或使歹徒没有继续作案的条件,还可以通过挑起环境内舆论,让歹徒放弃或延缓作案。
勇敢需要智慧的引导,遇事需沉着冷静,见义智为,愿每一个英雄般的壮举都有个好结局。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宋建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