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 情是故乡浓
月是故乡明 情是故乡浓
故乡是心上的泥土,在记忆里永恒。
故乡情是岁月留下的一瓣心香,在时光里安详。
不管是身在异乡的游子,还是在家乡奋斗拼搏的人们,他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故乡的情愫。
久居在外的游子虽不能常回故乡,却仍在时刻关注着故乡的风景、故乡的人。
生活在家乡的人怀着对家乡深深的热爱和眷恋,用一生的努力来建设故乡。
月是故乡明,情是故乡浓。表达故乡情总是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节点,尤其在庆贺团圆的传统佳节中秋到来的时刻,显得特别浓烈、特别意义非凡。
“中秋思乡情亦浓”
空军工程大学基础部电子技术教研室教授 白鹏
接到老家辽源市人才办的电话,中秋节到了,让我这个身处外乡的辽源人写点儿什么。
辽源对于我而言,就是美味佳肴,不停地诱惑我去品尝。每年的中秋,我的思念都在东北方向的辽源,我的家乡,遥远的牵挂。
我在辽源出生,出生的地方叫黄土坑,在北门老蔬菜公司的上边,老名也叫菜窖,后来搬到小树林边的四合院。当时,没有严格的街道命名,都是叫老名。例如:四合院、红旗剧场、三百货、西小桥等。我曾几次寻觅黄土坑这个出生地,已被高楼覆盖,不见踪影。
在我4岁时,上了《吉林日报》,成为新闻小人物。那时,随父母下放到辽源市郊的中心公社。《吉林日报》刊登了一张我家的照片,内容是市政府领导给下放的爸爸和妈妈发红宝书和劳动工具。可惜,我当时没有抢镜头和露脸的意思,只露了个后脑勺,遗憾之至。
离开家乡,在西安生活已逾30年。对家乡的思念,其实就是老母亲电话中碎碎叨叨的叮嘱;儿时满满快乐的回忆;回老家看辽源默默巨变时惊诧的表情;还有打下烙印的四合院、辽河、老吊桥及向阳桥、革命路小学、辽源七中、辽源五中等。
中秋节到了,中秋思乡情亦浓。和往年一样又不一样。一样的是我仍不能回家陪母亲和兄弟,不一样的是除了对故乡辽源浓浓思乡情谊之外,我思索着,我能为辽源做些什么?我们这些外地的辽源人就像天马行空的风筝,根在辽源,若家乡召唤,我必回!我是军校教师,我能做的,就是培养高素质的空军军官,保卫共和国及家乡的领空。
“辽源是福地。真的想你了”
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广西国际共运史学会会长 刘国彬
时间如白驹过隙,迎来了离开辽源的第十四个中秋节。前几天有个朋友给我一盒专门从东北邮寄过来的月饼,我爱人说这里有五仁月饼。我吃了一块,感觉确实是有当年辽源五仁月饼的味道,让我想起了很多往事。
2004年我离开辽源到广西民族大学任教。我曾经在辽源生活了41年,不但在党校、市委宣传部工作过,还在农村担任过一年的支部书记,这些为我在大学干好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我以前在辽源时都和家人在一起过中秋节,回到家里,妈妈、爸爸都做好了准备,一桌或两桌饭菜,家人喝着酒,吃着菜,最后还要品尝五仁月饼,这些都是独特的记忆。2010年是我高中毕业30周年,我把高中老师请来七位,在辽源搞了一个请师宴。没有想到我的老领导,前市委副书记徐增力听说这个举动后,认为很好,亲自到场和我们师生共渡那美好时光。2004年是我参加工作30年。我最初在党校工作,工作了14年,多有收获,给党校领导写了一封信,感谢在党校工作期间曾经帮助过我的领导和同志。现在,过中秋节时,我会把家乡的学生或东北的学生找到家里,让学生深深体会家乡过节的味道。我身在南方,很多人都让我学点南方话,我没有学,总感觉家乡话是最给力的。
这几天,人们都在准备台风“山竹”的到来,这里的台风是很恐怖的。想到家乡辽源,几乎看不到台风。辽源是福地,真的想你了。
丰收时节话振兴
精心治理后的河滩地,变成了2200平方米的村民健身广场
渐入中秋,凉爽的微风里,行走在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一面面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文化墙,讲述着永治村在乡村振兴中脱贫致富的故事。在连绵绿荫间,一间间红瓦白墙的民房依河而建,平静柔美中透着湿润。此时,乡路两侧的鲜花已开了一茬又一茬,且势头正猛。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满眼都是油画般的风景。
来过永治村的游客说,到永治村游玩,来了不愿走,咋看都看不够。是什么让永治村在短短的几年间变得风光无限,令人流连忘返?村党支部书记蒋卫阳的一席话语虽朴实无华,却道出永治村发展变化的内涵。
近年来,永治村紧紧围绕“乡村振兴”这条主线,突出党建引领地位,主动发挥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产业发展、村容村貌、乡土民风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今年,重点打造了党建主题园、绿色棚室园、舒展李子园、曌瑞秋葵园和龙泉湖旅游区、中药材种植区、村民健身区、花海观赏区,不仅为乡村游开设了新景点,同时也为村民增收提供保障。
在党建主题园,蒋卫阳介绍说,该园共三个板块,时刻召唤着我们党员要发挥好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在建设“大美永治”的过程中,不忘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蒋卫阳说:“永治村在村屯环境整治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参与后期管护,村组干部、广大党员带头巡河巡路、带头参加义务劳动,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参与。”截至目前,全村共修建边沟36.5公里,栽植金叶榆6000余棵、花卉100余万株、河岸插柳6.5万株,修石砌边沟1800延长米,建文化墙1400延长米,安装太阳能路灯232盏。在打造纯朴民风上,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让老党员带头组织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规范农村不良习俗和风气,形成了乡风文明的新风尚。在发展乡村旅游业上,编制了《永治村旅游发展规划》,依托龙泉湖旅游区安置农民就业岗位20余个,其中贫困户4户,去年底脱贫2户,另外2户今年可实现脱贫。
“每栋50棵,每棵10斤,每斤50元,一栋大棚能出2.5万元。”在顺阳农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一边给长势良好的大樱桃树剪枝,一边向记者介绍。合作社建有49栋高标准温室,共先后投入140万元重点发展大樱桃等特色采摘业。目前,棚室内共有美早、丰收100、红樱王等三个品种,明年就可以进行采摘,预计每栋大棚可实现收入2.5万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据了解,永治村2011年被龙山区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被评为“市级精神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省级改善人居环境示范村”;2018年,被评为“市级文明示范村”。
青山绿水家园情
魅力乡村,“醉”美下湾
在中秋节和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记者来到东辽县甲山乡下湾村来看一看这个村的新面貌、新风尚。下湾村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富庶的美丽村庄,地处东辽县东北部,距离辽源市区38公里。因七星山之首的四甲山坐落于此而得名。除四甲山之外,这里还有黑背山和鸡冠山。全村有耕地面积5084亩,林地面积2919亩,水城面积800亩。有农户301户,1005人,下辖8个村民小组。走进下湾村,给人的最大感觉是这里绿化很好,很干净、很美丽。走在村道上,两旁的鲜花分外引人注目;沿着河道边,插种的柳树随风摇曳;曾经的荒山上已经披上了绿装……
这个小山村绿化为何这么好?很多人会说这里绿化好的原因在于,这里有良好的生态基础、这里有原生态的下湾水库、这里的天然林覆盖率达到60%。毋庸置疑,良好的生态基础是这里绿化好、村容美的一个原因。最为关键的一个原因,是这个村的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刘万军对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的重视。下湾村是刘万军家乡,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美是他内心深处的愿望。在当村干部以前,刘万军在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工作过。由于工作关系,他到过很多地方。这到过的地方如果那里的环境比较好,他会非常羡慕。时光的流逝,不仅没有让刘万军让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的愿望变弱,反而让这种愿望愈加强烈。
让村庄美丽那就得多种树。当上村干部后,刘万军为了实现心中的愿望甩开膀子加油干。在绿化家园的过程中,刘万军严格按照政策要求,号召村民退耕还林。让村民们退耕还林必然触动村民利益,必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反对和抵制。刘万军没有在压力下退却,而是不厌其烦地去做村民们的工作,给他们讲解国家的政策、退耕还林长远的好处……经过努力,下湾村退耕还林完美收官,村里的林地面积增加不少。为了多种树,刘万军想了不少招、用了不少劲。一年又一年,他坚持沿河道插柳、往荒山上种树……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的下湾村除了农田外,村里曾经的空白地和荒山上都种上了花和树。
树和花多了,村里的生态好了,不但村容村貌改善不少,而且还找到了致富的道路。近年来,下湾村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还不错,原始黑木耳采摘、生态水果采摘是其比较有特色的项目。看着越来越美的村庄,刘万军感到很欣慰。他说:“人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让自己的家园变得美丽多彩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秋日苹果树下果农乐
东丰县小四平镇太阳村果农王中才在果园察看果树收成
9月18日8时,沐浴着金秋的阳光,记者一行驱车60余公里,来到地处长白山余脉哈达岭半山区的“苹果之乡”——东丰县小四平镇。
一路上,远处的高山延绵起伏,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秋风轻抚,金黄的稻子随风起舞,掀起层层稻浪,仿佛在向记者述说:“丰收啦,丰收啦。”
当日9时16分,记者一行到达东丰县小四平镇。随后,在该镇太阳村村干部的引路下,记者一行从太阳村村委会出发驱车近2公里的弯曲山路,来到该村6组村民王中才所管理的苹果园。
在果园内,记者看到苹果树长势喜人,叶肥果繁,村民王中才正提着一个塑料桶忙着摘苹果。“俺这园子里的苹果树叶子不但大而且颜色深,有的果多得都把树枝压满了。你看,这个紫红色的果子叫龙丰苹果,果实扁圆,果肉呈淡黄色,味深醇香,甜酸适口……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都很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说起自己的小苹果,今年49岁的王中才便打开了话匣子,言语中充满着喜悦和幸福。
“俺家这块山地地处‘刘西沟’,这里气候温润,土壤、降水等自然条件也适合果树生长。”王中才告诉记者,自己种植苹果有10余年了,管理着6亩多地的400余棵苹果树,主要以生产金红苹果和龙丰苹果两个品种为主。今年共收获1万余斤,临近中秋这阶段的行情也不错,总共卖了8500余元钱,给自己带来了一笔可观的经济收入。目前,正值果子成熟上市之际,价格稳定,销售顺畅。
“只要咱能过上好日子,苦点儿、累点儿真不算啥。最近连续一个星期每天早上六点多天刚亮,自己和侄子、侄媳三人便上山摘果,中午饭菜也是匆匆忙忙对付一口,一直摘果接近天黑。”王中才提起手中的塑料桶告诉记者。摘果,其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塑料桶看着不咋起眼,装满果子能有10来斤重。一个人一天能采五六百斤果子,也就是五六十桶。一天劳累下来,腰酸背痛。
王中才种植的苹果,凭着果质优、色泽美等特点在市场上占有一定优势,不出家门就能卖出好价钱,产品销往吉林长春、河北石家庄等地,并出口至泰国等东南亚市场。“自从两年前加入东丰县亮点果树专业合作社后,自己不用再为资金、技术和销路发愁了,现在只管放心搞生产。”谈及自己的苹果“生意经”,王中才脸上溢满笑容,他说道:“过去果农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加入合作社‘抱团取暖’,走共同发展的路子。合作社不定期为社员们提供果树种植及相关的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不但开阔了视野,更为自己带来了便利和动力。”
“现在村里有挺多农户都种上了苹果树,收入可观。”王中才对未来苹果种植产业充满了信心,他期望通过自己的勤奋劳动,进一步扩大苹果特色产业发展规模,带领周围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记者结束采访时,一阵微风吹过,听到田野间的果树叶子敲打出“沙沙沙”的声音,好像一支悦耳的曲子,唱出丰收的喜悦。望着秋意盎然的乡村,望着果农们一个个辛勤的背影,记者心中不由得发出感叹:“秋日,因农民的忙碌而生动,因农民的欢悦而迷人。”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李 锋 赵 强 王 超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李及肃 王 超 张建树 摄
本版策划 辛延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