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场里绘制“脱贫版图”

牛场里绘制“脱贫版图”
本报记者 汪琳

 

当起饲养员的村民在喂牛。 本报记者 王彦雨 摄

 

    怎么能挣钱、干啥能脱贫,过去是东丰县横道河镇驼腰村三组村民崔茂库最犯愁的事。因为自己患病致残,母亲也身患重病,平日需要花掉不少药费,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日子过得拮据。“村里还有几户像我这样情况的村民,出不了远门、干不了重活,平时都靠村里、亲戚接济,勉强维持个温饱。”崔茂库说。
    因病致残、因病致贫,是乡村振兴、农业发展的瓶颈。对于横道河镇的村民来说,精准脱贫的出路在哪里?
    今年5月,东丰县畜牧总站主动牵头并联合镇、村、企、合作社,启动了黄牛畜牧养殖精准扶贫项目,给包保的“贫”字挂帽村民带来了希望。在横道河镇驼腰村四组,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的牛场上,新建的4栋牛舍规格统一、设施完善,从伊通县优选购买的18头西门塔尔品种的妊娠母牛过腹增值潜力不俗,成为贫困户的新盼头、“掌中宝”。
    “这个项目总投入34万元,由我们发起,联合东丰县永宏路桥公司、吉林省腾祥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驼腰村村民委员全体成员共同集资,建牛舍、买黄牛、统一集中饲养,贫困户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坐分红利。”东丰县畜牧总站站长、驼腰村党支部书记韩雪峰说:“我们购买的都是带崽待产的母牛,有的再过三四个月就能生产,到时候每头牛能增加一万块钱,贫困户的红利也有了更多保障。”
    在韩雪峰看来,“养牛计划”并非一时兴起,精准扶贫更需因地制宜。“我们这儿的自然环境、空气水源、气候温度等条件都比较适合畜牧业发展,加上之前有一定的黄牛饲养管理经验,能够更好地带动村民脱贫致富。”韩雪峰说。
    自然条件占优势,选址养牛是关键。与散养不同,集中饲养、统一管理更需要大面积的养殖场地。为了让计划不落空、给母牛创造更好的繁育环境、便于科学规范养殖,韩雪峰拿出属于自己的项目基地重新改造成牛场,每栋牛舍500平方米,统一采用秸秆饲料,将周边农户的废弃秸秆回收再利用,解决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韩雪峰笑称:“这不仅是精准扶贫,更是环保扶贫。”
    实行科学养殖、规范管理,技术防疫成主导。为了保证这些牛的成活率、繁殖率,“扶贫联盟”分工合作:牛场由镇党委、政府监督管理,畜牧总站提供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村民委员会进行饲养管理。“目前,我们包保的驼腰村、大房村贫困户共有9户。有生活需要、无法外出打工的贫困户可以到这儿打工、参与饲养,我们提供技术指导和免费培训,教授养牛知识,这样既降低了贫困户的养殖风险、解决养牛难题,又帮助他们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获得经济收入,还可以有效杜绝私自转售、私自宰杀、恶意隐藏等不良事件发生。今后,其他村有贫困户,我们还会接手包保、利用剩余资金进行帮扶。”韩雪峰说。
    在牛场找到生计、当起饲养员的崔茂库,对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镇党委、县畜牧总站不让我们花一分钱养牛,每个月还给我们开1000多元的工资,解决了我和母亲吃药的开销。而且按照约定,年底分红每户能分得8000到10000元。真不敢想象,有一天我也能成为万元户。”
    找准路子、落在点上,东丰县横道河镇积极谋划“精准扶贫版图”,打算逐步增加养殖数量、扩大养殖规模、增加附属产业链条,辐射全镇142户贫困户。“精准扶贫不可能一蹴而就,黄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虽然启动时间不长,但潜力巨大。通过整合资源、参透扶贫政策、加强技术指导,积极与精准扶贫工作衔接起来,不断挖掘畜牧养殖的其他潜能,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全镇贫困村民摘‘穷’帽、走‘富’路、有底气指日可待。”牛场“常客”、横道河镇党委书记姜英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