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扶贫 “扶”到百姓心坎儿上

真情扶贫 “扶”到百姓心坎儿上
——记“辽源好人·最美扶贫人”黄明君
本报记者 焦红梅

 

    他是一名普通的驻村第一书记,在他身上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是第一书记的坚定信念:踏踏实实做一点为群众好的事情,真正把扶贫工作做到百姓心坎儿上。他,就是东丰县沙河镇友好村第一书记黄明君。
    2016年3月,黄明君被派驻到东丰县沙河镇友好村当第一书记。一到村,黄明君就和村干部一起摸家底、访真贫,详细了解村里的自然情况和经济发展状况,又深入全村43户贫困户家中调研走访,对每户贫困户的家庭现状、致贫原因和实际需求做到了如指掌。
    经过对友好村历史、自然、人文等有关情况的研究,黄明君仔细分析了友好村的致贫原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里土地少、缺少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民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战略眼光,找不到好的致富门路和致富项目;个别村民思想消极守旧、安于现状,缺乏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发展家庭经济没有计划、没有致富带头人,缺少技术和管理能力;还有一部分贫困户由于家有残疾人或年老体弱等丧失劳动能力成员,给原本贫困的家庭又增加了沉重的负担。
    对贫困原因刨根问底后,黄明君觉得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作为第一书记,要怎么干才能赢得百姓信任、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黄明君陷入了沉思。
    为了使友好村真正富裕起来,黄明君决定在扶志、扶智、扶治和扶制上下功夫,帮助村民树立脱贫志向、激发脱贫智力,做好扶贫治理、完善扶贫制度。
    农村经济发展、百姓脱贫致富,必须有一批有眼光、有胆识、懂经营的致富带头人。黄明君采取“走出去、学回来”的方式,带领全村党员和贫困户去长春农博会参观学习现代化种植新技术、新模式,让村民们开阔视野,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帮助他们真正“学回来”,成为村民致富的“领头雁”。
    只有自力更生去创业,才能真的实现自我造血。黄明君鼓励贫困户结合自身优势,发展养鸡、养猪、养牛等产业,加快脱贫步伐,并帮助贫困户刘长忠筹集资金一万元发展养鸡产业,又帮助贫困户高玉春、王东成、赵玉筹集资金发展养殖业。
    要想凝聚人心、激发大家的发展动力,就要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黄明君积极向上争取资金,为村里新修了水泥路,解决了村民送粮、卖粮行路难的问题;修建边沟近900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5盏,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完善文化大院配套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提高村民素质,培育良好村风。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黄明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深知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在脱贫攻坚战中的关键作用。针对村里办公用房老化、办公设备陈旧的问题,黄明君多方协调、申请资金,修缮村部、添置办公设备,解决了村里硬件问题。硬件是基础,软件是关键,村两委班子、党员的思想认识尤为重要。为此,黄明君针对友好村党建工作实际,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制定全年学习计划,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组织村两委班子学懂精神、搞透政策,提升思想武装。同时,把村里12名党员组织起来,发挥党员引领示范作用。强化“一站式”服务大厅值班值宿制度,每天保证有一名村干部在村部值班,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引导村两委班子提高履职服务水平,为精准扶贫工作打下坚实的组织保障。
    回望走过的扶贫路,留下的是黄明君一个个坚定前行的足迹。“今后,我还要尽自己所能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让贫困户早日脱贫,过上幸福生活。”面对着为之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这片热土,黄明君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