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习所”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

龙山区:
为“传习所”赋予新时代的生命力

 

    自2017年以来,龙山区将新时代传习所作为理论学习的主要阵地,以“无形”化“有形”,以“传”促“学”,突出“五传”“五有”“五助”,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推深、推广。目前,龙山区已有“百家”新时代传习所挂牌,实现社区、农村、机关、校园等全覆盖。新时代传习所厚积“勃”发,以强大的生命力在龙山大地破土生长,并运用“传习+”的传习模式创新开展各项工作,凝结出累累硕果。

 


向阳社区“新时代传习所”揭牌仪式


新兴社区“新时代传习所”开展扶贫帮困活动


向阳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讲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专题党课


“预防接种,守护生命”党员宣传活动


龙山区“传习新思想,共筑龙山梦”新时代传习所传习季“红船颂”文艺汇演


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的党员先锋先行活动


向阳社区“新时代传习所”党的十九大精神汇报演出


在“回顾辉煌历史、红歌声动北校”庆“七一”活动中,教师们在尽情欢唱


    “传习+成长+价值”,打造武装头脑的“钢盔铁甲”

    为深入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企业、进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军营、进网络,让党的十九大精神在龙山更好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龙山区印发了《加强全区“新时代传习所”规范化建设工作方案》,从工作目标、组织管理、活动内容等方面作出明确要求。领导班子积极部署,分工明确,齐心协力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提供新时代里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和阵地。龙山区所有机关均已挂牌成立新时代传习所,悬挂统一标识、统一命名,打一个品牌。并在宣讲内容上做到“五传”,即传理论、传政策、传法律、传科技、传文化;在传习所建设上要做到“五有”,即有固定场所、有专人管理、有活动内容、有鲜明主题、有制度机制。在工作要求上实现“五助”,即助扶贫、助扶志、助解急、助疏导、助润德;在“五传五有”基础上,加强“四化”建设,即制度规范化、阵地设施规范化、宣讲员队伍规范化、活动规范化。为广大机关干部提供学习成长的固定平台,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传习+和谐+幸福”,建设“草根明星”的文化阵地

    社区作为基层党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着离百姓最近、对百姓期盼最了解、最受百姓信任的优势,新时代传习所也正是壮大在这样良好的基础之上,在发挥理论学习的同时成为服务百姓的又一面旗帜。2017年11月10日,龙山区向阳社区作为辽源市首家社区新时代传习所正式挂牌成立,广大社区干部群众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到自编自演的节目中,通过歌舞、秧歌、快板等形式,正式拉开了“向阳社区新时代传习所”的帷幕。经过半年多的摸索锤炼,向阳社区形成了“三个五”的工作模式。即建设五个传习示范点,包含了辖区内较大的居民小区和广场;设立五支传习小分队,包含了长期活跃于为民服务一线的各个群众团体;评选五名星级宣讲员,包含了社区班子成员、党校老教授、辽源好人等各领域影响力、号召力比较强的五位同志。先后组织开展了党的十九大精神主题党课、“我为新时代添光彩”主题宣讲、新时代知识问答、党的十九大专题文艺演出以及各类培训、活动20余场。同时,坚持“群众请进来”和“宣传走出去”相结合,统筹运用拉条幅、挂展板等传统宣传方式和微信群、公众号等新媒体宣传方式,广泛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宣传民生政策、就业信息和创业技能,得到了基层群众的好评和欢迎。新时代传习所已逐渐成为社区宣传解读政策理论、展现基层精神风貌的载体和平台,彰显出强大的凝聚力、引导力、感染力。
    东吉社区新时代传习所在多寿路小学举行“老少同台庆五一”文艺活动,社区党员及学生们用原创的文艺节目传播党的方针政策,使理论宣讲达到出群众口、入群众耳、进群众心的效果……
    为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植根百姓心中,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龙山区新兴社区新时代传习所在隆府家园小广场内举办“颂歌献给党”庆“七一”文艺演出。新兴社区以文化活动为载体,用“文艺”传“理论”,化“无形”为“有形”,在增加社区百姓参与感的同时获得幸福感,共建共享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传习+互助+致富”,共享精神文明的“春华秋实”

    3月16日,为深入学习“两会”精神,促进乡风文明,展现党员风采,苇塘村“新时代传习所”开展了“庆两会召开,展党员风采”主题党日活动。苇塘村支部副书记吴子辉向参会人员宣讲了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对乡村振兴战略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每个人坐在讲坛前,时而认真地做着笔记,时而托着腮细细思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和基本方略是什么?”“新时代,农村党员在党的引领下该如何实现自己的初心,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建功立业?”吴子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对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作出了解答。自今年2月份揭牌成立新时代传习所以来,工农乡苇塘村积极探索传习所工作的建设理念、运行管理和制度体系,研究出台推进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办法,在组织架构上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和部门分工负责,在队伍建设上强化资源整合和统筹调配,在阵地打造上突出建设标准和资金使用,在制度体系上明确建设职责和激励办法,采用各种形式扶持“新时代传习所”建设,确保“新时代传习所”能够有效运转、有可靠保障,形成常态化、制度化机制。
    寿山镇永治村作为“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的试点,将新时代传习所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树立具有文明特色的党建道路。为将党的政策方针入脑、入心,永治村以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为主线,构思绘画了“永治村幸福画卷”,内容由“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5个篇章291幅壁画和标语组成,充分展现了永治村现代农民安居乐业和积极向上的生活风貌。同时,以新时代传习所为阵地、平台,积极引导村民进城务工,提供保安、保姆、运输、木匠、瓦匠等就业信息,让村民选择适合自身的务工项目,每年村里劳务输出300余人,并不断发展壮大中草药种植项目等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将理论运用到产业结构调整上,促进农民致富。


    “传习+脉动+信仰”,筑牢“人才摇篮”的信心堡垒

    学校是新时代传习所发挥作用的重要阵地,各校党支部以“新时代传习所”为理论学习平台,以“五传五有五助四化”为主要途径和形式,本着高标准、常态化、家校共建的原则,大力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在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周边社区中,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通过理论宣讲、知识培训、交流研讨、文艺演出、班会、中队会、大队会等形式,把“新时代传习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密结合,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加以推进;把有形化阵地建设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平台,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与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相互融合、相互推进、相互提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实施“三好、三聚焦”行动,推进“新时代传习所”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自开展“新时代传习所”活动以来,我区“新时代传习所”示范点一实验小学,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邀请辽源市委党校邱静老师到校作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邀请区检察院的王东作廉洁自律的专题宣讲;邀请辽源市律师协会主任武宏生宣讲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同时,学校优秀的宣讲员万星琦到东吉社区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党对平困群体的优惠政策及精准扶贫,把党的爱民政策传达到老百姓的心中。学校党支部利用“新时代传习所”得天独厚的平台优势,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五传”为主旨的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更加内化于心,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每周都围绕“五传”内容,利用主题班会、中队会、学校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站,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全校各班开设时事新闻课,紧扣当月、当周热点和时间节点,设置“中国故事”“学雷锋”“走近小模范”等小主题,运用故事化手法、情景式再现,让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学校党支部坚持把“新时代传习所”的功能和作用进行有效拓展,组织教师观看黄大年先进事迹,组织学生为环卫工人写春联、送福字,结合师生迎新联欢会、师生的寒假作业、新学期开学仪式、“学雷锋纪念日”“三八妇女节”“我对习爷爷说句心里话”主题中队会等,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全校师生的心田。建立学习小组,党员教师手书《新党章》;建立传习小队,少先队员以讲故事方式对话习爷爷;建立传习家庭,家长和孩子同看《厉害了,我的国》。为庆祝建党97周年,88名学生采用时下流行的快闪形式,进行了庆“七一”红歌快闪社会体验活动,用他们的青春朝气传播新时代的力量。


    《论语·学而》中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新时代传习所”的应运而生,具有新的内涵和功能,意味着基层干部群众在新时代有了稳定的学习活动场所和阵地,意味着理论武装头脑焕发出来的新的生命力,意味着社会精神文明的进步发展。自7月12日起,龙山区正式启动了以“传习新思想,共筑龙山梦”为主题的“新时代传习所”传习季,以社区“新时代传习所”为主要阵地,拉开“红船颂”文艺演出的序幕。随着各种活动深入开展,龙山区“新时代传习所”将勃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植根于龙山大地。

    本版稿件由孙思萌 付瑶 陈健 提供 
    本版图片由龙山区委宣传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