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数字吉林,我们这么干
打造数字经济新增长极,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
建设数字吉林,我们这么干
《吉林日报》记者 赵广欣 刘姗姗 孙寰宇 赵赫 杨悦 孟歆迪
7月17日,在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上,我省审议通过《关于以数字吉林建设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明确了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五大任务”“十大工程”“十项举措”和100个重点项目,是推进数字吉林建设的重要抓手。具体工作中,我省突出关键环节,重点在5个方面下功夫。
要在“融合”上下功夫——
数化万物 智在融合
推动高质量发展,“数化万物,智在融合”正在成为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
建设数字吉林,重中之重就是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等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
走进一汽红旗总装车间,现代化的生产线上,一套套高精度数控机床、一台台高智能工业机器人,正有序地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装配高质量的新红旗轿车。
根据一汽集团红旗工厂升级改造建设计划,一汽集团将投资40亿元,实施包括L总装车间联建在内的8个项目。这8个项目,正是一汽集团新红旗绿色智能小镇建设内容的一部分。
新红旗绿色智能小镇,将成为以新红旗品牌振兴为核心,融合智能制造、汽车文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产业配套等要素的现代产业体系。
我省举全省之力支持一汽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支持一汽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建设“新红旗绿色智能小镇”,构建“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新红旗生态圈。
推动数字吉林建设快速发展,我省要在“融合”上下功夫,既要坚持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新技术新应用加快对传统产业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做到“有中生新”;又要坚持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做到“无中生有”。
为了让“数字吉林”更加广泛地应用到涉农领域,我省将继续围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数字化重塑现代农业三大体系,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农业管理高效化、农业服务便捷化。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精细化水平,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精准灌溉为代表的精准农业。
当前,立足我省生态优势,我省将大力实施智慧文旅提升工程,强化数字化优质旅游供给,推动冰雪旅游、避暑休闲、乡村旅游、边境旅游等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强大图们江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冰雪天堂、避暑“凉都”。
同时,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发展数字化服务、数字化贸易、数字化消费,促进服务产品数字化、个性化、多样化,培育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设计、咨询、金融、交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推动服务模式创新,加快传统服务业现代化进程。
要在“改革”上下功夫——
以数字政务推动治理模式改革
会议指出,要坚持运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促进放管服改革和“只跑一次”改革,构建省级统筹、整体联动、部门协同、一网通办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
2017年,省交通运输厅把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交通运输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手棋”和“当头炮”,瞄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痛点”,锁定政府和行业管理服务的“盲点”,大力推进简政便民,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创新优化服务举措,取消了16个审批事项中的21个证明材料,实施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再造流程。
截至2017年底,省交通运输厅通过网上行政许可审批系统共办理行政审批89675件,即办件89404件,即办率99.70%,提前办结率100%,满意率100%。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这方面,我省做出了诸多有益探索。
长春市设立了政务服务机器人,提供指南查询、辅助接待、室内引导等服务;吉林市启动了“一门、一站、一号、一窗、一网、一延”的“六个一”集成服务模式;四平市通过增设自助设备、完善网上经办、推广掌上APP等一系列措施,实现了部分事项“一次不跑”……
会议要求,7月底各地各部门“只跑一次”事项要达到80%以上,年底前争取全面实现“只跑一次”。要加大数字惠民工作力度,加快交通、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等领域数字技术应用。要加快推进民生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特别要将重点放到贫困地区、边境地区、民族地区,着力解决优质民生服务供给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要扎实开展数字扶贫,发挥数字化、信息化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潜力,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数字吉林建设本身也是一项重大改革创新,在推进中也面临着许多体制机制障碍,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
会议强调,要抓好事涉数字吉林建设的改革事项,当前重中之重是要按照“集聚是必须、不集聚是例外”的原则,加快推进信息资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行业集聚共享,打破“信息孤岛”,解决好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等问题。要强化改革立法保障,在数据权属、个人隐私保护、安全管理等方面开展地方立法探索,促进数字吉林建设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上健康发展。
要在“人才”上下功夫——
为“第一资源”放大招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此次全会提出推进数字吉林建设,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引进、留住、用好数字人才和团队,夯实数字吉林建设的人才基础。
我省是科教大省,人才资源丰富,但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如何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是我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键而紧迫的任务。今年年初,我省出台了《关于激发人才活力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十八条人才新政”,大胆创新,实施“吉人回乡”创新创业扶持计划,开展各类人才峰会、智库论坛、项目洽谈会、人才招聘会和参加中国海外人才交流会、北美中国留学人才交流会等活动,集聚吉林籍人才或曾在吉林学习、工作、生活过的各类人才回吉林创新创业,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扩大我省人才政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不仅如此,我省正加快建立有利于创新创业人才活力迸发的新机制,力求最广泛、最大限度地激活人才资源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今年3月,长春市提出20条人才新政,出台《长春市招才引智“万人计划”实施意见》,计划用5年时间面向全国、全省重点引进1万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各层次各类别人才;珲春举办了电商发展高峰论坛、“互联网时代下的产业发展及人才培养”专题报告会、电商人才培训班,建立返乡创业工程人才库信息台账;白山坚持培养人才“三个转变”,构建开放包容、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引育用”发展体系,让人才资源奋斗在“第一线”……
在互联网、大数据运用这样走在时代前列的今天,专业人才和团队是数字吉林建设最为稀缺的资源,吉林将在“第一资源”上放大招,全方位地深化与互联网企业、高端人才和专业团队的合作力度,打造吉林数字人才飞地,以更宽松的就业和流动政策,让更多更专业的数字人才和团队参与到数字吉林建设中来,为建设美丽吉林添砖加瓦。
要在“安全”上下功夫——
护航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数字经济,必须牢固树立数字安全意识,坚决杜绝数字安全风险与我无关、离我很远等麻痹思想。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安全的风险也在日益增加,而且这种风险往往存在于一“念”之间、一“键”之间,在推进数字吉林建设中,切实筑牢数字安全的防火墙是当务之急。
会议指出,要加快构建数字安全保障体系,落实好网络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政策,严厉打击各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重点领域的信息安全。对此,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董维仁表示,安全是发展的保障,目前我们的信息基础设施还面临着黑客攻击等威胁,基础信息防范能力需要继续加强。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防护,需要加强大数据环境下网络安全技术研究,建设安全可靠的技术支撑体系是保障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关键后盾。此外,研究建立统一高效的数据安全检测和预警通报机制是必要之举,应当继续加强安全风险评估检查,探索数据监测、预警、控制和应急处置监管体系。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变化,会议还指出,要加强舆情分析管控,促进互联网行业自律,牢牢占领网络阵地,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环境。董维仁表示,在信息碎片化的今天,加强舆情分析管控意义重大。目前网络舆情管控形势复杂,应该牢牢占领网络阵地,让党委政府的正面发声能够有效地传递到人民群众之中。
要在“落实”上下功夫——
实化于心 必落于行
《意见》中有“十大工程”、百个重点项目,涵盖数字经济、数字政务、数字惠民、数字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
好的项目,就要抓好落实。所以,本次会议明确要求——
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省直各部门要高度重视、主动作为,全力推动数字吉林建设各项任务落实。
要抓紧筹建省数据管理机构。统筹数据资源整合、管理和应用,保障各项工作高效有序运转。
要坚持规划先行。抓紧推进《数字吉林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科学制定数字吉林建设的发展思路、主要目标和工作措施,建立健全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标准化体系,为数字吉林建设提供科学的规划指导。
要强化政策扶持。采取数字项目倾斜政策,降低企业土地、税收、水电等生产要素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对数字项目给予优先信贷支持。要抓紧组建“数字吉林公司”,设立“数字吉林产业引导基金”,更好地发挥关键平台作用。
要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落实,谋划推动一批重大数字化产业项目、重大信息基础设施项目落地,以数字项目推进的高潮带动掀起数字吉林建设的高潮。
要营造建设数字吉林良好氛围。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各地各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用数字思维和举措干事业、谋发展,当好“领头雁”。
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作用,积极宣传数字吉林建设的意义和成果,不断发掘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注重培树典型,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在全省形成建设数字吉林的强大声势和浓厚氛围。要办好智能汽车、智慧农业、智慧文旅等吉林特色高端展会和论坛,加速要素汇聚和市场拓展,把“数字吉林”打造成我省新的亮丽名片。 (转自《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