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让城市更美好

“智慧”让城市更美好

 

    “智慧辽源”是我市推出的一项以信息技术推动辽源经济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提升辽源城市信息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战略工程,对增强城市功能、创新城市管理、打造新兴产业、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公共服务、增进百姓福祉具有重要意义。那么,“智慧城市”到底会给城市以及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呢?那好处可不少:对于城市来说,“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催生新兴产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而且也是一座城市提升城市品质、提高城市创新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对于市民来说,“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在城市管理、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公共安全、交通出行、社区服务等方面为咱老百姓提供更多、更优质的便捷服务,让您的生活更加美好。

 

智慧养老(监护)


龙山科技智慧产业园展厅


智慧医疗


智慧教育


智慧便民服务


“智慧城市”应急指挥中心


    辽源“智慧城市”建设成绩优异

    “智慧辽源”建设在“数字辽源”建设基础上,以“市长视野、企业视角、百姓感受”来进行“智慧辽源”顶层设计。辽源“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成为城市新名片。各领域项目应用已成为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经验,对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镇一体化”进程、繁荣城市经济、增加城市就业起到巨大作用。
    辽源于2011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建设。2013年1月被国家确定为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按照“智慧城市”试点指标体系,我市在37个参与创建的地级市中被评为“一类最好”;2013年8月被国家确定为“智慧城市”试点中的综合试点;2014年7月又被国家确定为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在80个试点城市中位列第13名,在吉林省排名首位。


    “智慧城市”成为辽源闪亮新名片

    鉴于我市在全国“智慧城市”领域建设中,在机制体制、建设和运营模式、项目推进、招商引资、社会资本引入等方面取得的成效,我市先后被国家授予“智慧城市领军城市”“智慧城市标准创新奖”“智慧城市推进杰出成就奖”“市民卡工程示范奖”、入选“2013年度中国城市信息化典型案例”、入选“2014年度中国最佳管理实践智慧城市十佳榜单”“智慧城市发展5周年贡献单位”“2015中国智慧城市最具投资价值潜力奖”“2016年智慧城市示范奖”“2017中国新型智慧城市优秀惠民城市奖”等多项荣誉,并在中欧城市博览会、深圳高交会、中欧智慧城市发展各类高峰论坛、会议以及省委党校、市委党校等30多次作典型交流发言和智慧辽源介绍。
    辽源提出的以“市长视野、企业视角、百姓感受”的“智慧城市”设计理念,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及专家的认可,在国家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体系中予以借鉴和采纳,并在全国进行推广。2013年,在中欧城市博览会上辽源作为中国“智慧城市”典型代表参加展出,得到了时任副总理张高丽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全国先后有80多个城市到辽源考察、学习“智慧城市”。辽源“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全国中小城市示范样板。新华网、中新网、《经济日报》、经济杂志、凤凰网、国际在线、中国吉林网、《新文化报》等40多家新闻媒体对“智慧辽源”建设一直予以采访跟踪报道。


    “智慧”让城市发展添动力

    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智慧城市”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开始显现。“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农业农村五大领域,着力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共谋划了224个重点应用项目,计划总投资184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了85个项目建设,已完成45个,完成总投资32亿元,通过大力引进和发展信息服务业,不断优化我市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居民消费升级新需求,建设了一批促消费、惠民生的新项目;通过推进“互联网+”向更多行业拓展,不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效带动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网络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网络布局,现在及未来,网络已逐渐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脉。随着“智慧城市”的建设,辽源市已建成覆盖全地区的移动通信网、数据网、传输网等基础网络,所有新建商务楼宇和住宅全部实现光纤入户。全市通信光缆总长度达到30030皮长公里,固定电话用户26万户,移动电话已发展到136万户。互联网用户达到30万户,国际互联网出口带宽接近160G。有线电视用户7.65万户。全地区各类型移动通讯基站总数4264个,其中,大型物理基站数1453个,2G网基站1282个,3G网基站812个,4G网基站2152个,WLAN接入点176个。2G、3G、4G网络市区覆盖率均达到100%,城区宽带覆盖率、农村行政村光缆覆盖率均达100%;城市及农村宽带质量稳步提高,入户光纤速率可达100M;城市无线宽带网络已实现了城区政务区域、商务重点区域、交通枢纽、医院以及公共活动中心区域的全覆盖。


    “智慧城市”推动传统产业向智慧产业华丽转身

    东北袜园电子商务项目已经上线使用,阿里巴巴辽源产业带已入驻袜业、农业企业300余家。同时开展网络科技服务,承接园区内外网络技术服务项目,包括软件开发、平台建设与维护等。“智慧城市”配套设备生产制造基地建设完成,可为辽源市“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支持产品,已经研发并生产多种智能终端。
    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已经可以为企业提供云主机、移动OA、外勤通、薪酬通、各行业ERP等102个应用。平台根据政府及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以构建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核心,紧紧围绕“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四个方面,打造数据服务平台、一站式服务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金融服务平台、营销服务平台、产业聚合平台等六大平台为支撑。


    云计算中心建设“好处多”

    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是东北第一家具备完整IaaS、Paas、SaaS三层架构的全云化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已完全满足了“智慧城市”和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需求,使政府不再需要自行搭建软硬件平台、机房和组建专业的运维团队。东北卓越云计算中心目前已为地理信息系统、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城市公共信息数据库、电子证照库、省市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企业服务平台、智慧城管、应急监控指挥中心、智慧社区、智慧安监、智慧气象、智慧医疗等85个“智慧城市”应用项目提供基础环境支撑。2017年按照省政府“一张网”建设要求,依托云中心按照三级等保规范建立了“政务云”平台,为我市“一张网”和网站集约化建设提供基础环境支撑,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和资源共享,有效地避免了重复投资,降低了行政成本,打破了信息孤岛。卓越云计算中心和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所带来的溢出效应和示范作用已经显现。目前已成功引进包括世界500强、央企、上市公司在内的62家软件企业落户辽源龙山科技智慧产业园。入驻企业将作为各公司的东北总部,以东三省及内蒙古为依托,开展国内外的服务外包、软件研发和“智慧城市”建设业务。


    “智慧城市” 让城市管理系统运行更“聪明”

    “智慧城市”可以改善人居环境,使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平安城市管理系统在吉林省率先完成交通管理、应急处置和公共安全服务系统整合。共建设公共点视频探头7000余个,制高点监控10处;社会点视频探头42330个,数字治安交通卡口174处,共624套设备,实现了重点场所部位全覆盖的立体监控格局,并建成市、县两级平台,建设市级指挥中心一处,实现了所有公共场所点位视频资源的网络化管理,使我市成为吉林省首个电子监控系统全覆盖的地级城市。
    气象服务平台已接入吉林省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共同构成有效联动的应急减灾组织体系。智慧安监系统已接入应急监控指挥中心。智慧工商项目已百分之百覆盖到全市所有食品批发业户。智慧交通综合监管平台已经实现对社会营运车辆信息的有效管控与调度,并为公安、交警、应急指挥等部门提供信息共享,该平台的运营使我市成为全省首个实现交通集约化、智能化监管的地级市。
    地理信息与空间框架系统涵盖了辽源市城区45平方公里的地表及地上建筑数字模型、高清影像数据、全长1013公里的地下管网数据及七大类85小类106679个城市部件数据。智慧城管系统已正式投入运行,通过智慧城管系统,案件的发现效率,对事件的处置效率,对应急事件的决策、指挥、调度效率都大大提高。应急监控指挥中心城市综合管理信息服务平台目前已接入平安城市、地理信息(包括地下管网、城市部件、三维建模)智慧城管、智慧气象、智慧交通综合监管平台、智慧教育、道路交通卡口等22项系统,已具备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调度指挥、总结评估等多种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实现了各职能部门资源共享、统一调度和指挥。


    “智慧城市”数据共享让政务服务更高效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人希望当需要去各部门或是窗口去办事的时候能够简洁高效一些,少点步骤和麻烦。这样的愿望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逐步变为现实。为了市民享受到更为便捷优质的政务服务,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通过技术创新辅助政府为百姓提供更优质、便捷的公共服务,并进一步促进政府管理效能的提升。
    为了开展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项目,“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共调研了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38个部门,梳理各部门权利清单共3214项。该项目平台建设包括“一个中心、六个平台”,即城市运营中心、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数据采集平台、电子证照管理平台、大数据分析平台、社区网格员管理平台、市民综合服务平台。目前平台的软件开发已基本完成,正在进行压力、安全等测试。
    城市运营中心是“智慧城市”运行的综合管理平台,它通过有效的数据整合把六个平台进行集中展现,便于城市的各级领导及时、便捷的掌握所需的城市运行相关的各项信息。目前平台主要功能已开发完成,正在进行测试。
    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是“智慧城市”的核心,是智慧化的基础和关键,按照“统一标准、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服务全市、高效开放的信息共享交换体系,实现各部门在办事过程中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目前已并完成人口基础库、法人基础库、宏观经济库及主题库的建设及平台部署工作。
    数据采集平台是将数据经过采集、清洗、整合、转换等过程,最终整合到城市公共信息库,为城市公共信息、大数据分析等平台功能实现提供基础。目前已完成13个部门的采集终端开发,以及6个省市级系统数据对接工作。
    电子证照管理平台是将纸质证照电子化储存在电子证照库中,便于企业或市民在办事时可以直接提交,不用再重复递交纸质材料,以简化办事流程,利企便民。
    大数据分析平台是依托城市公共信息库,建立城市经济、管理等领域的统计、分析、预测模型,通过分析、挖掘城市各领域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城市领导者提供智能决策。目前已完成人口参数、城市管理、宏观经济、企业登记评定和纳税情况等64个统计分析模型。
    社区网格员管理平台已开发完毕,主要功能包含人口信息管理、综治管理、社区政务管理、平安社区管理、民政管理、劳动就业管理、计生管理、出租房与承租管理及党建信息管理等功能。平台现已在新兴社区和鸿民社区试点正式应用,共发放26台社区网格员终端。东艺和新兴社区完成人脸识别摄像头安装,新兴及鸿民社区已完成信息显示屏、健康小屋、智能快递柜设备安装,电子围栏、免费WiFi、摄像头、便民服务一体机和查询机等设备已经到货正在安装当中。目前全市28个社区人口数据采集工作、人员培训工作、楼栋信息采集工作全部完成。
    市民综合服务平台是通过网站、手机和自助终端机等多种办理查询方式,推进服务应用,完善服务渠道,提升辽源市总体服务水平。目前已完成“政务服务、生活服务、生活周边、游在辽源”四大主题版块的应用开发。


    “智慧城市”增加市民幸福感

    “智慧城市”一个重要的目标是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好处,就是要惠民、便民、利民,增加市民幸福感。为了达到惠民目标,我市启动实施了“免费WIFI”“智慧医疗”、市民“一卡通”、“智慧教育”等系统。
    免费WIFI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市委广场、辽河半岛广场、东方广场、茵特拉根广场、站前广场、四百广场、全民健身广场、平安广场等8个广场和235家商铺布放了WiFi点35个,投入设备45台,投入资金65万元,已实现日均点击量10000人次。
    智慧医疗区域卫生(电子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已在市医院等三家医院开展试点应用。信息惠民卫生计生系统医疗平台项目已完成家庭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和远程视频宣教培训督导系统等软件平台布放,并与平台信息中心建立连接。
    智慧养老项目建设已经完成,已在北寿、南康、长寿等社区开展服务。“96616”呼叫中心面向全市可提供包括家庭服务、养老服务、实时健康监测等多种服务内容。目前已有社区合作服务企业800多家,义工服务队伍400多名。
    在智慧教育方面,“教育通”平台已建设完成,基本功能模块、家校通模块、教育办公管理模块都已上线,目前注册并使用的市直教育机构有37所,社会应用人数超过1万人。“三位一体”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已为龙山、西安两区5所幼儿园安装了智慧幼儿园软件管理平台,在辽源市实验中学及辽源市灯塔镇中心小学建设了智能化数字教室。校车监管位置服务平台已经3台校车上安装了车载视频采集设备、车载视频存储设备、远程数据无线传输设备、车载定位服务设备,为辽源市100余名孩子的校车安全提供了充足的保障。智慧幼儿园项目,已经在市直和龙山区的20余所幼儿园开展应用,可覆盖辽源4000余户家庭。为各级部门、学校、家长提供了一个安全管理、家校互动、教学相长的有效工具。
    “一卡通”项目率先在全国使用实名制和通过二维码扫描推送信息。市民通过扫描市民卡上的加密二维码,进入“市民卡便民信息平台”可获取政务办事指南、家政信息、就业信息、网上购物、代购业务等服务。
    农业农村领域,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构筑了省、市(县)、乡镇三级覆盖的24小时实时发布的应急发布系统,极大提高了农村各级防灾、减灾和控灾能力,已经完成全市30个乡镇和431个行政村农村视频监控系统建设任务,农村视频监控探头616个,实现了所有公共场所点位视频资源的网络化管理。
    智慧无处不在。今后,“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将继续以“善政有道、兴业有为、惠民有方”进行顶层设计,坚持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引领,坚持创新驱动、市场主体、重点突破不断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特色优势充分释放的创新转型发展新路,打造更多听得懂、看得见、摸得着的“智慧城市”产品和服务。


    本版稿件由智慧城市建设办公室 提供 本报记者 李锋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