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两会

    为进一步让全市人民关注人大、政协两会,全面了解2013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突出业绩,1月14日、1月15日,市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宣传组和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宣传组以“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为主题,召开两次新闻发布会,向全市人民发布我市经济、社会、民生等工作取得的喜人成就,满足市民群众的知情权,切实推进政务公开,从而吸引全市人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辽源的宏伟事业中来。
    本版为读者搭建一个知晓舆情的平台,将两次新闻发布会上市人大,市政协和市政府15个部门新闻发言人的发言摘要作了整理,晒晒各部门2013年的成绩单,提炼各部门2014年的工作重点。

晒晒2013年的成绩单(1月14日新闻发布会)

    市政协:
    全年收集委员提案139件
    新闻发言人:张乐清
    围绕中心、致力发展,服务大局成效明显。市政协常委会就全市大政方针和重点工作进行协商,广纳贤言、资诹善道,先后围绕推进新型特色城镇化、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等多项议题进行调研视察,并通过常委会议、主席会议进行专题议政,形成《建议案》,报市委、市政府。很多建议转化成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
    反映社情、体现民意,以人为本促和谐。市政协常委会坚持以人为本,就重点民生问题进行监督,努力促进公平正义。全年收集委员提案139件,内容涉及民生问题的就占了50%,都得到了较好办理。全年编发《社情民意》近40期,报送省、市领导,有的得到了省政府领导的批示转办,有的纳入到了市委、市政府的决策中。
    增进共识、凝聚力量,民主氛围日益浓厚。市政协常委会认真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注重发挥党派团体的作用。在政协各种会议上,注重安排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发言,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有计划地组织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政协开展的调研、视察和考察活动。
    立足特色、着眼创新,履职效能不断提升。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加强对委员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培训。加强与省、市新闻媒体的协作力度,深入开展对优秀委员事迹和人民政协理论的宣传。我们还注意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用制度管人和约束人,这些为提升我们政协工作的效能提供了保证。

    市人社局:
    连续9次提高企退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
    新闻发言人:张铁友
    向上争取民生资金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2013年共向上争取民生资金5.2亿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证。
    创业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建设创业促就业基地36家,新增创业8140户。小额担保贷款当年新发放1.85亿元。全市城镇新增就业达到4020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7.9万人。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75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6%以内,解决零就业家庭比率达到100%。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启动全市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和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工作。启动国有破产并轨试点企业失业金发放工作。连续9次提高了企业退休退职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连续4次提高医疗保险补助标准。解决了被征地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60周岁以上农村和城镇老人的基础养老金发放率达到了100%。
    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我市被省人社厅确定为省级职业培训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2013—2015年1000名技师、高级技师培训项目。全市劳动者素质培训人数达到60515人。

    市工信局: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5.1%
    新闻发言人:盛学昌
    工业总体实力提升。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185亿元,同比增长15.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344亿元,按可比价增长9.0%;预计实现利润完成15亿元,同比下降35.9%;产销率预计达到97.5%;全市工业用电量预计完成31.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能耗预计下降4.2%,完成省下达任务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013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380亿元,同比增长25.4%,其中,技术改造投资完成252亿元,同比增长25.2%;重点组织实施了投资3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44个,总投资934.2亿元,全年预计完成投资295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预计完成270亿元,同比增长22.7%;2013年,全市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预计完成产值948亿元,同比增长17%。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2013年,全市民营经济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0亿元,同比增长17.5%;民营经济上缴税金实现19.7亿元,同比增长4.2%;企业户数达到6.57户,同比增长14.7%;个体工商户达到5.4万户,同比增长12.5%;民营经济从业人员预计达到29万人,同比增长8.2%。
    “两化”融合步伐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企业应用率预计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生产、管理、创新活动的比例超过60%以上。规划的92个应用重点项目,计划总投资148亿元。目前已启动实施的项目20个,累计完成投资14.07亿元。
    要素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全年共组织286户企业与各银行进行对接,为企业直接投放贷款90亿元。在今年全省仅批准新成立4户担保公司的情况下,通过努力,我市新增2户担保公司,全市担保公司达到7户,注册资本金10亿元,担保能力达到60亿元。全市新增7个“互保池”,正在筹建“助保池”。

    市公用事业局:
    综合改造背街小巷26条完成投资865万元
    新闻发言人:谭继宝
    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维修、养护情况:2013年先后建设完成东山花园西侧路、福兴街、义宁街、和宁街延伸段、益寿路、年寿路、军分区道路、儿童交通体验公园、兴启胡同及县医院双桥、革新桥、苇塘桥。
    综合改造背街小巷26条,完成投资865万元:同时加大市政道路桥梁的维修养护工作。
    城市“暖房子工程”和供热管网改造工程进展情况:今年“暖房子”工程已经全部结束。供热计量改造完成投资3294万元,改造113.89万平方米(254栋),共安装户表12407块、栋表234栋、总表15块。项目内投资4239万元改造陈旧供热管网52.7公里、改扩建换热站7座、改造锅炉房2座。北部热源厂锅炉和配套设备已经全部完成施工。
    城市园林绿化各类工程已经完成产值接近1150万元。全年栽植乔木7.6万株。截至2013年年底,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26%,绿地率达到38.44%,人均占有公园绿地达到7.68平方米,与2012年底相比分别增长了0.44%、0.41%和0.13㎡/人。
    全市主要燃气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华润燃气有限公司已完成天然气管网3640米,小区庭院管网7466米,新增管道燃气用户7500户,并已经启动建设四座汽车加气站,完成投资额3350万元。
    涉及水务的各项工程项目完成投资9580万元。其中,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已经全部竣工,目前城区24小时供水率提高15个百分点,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到98%以上。

    市住建局:
    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共48359套
    新闻发言人:许万才
    坚持科学规划,充分发挥引领控制作用。编制完成了辽源市城市近期建设规划,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及专项规划,国家矿山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多项规划。
    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一是强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2013年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共48359套,294万平方米,开工率达到100%,完成投资16.24亿元。完成房屋征收5395户,征收面积33.3万平方米。安置回迁居民1.7万户。二是积极推进“暖房子”改造工程建设。2013年共完成“暖房子”改造192.6万平方米、楼房264栋,受益居民15770户。通过实施“暖房子”改造,提高了房屋保暖能力,提升了城市形象品位,群众得到了更多实惠。三是继续推进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程。2013年,市住建局克服时间、人力、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坚持与暖房子工程有机结合,集中对全市城区内的老旧散楼房进行整体配套改造。启动实施了17个住宅小区及弃管楼综合整治改造。
    坚持统筹兼顾,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商品房开发建设,2013年商业开发项目35项,完成投资23亿元。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商品房价格平稳增长。

    市司法局:
    帮助430名刑释解教人员就业
    新闻发言人:马成吉
    监所连续9年实现安全稳定。持续开展“罪犯综合矫治工程”活动,加大心理咨询、法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力度,认真排查安全隐患,各项制度有效落实,顺利实现了由劳动教养向强制隔离戒毒的职能转变。
    特殊人群管控帮教工作稳步发展。新建7家彩虹基地,使全市过渡性安置基地达到25家,累计安置刑释解教人员430人就业,刑释解教人员衔接、安置、帮教“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不断巩固。
    人民调解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全市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矛盾纠纷27613件,涉及当事人59553人,调解成功27327件,调解成功率达98.9%。
    法律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打造法律服务“直通车”,全市设立了1500个民营经济法律联系点,对150户企业实施律师包保服务。组织15名律师进驻30个社区,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建立起6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562个法律援助联络点。
    依法治理、普法宣传工作实现了新突破。全国“六五”普法中期表彰,辽源市被评为“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城市”。全市有24个民主法治示范村进入省或国家达标行列,我市区域法治创建整体工作水平有了跨越式提升。

    市农委:
    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双增长
    新闻发言人:张恒军
    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实现“双增长”。克服不利的春播气候条件和强降雨、大风的自然灾害,采取“两抗一保”、抗灾自救措施,2013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6.6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29元,同比增长15.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稳步推进。启动实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1333工程”,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等农业园区和基地100个。
    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迅速。启动实施8个棚膜蔬菜产业园区建设项目,新改扩建棚室蔬菜1817栋。全市柞蚕放养量达到1260把,梅花鹿17.5万只,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700万袋。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其中,新增国家级1家,省级3家。启动实施29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完成投资14.1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280.4亿元,同比增长14%。落实农机补贴资金2193万元,农机总动力达到120万千瓦,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进行8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抽检合格率98.7%,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民直补资金担保贷款全面启动;全市土地流转面积9211公顷;农业保险户15.6万户,占农户总数的83.4%,保费金额4304万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418个,比上年增加203个。

    市经合局:
    引进国内域外资金475亿元
    新闻发言人:胡振忠 
    招商引资再上新台阶。全市引进国内域外资金475亿元,同比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2.5亿美元,同比增长25%。签约落地超10亿元项目20个。当年录入全省大项目调度系统61个项目,资金到位总额201.7亿元,项目履约率达91%,资金到位率达46%。
    项目引进成果显著。2013年,我们谋划包装的招商项目111个,涉及新材料、新能源、纺织服装、医药化工、装备制造、开发区基础设施等领域。全市全年共引进了汽车自动变速箱、百家易贷融资平台、台湾大润发商业综合体、二维码应用、扭力梁总成汽车自动防撞器、大型伺服压力机、福乐投资基金、东山改造、中国环球新型城镇化建设、远程监控平台、控终端生产线等4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建设稳步推进。2013年,全市开发区(工业集中区)预计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4.48亿元,同比增长26%;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16.7亿元,同比增长25.98%;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2.2亿元,同比增长29.6%。
    我局从制定工作方案入手,积极准备对辽源经济开发区放权、扩容、晋级的前期基础工作。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分解落实开发区晋级工作任务。

晒晒2013年的成绩单(1月15日新闻发布会)

    市人大:
    建立65个代表联络站实现县(区)乡镇和社区全覆盖
    新闻发言人:刘宝章
    依法开展监督工作,切实增强监督实效。全年共开展执法检查、工作、视察、专项调查56次,听取“一府两院”专项报告25项,专题审议21项,提出建议和意见298条,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依法决定重大事项,认真做好人事任免工作。坚持从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入手,加强对重大事项的讨论、审议和批准,依法作出决议、决定,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的中心工作。
    创新实践代表工作,发挥代表主体作用。目前全市已建立65个代表工作联络站,实现了县(区)乡镇和社区全覆盖,累计接待群众4000余人(次),解决群众意见、诉求600余件,办结率70%以上。去年交办“一府两院”的代表建议、意见118件,当年办结率65.3%,比2012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全面强化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职能力。改进创新工作机制。制定实施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规则》、《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听取审议“一府两院”专项报告和落实审议意见的票决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和流程,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

    市发改委:
    争取国家和省资金超过14亿元
    新闻发言人:李长祥
    投资和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420个,开复工率达到100%。伊通至开原(辽源段)高速公路、麦达斯铝合金板带箔材生产线、金翼蛋品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项目进展顺利,投资带动作用明显。
    向上争取政策资金工作实现新突破。围绕国家和省政策支持方向和投入重点,全年争取国家和省资金超过14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及时准确掌握我市经济运行动态。制定年度经济指标计划,分解落实目标责任,跟踪年度计划执行情况,促进主要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平均增速。
    城镇化工作取得新成效。金州乡进入全省首批示范城镇,金州红叶岭、湿地公园已对外开放。北部新城东西孟园区已有园区孵化器、佳德碳纤维等8个项目开工建设。寿山新区净水厂等基础设施进展顺利。
    民生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果。在欧亚购物中心、凯玛超市建立平价副食品专营区,对稳定农副产品价格,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起到了良好作用。依法对全市50项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进行了清理和整顿,累计为企业和群众减轻经济负担约2000余万元。
    抓好全市重大决策部署的协调和落实。牵头组织开展党政机关停止新建楼堂馆所和清理办公用房、水毁灾后恢复重建、省级生态城创建等工作,均取得较好成效。

    市统计局:
    GDP预计实现15.7%的增长
    新闻发言人:吕明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GDP预计实现15.7%的增长(可比增长9.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7%,预计超越白山市20亿左右,与白城的差距也在缩小,占全省的比重也有所提高。
    农业克服了年初低温、年中风涝等不利气候因素,粮食产量实现了九连增;棚室经济、效益农业、新型农村合作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各级政府支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畜牧业健康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实现了4.5%的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的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个百分点。
    工业仍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占GDP的比重达到52.3%,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2.8%,其中民营工业占主导地位,创造的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的89.2%,对工业的贡献率为102.85%,拉动工业经济增长7个百分点。
    建筑业也保持了稳健发展,预计实现产值88亿元,增长6.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
    第三产业实现了可比价11.5%的增长,比上年同期提高2.7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增速高了2.5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7.1%。
    内需和外贸形势也比较乐观,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4%。外贸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2.9%。其中出口总值增长56.1%。两个指标增速都处在全省领先位置。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从三次产业的结构看,第二、三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上升(0.4、0.2),第一产业占比在下降,符合经济发展趋势。从工业经济结构看: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经济增势趋缓,同比增长4.3%,低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6个百分点,低于去年同期增速12.9个百分点,占比下降了3.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3%,高于同期工业增长水平近4个百分点,占比提高了0.4个百分点。从服务业结构看,营利性服务业增长14%,高出同期7.8个百分点;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14.7%,高出同期4.2个百分点;金融业增长12.1%,高出同期3个百分点。
    运行质量有所提高。首先,在全省税收普遍下滑的前提下,我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在积极消化历史欠账的基础上实现2.3%增长,而且在全省的位次提升了一位;地方级收入也实现了7%的增长,成绩来之不易;用不到39亿的财政收入撬动了93.8亿元的财政支出,说明了党委、政府和全市各个部门对上争取资金的力度和成效。其次,工业企业的质量在提高。全市规模工业的亏损面同比下降了9%,资产同比增长14.2%,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5.3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6.7%。第三,节能降耗成效明显。预计规模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7.5%,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同比下降15.4%,均完成了省下达目标。
    另外经济的平稳增长也保证了物价水平的温和上涨。全年CPI上涨2.3%,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6个百分点。

    市教育局:
    减轻学生负担 调整上下学时段
    新闻发言人:孙时光
    普及发展学前教育,共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0所。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8.5%。优化城区学校布局,撤并3所局直初中。城市初中实现“班班通”。调整上、下学时段,严格控制中小学学生在校时间,减轻学生负担。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举办了“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现场会”,开展立德树人研究;学校体育、艺术工作全面加强。
    高中质量稳中有升。五中二本上线率达到90%,一名学生获全省理科高考第二名,并荣获清华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殊荣。
    职业高中新建一所标准化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成一个拥有100个工位的服装加工厂。
    专业发展教师队伍,共举办讲座、报告60余场,参加各级培训近万人;开展了万名家长评师德师风活动。
    全力维护安全稳定,制度化建设不断加强。实现学生资助体系全覆盖,共资助23012人,资助金额达2682.80万元。

    市卫生局:
    63.6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
    新闻发言人:杨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全面提升。筹资3600万元,为全市城乡居民免费均等提供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市无甲类传染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降幅达10%以上;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为4.5‰;各项指标完成率均处于全省前列水平。全国检查排名第三。
    农民医疗保障待遇得到更大实惠。筹资2亿元,63.6万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全年受益人(次)达40万,政策报销比例达75%。同时,为参合农民启动实施了大病救治,超限额个人承担部分报销比例达50%以上。
    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改善。一方面,投入1.6亿元,对市中心血站、妇保中心、疾控中心、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结核病防治研究所和149家村卫生室进行了改扩建。另一方面,投入1000万元,选派672人到省以上高端医院进修学习,建立域外专家库150名,引进新技术50项,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完成市标 市树 市花征集评比
    新闻发言人:赵广忠
    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积极参与南部新城“两馆”建设。科学实施辽源日军高级战俘营保护开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筑获得新突破。圆满完成省市下达的3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任务。新增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近300家。农家书屋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被省新闻出版局评为2013年度农家书屋管理先进单位。
    专业文化及群众文化工作赢得新荣誉。举办了“‘幸福辽源——我们的家’2013年春节联欢会”、庆祝辽源建地级市30周年暨第三届东辽河民间文化艺术节等系列演出活动。
    文化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扎兰芬围民俗文化园项目,已建成关东大车店、皇家鹿苑等景点,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农民画东丰基地”在京授牌,并与北京慧鑫胜泰国际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签订了销售农民画的协议。辽源同创动漫产业园2013年被吉林省文化厅命名为“吉林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保护呈现新气象。完成市标市树市歌市花“四项征集评比”。建立文化研究协会,并大力加强非遗保护。对现有1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资料重新整理编辑,并对新增加的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归类建档。

    市民政局:
    城市低保和农村低保标准同比增长
    新闻发言人:王兆卿
    社会救助水平进一步提高。2013年,我市城市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分别达到月人均362元和285元,同比增长13.12%和13.5%;农村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分别达到年人均2140元和1509元,同比增长7%和8.87%。
    社会福利事业加快发展。全年新建、改扩建养老机构5家,新增床位502张,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6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4张。加快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覆盖率分别达到80%和24%。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680元和2800元,增幅为56%和55%。
    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得到加强。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平均提高了15%,全年投入优抚保障资金695.8万元。积极促进符合安排工作条件的退役士兵就业。强化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增强了退役士兵的就业创业能力。

    市交通局:
    改造维修加固6座危桥 新建29座桥梁
    新闻发言人:贺诗俊 
    超额完成了伊开高速公路建设任务。我们创造了一整套科学化管理、标准化建设的措施办法,按照部颁标准组织施工建设,创造了“五个一流”,实现了“工程优质,队伍优秀”的目标,全年完成投资53000万元,完成年计划的117.8%,为2014年伊开高速一期的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公路养护水平有较大提高。加大了公路绿化美化工作力度。在集锡线建设了两处大型人文绿化景点及公路中央隔离带圆头美化,完成了古仙桥匝道内绿地绿化;进行了公路大中修改造。对干线公路桥梁安全隐患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对6座危桥进行了改造维修加固,新建了29座桥梁。
    运输管理与服务有了新的进步。积极推进“公交便民”工程;对火车站至杨木水库和火车站至卫国村两条客运班线,实行了公交化改造。新增了1条公交线路和延伸了2条公交线路。新增22台公交车和更新了8台公交车,加强了对出租行业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的管理,实行了可操作的考核机制体系;扎实推进“现代物流”发展;严格了市场监管。
    安全生产管理和稳定工作得到明显加强。为吸取省内几次重大事故教训,我们突出加强了安全生产和维护稳定的工作,全面建立了隐患排查整治体系,加大了排查整治的责任和整治频率,加强应急演练。以此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实战能力,全力保持行业稳定。

    市环境保护局:
    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0天
    新闻发言人:刘建军
    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3年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0天。
    连续3年年均值超过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治理取得突出成绩。全市4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国家三类水体标准,河清出境断面水质自2013年4月份以来达到国家四类水体标准,解决了多年以来出境断面水质不达标的难题。
    全面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四项减排任务,削减COD495.45吨、氨氮105.75吨、二氧化硫400吨、氮氧化物3800吨。

听听2014年的好声音


    人大
    围绕“一个目标”,在人大工作创新上谋求新作为;加强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在增强监督实效上迈出新步伐;高度重视发挥代表作用,在建立健全代表履职机制上下功夫;围绕“为民务实清廉”活动主题,解决好“四风”和不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工信
    突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大力培育发展高精铝加工产业、纺织袜业、医药产业“三个特色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做大做强“十大产业集群”。加强“六大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步伐。
    政协
    紧紧围绕全市改革、发展、民生、和谐的大局,发挥协商民主的主渠道作用,服务“四化”统筹,助推“五大发展”,努力实现新的作为。
    公用事业
    谋划实施“八路一桥”建设项目,同时综合改造城区范围内的20条背街巷路;修整道路硬覆盖,对9条道路的油面维修养护,对12座桥梁进行除险加固;对全民健身中心广场进行综合改造,建设城市东南出口、和宁街、辽河大路三处绿化景观带;争取在2014年年内完成余下的“暖房子”改造工程;完成北部热源厂2台70兆瓦热水锅炉及配套的管网和换热站建设。
    人社
    以富民强市为目标,创业就业富裕人民;以幸福辽源为期望,社会保障温暖民心。力争在实现全市人民优质就医上再有新突破;以转型升级为动力,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实力。
    住建
    做好《辽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评估工作,加大建设项目批后管理力度;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组织好投资21.6亿元、在建规模210万平方米、征收0.4万户、回迁1.2万户的建设、征收和安置任务;抓好老旧小区改造,对7个住宅小区实施综合整治;研究制订《辽源市物业小区管理办法》,提升物业管理水平;认真抓好商品房开发项目建设。
    民政
    统筹提高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加快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效促进退役士兵就业创业。推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农委
    重点实施粮食生产“吨粮田打造工程”、牧业生产“提质增效工程”和特产业“特色培育工程”;加快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产品市场“三大载体”建设;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三大体系”;推进农业经营机制、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金融制度“三大改革”。
    司法
    围绕安全稳定工作,着力监所教育改造质量提高;围绕“法治辽源”建设,着力“六五”普法深入实施;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着力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围绕“平安辽源”建设,着力特殊人群管控帮扶教育。
    文广新
    抓好文化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挖掘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强文化、新闻出版、广电行政执法。
    经合
    聚焦重点产业,在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两大主导产业上下功夫;聚焦社会事业,谋划引进一批公益服务类项目;聚焦发展平台,全力推动各级各类开发区升级晋位;聚焦战略投资者,开展高层次合作。
    卫生
    控制疾病成本,让百姓少花钱;提升技术水平,让百姓看好病;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让百姓少得病;计划利用3至5年的时间,努力让全市人民享受到“看病不再难、就医不再贵、医药费有保障”的医改新成果。
    发改
    加大城镇化工作推进力度,完善城镇发展规划,做好南部新城规划调整;推动服务业提速升级,实施旅游项目建设,推进“智慧辽源”相关项目的实施;关注和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增强调控能力。
    教育
    普及、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引进北师大学前幼教团队,让辽源的孩子得到国内高端幼儿教育;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让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惠及百姓;严格控制中小学生作业量和在校时间;完善师德师风测评制度和末位处理制度,严肃整治行业不正之风。
    环保
    切实增强服务经济发展能力。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着力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全面落实环保惠民实事,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
    交通
    加快交通运输项目建设,加紧完成伊开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建设,推进伊开高速公路辽源段二期工程前期工作,协助省交通运输厅快速推进集双高速东丰至双辽段项目的前期工作,推进辽长铁路辽源段建设。提高公交便民服务水平,倡导绿色出行,延伸完善公交网络体系,新增和更新一批公交车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和特色服务功能。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咸凯慧 刘红娇 李  锋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张  伟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