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路 满满检察情
精准扶贫路 满满检察情
——辽源市人民检察院精准扶贫记
本报记者 陈博琳
“没有市检察院的帮扶,就没有我们大兴镇金凤村群众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是东丰县大兴镇金凤村党支部书记赵立卫逢人常说的一句话。这句再也简单不过的家常话,却道出了该村41户贫困户和103名村民对辽源市人民检察院一年来帮扶的感激之情。
辽源市人民检察院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的要求,将精准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通过扶贫济困和助推特色产业项目等帮扶形式,细化工作措施,狠抓责任落实,多措并举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
统筹推进,让贫困户“有希望”
今年以来,市检察院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多次召开党组会议,专题研究扶贫攻坚工作。市检察院领导班子坚持走在前、干在前,带头参与脱贫攻坚,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市检察院主要领导多次带领班子成员和干警深入金凤村, 登门入户走访,与村民拉家常,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倾听他们的脱贫想法,鼓励他们树立信心、自力更生、早日脱贫。
提到精准扶贫,金凤村贫困户冯占田激动地说:“没有市检察院的这些好人,就没有我的今天。好几年了,他们一有时间就来看我,年节还给我送东西。我相信在这些好人的帮助下,我家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市检察院作为金凤村的对口帮扶单位,经常派员深入贫困户家中,摸清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鼓励贫困户要有脱贫的勇气,尽最大可能帮助贫困户排忧解难。
贫困户冯占田身体残疾,家中两口人,妻子肖凤云身患类风湿,不能干重活,而且生活上也需要人照顾,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务农,家庭状况困难。市检察院知道此情况后,立即筹措资金,为其送去米面油等日常用品。当市检察院的领导把装着满满爱意的信封放在冯占田的手中时,冯占田的眼圈红了,“谢谢你们在我最无助的时候,给我温暖。对我来说,这不仅仅是帮扶资金,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关怀,让我对生活燃起了希望。”
铺路惠民,让贫困户“暖心田”
从前,金凤村各贫困户家中的院子一到阴雨天就泥泞不堪,出行十分不便。提起当初自家院子里的土路,金凤村贫困户李春山如此抱怨,“夏天屋子里全是灰,雨天院子里就和泥了。”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村民生活质量的关键,市检察院领导班子深刻意识到良好的生活环境对金凤村贫困户的重要性。
得知情况后,市检察院积极协调相关部门,筹措资金,为金凤村贫困户家庭院落路面进行铺垫,方便村民出行。而且,为使检察院干警深刻体验到群众生活疾苦,进而增强主动扶贫意识,市检察院领导班子还带领干警为贫困户家庭清除屋前积水,清扫院落,搬运化肥种子,确保“精准化”扶贫,真正让这一民生工程惠及贫困群众。
“多少年了,我家院子里一直都是尘土飞扬的。这回好了,院子垫得整整齐齐,心情都跟着好了。”再次见到李春山时,李春山感慨地说。铺垫后的院落焕然一新,贫困户们每天都把自家的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这平整的不光是院落,而是缩短了市检察院与金凤村贫困户心与心之间的距离。“现在好了,夏天都敢在院子里吃饭了,原来太脏了。”“如今,庄稼丰收的时候,车拉着庄稼能开到家门口!”“这回再也不怕我孙子在院里玩摔倒了”……贫困户们你一句我一句兴奋地向记者说起自家的变化,脸上开心的笑容是对帮扶单位市检察院工作的最好诠释。
项目扶持,让贫困户“摘穷帽”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更是贫困群众长期稳定脱贫的保证。
经过不断地调查摸底,市人民检察院了解到金凤村是典型的传统农业村,没有现代化产业,传统的种植业就是全村的主导产业,村民主要的经济收入就是依靠务工和传统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农民“造血”能力有限,这些问题是脱贫致富路上的绊脚石。为此,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一班人集思广益、反复考证,全方位为金凤村贫困人口谋求出路,改善生活。
“每一项帮扶,我们都要贴合贫困户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的实际需求,做到精准发力。”市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吉山表示。2018年,市人民检察院着眼于打造特色农业,提供帮扶资金20万元,帮助金凤村建设5个食用菌大棚,让村民在根本上脱贫致富。同时,市人民检察院还积极协调安置部分贫困户在食用菌大棚内务工。这样一来,既让贫困户增加了收入,还促进了就业、学到了技术。
“现在,在市人民检察院的精心帮扶下,我们的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每家每户的生活都有了奔头。”正在食用菌大棚内摘香菇的贫困户金永霞掩不住脸上的笑容说道。
春来冬去、寒暑几更,真情帮扶、情深意浓。放眼望去,金凤村的食用菌大棚好似一个个巨大的捕梦网,在一望无际的农田中舒展开来,编织出金凤村贫困户家庭的“脱贫梦”。
市人民检察院的精准扶贫,如温暖的春风,于无声处助梦成功,持续倾注扶贫路上的检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