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少年——注定逃避不了的矛盾与期待

    互联网与高科技是辅助教师教学还是影响学生成绩?
    沉迷游戏OR电子竞技是网瘾难断还是为国争光?
    是阻止还是开放,家长还在谈网瘾色变?

 

网络与少年——注定逃避不了的矛盾与期待

 

    网络早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网络对于青少年的影响还是难断善恶。一方面,过早接触网络,怕孩子自制力差影响心性;另一方面,孩子不接触网络又浪费了信息搜集的方便渠道和拓展视野的机会。
    网络对于青少年而言到底是天使还是魔鬼?青少年到底该不该接触网络?在当今这个网络无处不在的社会环境下,该如何规避网络的不良影响,同时又利用好网络的便利,这是老师和学生家长都不能回避的难题。


    失控——青春的伤口

    如果说“三百斤的孩子”压倒父亲的事件,还只是家长与孩子间有关网络的小规模摩擦,那么有些孩子与家长间有关网络的战斗,则可以说是一场持续时间长、伤害值高,并无一胜者的长期战役。
    前不久,央视《今日说法》有一期节目,讲述的就是一位十四岁的少年,站在16楼的窗外与赶来营救他的民警及亲属等人对峙了一整天,被解救下来的他身上还有对峙时自残的无数伤口,所租住的房间内也被他焚烧破坏,而发生这一切就只因为他沉迷于网络却被继父断网。
    这种沉迷于网络不可自拔的情况,被冠上一个非常形象的名字“网瘾”。因此而引发的家庭战争大多让矛盾升级,孩子选择与父母对抗、离家出走甚至是自残。“网瘾”伤害的也不仅仅是上瘾的青少年及其家长,因沉迷网络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案例也并不少见。他们或是因为没钱上网而去偷抢,或是受网络上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影响了行为模式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就像电影需要分级一样,很多需要家长陪同甚至禁止未成年接触的内容,在网络上却是谁都可以看的。无关对错,网络的无限制和难以管控问题非常的现实,因此导致一些不适合青少年涉足的区域,在面对青少年甚至是儿童时实际却是无门槛的。这种实际意义上的网络全龄向输出,对那些还处青春期,自控能力差,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影响的孩子们来说确实太过危险。


    拥有容易,离开难

    网络是个神奇的地方,自卑的人在这里能找到尊重,失败者亦能得到赞赏、偏激的人也能寻到认同、失意的人能到安慰、受伤的人能收获祝福……在网络中,再特立独行的人也能找到同好者,再奇特的言论者也有人认同赞赏,任何一场“战斗”都能找到队友;这里有快乐、有刺激、有大千世界亦有万千同盟……
    如果说毒瘾可怕的不是“身瘾”而是“想瘾”,身体的瘾好治,可再享受一次的念头难断,让吸毒者沉醉不可自拔;那么“网瘾”的可怕就在于网络无处不在,无物不包容并触手可得。有心理学家表示,青少年如果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得不到快乐和认同感,就会通过网络来寻求替代感情,逃避现实带来的伤害,越是生活不幸福的孩子就越容易沉迷网络。因此大部分家庭生活不和谐,家长对孩子缺少关心甚至是漠视的,或者周围生活环境不稳定,孩子在家庭中难以获得安全感和幸福感的,孩子沉迷于网络就不奇怪,想要解决问题,家长们还是得在自身找找路子。
    另一方面,网络的多元化和方便快捷,尤其是定位在娱乐休闲类型的内容,以抓人眼球和让人无法脱离为卖点,让感兴趣的人难以拒绝,吸引无数人投身其中。零门槛的各种游戏、内容丰富的视频、标题耸动的新闻八卦、花样翻新的幽默段子……连很多成人都已离不开网络,不看路玩手机都玩成了交通隐患,更何况拥有无限好奇心,偏又自控能力差的孩子,他们被网络吸引,“网瘾”难断实在不算奇怪。


    被网络包围的青少年

    今年9月,许多媒体都有一则报道, 9月2日在南京的丁先生15岁儿子牛牛整天沉迷手机,在学校考试基本不及格,当天因为父母督促牛牛写作业时抢了他正在玩的手机,牛牛在争抢手机时直接将父亲丁先生压在了身下,因为孩子体重近三百斤,被压的丁先生一时无法挣脱,无法牛牛的母亲报案,特警上门后将父子分开并对其二人进行了批评教育。
    像这种孩子沉迷网络,父母管教无用的新闻早已屡见不鲜。家里孩子沉迷于玩手机不爱学习,老想着看电视不爱学习,老玩电脑游戏不爱学习……在我们身边常听到这样的问题,甚至很多人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难题。孩子喜欢网络甚于学习,这早不是简单的个例,而是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和其家长们都会遇到并必须解决的难题。
    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就是建立在网络之上,人与网络间早已密不可分。无论是作为教辅器材的学习机器人,还是早就从联络工具变成游戏机的智能手机,就连家庭必备的电视机也早就可以联网,想要将孩子与网络完全隔离基本不可能,可以说,当代青少年本身就是成长在网络时代。网络的洪流早已势不可挡,也导致了无数家长谈网色变,生怕自己的孩子染上“网瘾”不可自拔。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沉迷于网络,影响了学习,影响了心性,影响了未来的发展。


    暴力和强制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很多家长谈“网瘾”色变,严重的恐慌心理让他们失了平常心,在面对孩子与网络接触的问题时格外敏感。孩子手里拿着手机?那一定贪玩不爱学习!孩子不爱学习不写作业?那就是有“网瘾”了!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不用问,那更是妥妥地该“归拢”一顿了。
    有些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网络严格地阻拦在孩子的生活之外。这并不是极个别现象,只要稍加留心不难发现身边就有这样的人:某某家长从孩子上学就把家里网掐了;某某家孩子高中三年期间,家里的电视就没打开过;某某家长上学校去,把老师没收的手机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摔了。甚至是2018年的高考期间,就有某某家两位考生完全没接触过网络的新闻报道。
    中国大家长的权威式教育方式让家长习惯了对子女下命令,只要是为孩子好,不需要细讲原由得到孩子的认同,不允许孩子有异议,必须听话。如果孩子不听话?一顿好打或是断网,再不行就停止经济供给,作为家庭成员中相对弱势的一方,孩子总有屈服的时候。那么这种方式真的解决问题了吗?如果强制和暴力真的有用的话,也就没有那些因为沉迷网络导致的社会问题和青少年犯罪案件发生了。
    当家长不知道该如何教育沉迷网络的孩子,学校和社会上的一些“教育专家”就有办法了吗?学校的教育需要家长的配合,然而身为“网瘾少年”,逃课已经成了必备技能。就目前来看,面对学生逃课,除了叫家长学校还能做的不多。
    事实上,最能吸引家有“网瘾少年”家长视线的,是社会上那些集学校与“教育专家”于一身的私力“戒网瘾学校”。但这些所谓的民间学校有些连办学资质都没有,在学校里授课的人无论专业性还是人品上都难以保障,更别说有专业的心理方面专家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方式一般是采用“准军事化管理”,甚至有非法的“戒网瘾学校”对学生实施体罚、施加暴力甚至是精神和尊严上的打击。
    轰动一时的杨永信用电击方式给学生“治网瘾”事件,给那些学生带来了身心都无法磨灭的伤害,导致一些学生用自残、自杀等极端方式逃离这种生活。这位曾是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副院长,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曾被称为“全国戒网瘾专家”。但也正是这位被一些家长们奉为救世主的杨教授,使用电击“治疗”同时配用一些“特殊教育方式”被认为是对“病人”进行各种精神洗脑,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而这种一边“痛苦打击”一边给“光明出路”的做法,被认为颇似邪教,采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是对孩子的二次伤害。
    很多网友对此反应强烈并对其大加讽刺,称呼杨永信为“羊叫兽”“电击狂人杨永信”“磁暴步兵杨永信”“雷霆萨满杨永信”“十万伏特杨永信”等等。而有些出院的“患者”则用了“地狱之行”“非人性”“丧心病狂”等批判性极强的词语来形容那段经历,一些“患者”或是同样有“网瘾”的青少年则表示对自己的父母完全失去信任,睡觉时枕头下藏刀;有的离家出走和家人基本断绝联系,甚至彻底失踪。《科学》杂志曾用“最臭名昭著”来形容杨永信。
    把本就行为有些偏失的孩子送到这样“戒网瘾”的地方,收获的是乖巧听话的孩子,还是被吓破胆的伤者?摧毁孩子的抵抗心和自信心让其产生恐惧感,然后暂时屈服就是成功?本就脆弱的孩子心灵再受到伤害,当他们向父母求救得到的是家长对学校成果的肯定时,毁灭离他们不再遥远,而失去了孩子的家长剩下的又是些什么?


    尊重与关爱,冷静面对网络与青少年的关系

    当一个家庭里出现沉迷于网络的孩子,并因此与父母产生矛盾,最可怕的不是孩子有可能沉迷网络无法自拔,也不是他们被送到了“戒瘾学校”关起来,而是他们明明正在受到伤害,本该保护他们的父母却站在了加害者一方。
    他们不去听孩子内心的需求,而是强制把孩子摆弄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即便如今在网络上与现实中,大多数人对杨永信的“电击疗法”进行抨击,也依然会有家长认同其做法,视“网瘾”为精神病,把认定中了“网瘾”的孩子交给下一个“戒网瘾专家”。甚至曾发生过有家长阻止记者曝光“戒网瘾学校”,在这些所谓的学校因为非法经营被政府叫停时,还会组织起来拉横幅抗议,要求学校重开。
    在杨永信被一些家长奉若救世主的巅峰时期,曾有宣传杨永信的报道里有一期名《谁把天才变成了魔兽》的内容,其中将网络游戏描述成毁掉孩子未来的元凶。但事实上,电子竞技也是一种职业,和棋艺等非电子游戏比赛类似。2003年11月18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将电子竞技列为第99个正式体育竞赛项;2008年国家体育总局将电子竞技改批为第78号正式体育竞赛项;2022年杭州第19届亚运会将把电子竞技纳为正式比赛项目。
    游戏竞技同样可以走向世界舞台,一样可以为国争光。与其说网络游戏毁了孩子,不如说某些家长以“戒网瘾”的名义毁了自己孩子。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人生,家长教育引导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拥有幸福的人生,而不应该打着为他们好的名义,去控制、去伤害他们。如果孩子不能让家长满意,并不代表他们就是错误的,该被纠正的,他们有选择自己未来人生的权力。
    对孩子的关心和现实生活的压力会让家长的情绪烦躁,有些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变得简单粗暴。家长的焦虑感是会传递给孩子的,所以就产生了越让孩子学,孩子越学不进去,成绩越是上不来,家长就越是觉得孩子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对,沉迷网络就成了最大一口锅扣在了孩子头上。
    孩子还不成熟,也许他们没法为自己选择一条好走的路,他们还需要家长帮助他们远离网络中不良一面带来的伤害,但家长该如何掌握好这个度?什么样的情况是正常接触,什么样的程度是过于沉迷?如果真的因为网络影响了孩子对学习的热情,除了强硬地断网就没什么好方法吗?该如何拉回他们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这些都不是一句两句能简单解决的。需要的是家长的认真和耐心,积极寻找与孩子沟通的正确方式,更是要以冷静的、科学的态度和孩子一起面对。


    教育缺失不容忽视

    当家庭教育出现问题时,常会有人感叹这世间最可怕的就是做父母不用考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家庭教育是对人最初的影响,人的一生如何开始,性格如何形成,这都离不开生命最初时父母的教育。
    很多人提起自己的父母和童年时,常常是带着不满和遗憾,甚至有些人是充满恨意的。“小时因为不听话,被母亲扔在了人群中,那一刻,被丢弃的无助感我记忆至今。”“我一辈子都会记得母亲骂我骂得有多难听,那一刻我不是她的孩子,而是她的敌人,无法想象受过高等教育的她,能将那些侮辱女人的脏话用在自己的亲生女儿身上。”“当我因为被骂而躲在自己的屋里哭泣时,父亲认为我是在反抗,一脚踢破了房门,将我从床上摔到地下,那一刻我心中的恐惧无以言表。”“当我害怕地跟母亲说学校有人欺负我,不想上学时,得到的不是母亲的安慰,而是她冷漠地反问:‘为什么不欺负别人而是你?’而父亲则说:‘我没你这么窝囊的儿子’!”“青春期换衣服时,家里男性长辈根本不避讳,这让我到今天与男性亲近些仍感到恶心,也许这辈子只能单身了。”……这些伤害都是来自父母的失责,让孩子失去了对父母的信任和沟通的希望,甚至造成一辈子抹不去的心灵阴影。
    小孩子是有自尊心的,但显然在一些父母眼中,侮辱孩子是让其听话的手段,不会造成真正的伤害。很多时候,当青少年出现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因为害怕被家长知道而选择隐瞒和自行解决,反让事态变得更加无法收拾。出了事故后孩子和家长都后悔难过,尤其是家长会奇怪地反问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平时很乖的孩子为何不早跟家长说。
    是谁堵住了孩子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大门?正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肯去倾听孩子的心声,没有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当自己的想法不被父母理解认同,跟家长表达自己需求时他们甚至连听都懒得去听,这种强硬的大家长作风自然让孩子没了诉说的欲望。
    作为父母,除了养育孩子身体健康成长,提供优厚地学习机会,关心孩子的精神成长同样重要。现如今,一辈辈的孩子长成了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却还在继续,如何正确面对孩子教育,家长能给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空间?无数个孩子正在出生,千万个家长有待学习如何做合格父母。
    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现在我们有网络,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家长为什么不和孩子一起去拥抱网络,一起去学习如何与家人沟通。
    家庭幸福了,孩子的未来才能变得更加美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刘红娇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