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文章四首

雨中端午
耿志霞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又是一年端午,粽叶飘香。今年却是不同以往,昨日就已是雨露润田园了,这几日缺水的秧苗正无精打采的,旱了多日的大地正渴盼着这场及时雨的到来。这场雨让乡农们的心里比吃了粽子还要香甜。
     小雨时而稀疏时而稠密。没有风儿助阵时显得温柔而体贴,轻轻的飘下极具姿态,柔柔的,蒙蒙的,落在你的身上脸上,无声无息,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偶尔它也会撒个欢的顽皮一下,借着风儿的手,淋湿你的衣裳让你睁不开眼。不用去和它计较什么,它的点点滴滴都渗入了大地,为明日的浓郁添一分新意。小园里,菜苗青青草莓碧绿,叶片上轻捧着点点雨滴,像珍珠一样泛着亮光。一颗颗草莓像绿豆似的从叶片中挤出来,那份清新岂是语言能够描绘?
     花儿朵朵经过雨水的洗礼更加妖艳欲滴。粉的、红的、紫的遥相呼应,流泄一地好风光。李子树蓬蓬勃勃,叶片浓密,小果子也是四处探头到处招摇,也不怕惹了小孩子的眼,让你生不逢时的看不到秋季。
     夜里,雨还在下,而且下的毫无顾忌。听那雨声敲打在铁皮屋顶上,哗哗哗的只有一个节奏,许是嫉妒了人们梦乡的甜美,它便不愿变换音符,一任它单调的敲着小鼓。“小楼一夜听春雨”,没听出雨打芭蕉的诗情画意,吵得我一夜没睡。凌晨时分,它依旧是淋漓不止,本应属于端午时节的采艾插柳,都被它淋的没了兴致,也没了影子。不能冒着雨水去采艾折柳,索性就慵懒的躺在床上,听它滴滴答答到天明!
     因为下雨,不能去野外采风,没看到青山绿水,没看到山花野草,没看到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的绝美境界。然而这一切都是无需遗憾的,乡村的景色时时变换,每一时,每一秒,每一次灵动的展示,都是一幅清新水墨画,随你品味。
     午后,雨停了,空气清新,路边的丁香树丛抖落往日的一身尘埃,用一片片新绿来润你的眼。想不到此时竟是槐树开花的旺季,一串串雪白的小花挂满树枝,一棵棵立于路旁却也别具风情。看着它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上学,学校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要槐树籽,我们便漫山遍野的去采摘。那时候看它是一棵树,这时候看它是一道风景。
     雨后的世界,清爽而宁静。


一壶老酒
吴丽华

    初次听到这首歌儿,应该是今年春节后不久,电视上。简直可以用“震撼、荡气回肠”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忙完早饭,急忙在手机上,下载了这首歌儿,此后,连续听了约一个礼拜。以后,也是每次听歌儿,都这一首循环播放,一直到现在,百听不腻,好像这首歌儿专门为我而写,它总能带我回到久远的少年时代。
    1985年,我17岁,上高中,要到30多公里外的县城读书;1988年,我上大学,要到100多公里外的省城读书。那时,交通十分不便,也没有现在这样四通八达,更别谈私家车,加上年少,我觉得离家都是好远的距离。
    爸妈都是地道的农民,因为我上高中,经济负担骤然加重。那年,爸爸在种地之余,和人组建一个工程队。
    清楚的记得,我考上高中时,爷爷心疼爸爸,更主要的是,重男轻女思想作怪,就老是念叨:丫头片子念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将来还不是嫁人带到婆家去!当着我的面也毫不忌讳。恢复高考后,我是我们公社考上大学为数不多的学生之一。因为多种原因,农村十里八村儿的人都互相认识,所以,我考上大学这事儿,许多毫不相干的人也知道,我算是为老吴家家族争光了。爷爷不让我念书,不让爸爸供我读书那话儿,至此,才不再提。
    高一的冬天,十一月份,爸爸给我送生活费。穿的是干建筑活弄脏了的外衣,且比较单薄,人也清瘦许多,脸上布满红红的血丝。后来得知,他除了做包工头,还做泥瓦匠,这样可以多赚钱。爸爸走后,拿着爸爸的钱,我偷偷大哭一场。
    高二,六月份,我回家取生活费,发现妈妈病了,但我还是得离开家外出上学。坐在回校的客车上,想到作为家里的老大,不能在父母需要自己的时候照顾他们,头也不回的就走,百般滋味涌上心头,怕人笑话,贴着车玻璃,哭一路。
    考上大学那个夏天,妈妈拿出家里很大一笔钱,为我置办了衣裤、被褥、毛毯等生活用品,就是后来我结婚,她都没给我这么多。尽管到学校后,和同寝的城市同学比,物资上差距很大,但我的幸福程度丝毫不比他们差。爸爸当时常告诫我:“生活上,要向最低标准看齐;学习上,要向最高标准看齐。”至今,我也觉得这话儿很经典。
    相比于弟弟妹妹,爸妈其实是更偏爱我的,同时,应该也是寄予了更高的期望。
    小学四年级下,爸爸将我转到教育资源好的中心小学,弟弟妹妹没有这样待遇。送我读高中,爸爸请校长(原本认识)和班主任吃饭,请他们多关照我,爸爸想:他们多关照我,他女儿的成绩就会好、前程就会好。现在看,爸爸当时能够那样想、那样做,真是了不起。高中后,每次返校前,妈妈都会偷偷塞给我钱,让我吃饱,别不舍得花,告诉我:这是我卖鸡蛋攒的、这是我卖鹅毛攒的、这是我……攒的,她一分不舍得花,弟弟妹妹也没花到。
    2008年10月31日,正忙于秋收收尾的妈妈脑出血,昏迷20天。住院28天后,回农村,生活不能自理,靠爸爸和妹妹一家人照顾她。我大约一两个月回家一次,周六上午到,周日午饭后回。到家后,一般程序这样:先做午饭,午饭后清理厨房,然后做晚饭,第二天上午打扫房间卫生、洗衣服,然后做午饭。
    女人照顾男人得心应手,男人照顾女人,难免不行,时间久了,爸爸心情不好,和我说话总是呲呲哒哒。从进家门到离开,除了吃饭睡觉,我不停的干活儿,就想尽力多帮他们分担家务。他呲哒我,我当然觉得委屈,回复他:你烦我,下次我不回来了!爸爸语气立马好转,我走时,似无意,但其实有意,问上一句:下次啥时回来?我知道,他其实特别喜欢我回家,每次我回家,他不仅可以歇着一点活不用干,还可以吃到许多我带回去的美食。他知道,不是谁家女儿都这样,那时起,每次送我离开,爸爸都恋恋不舍,送出好远。妈妈总是含糊不清哭着说:你们救我干啥?多拖累你们,不如让我死了算了。
    2014年11月1日,爸妈去了公寓,我基本一周一次看他们。若事先知道我去,那么,我没到公寓前,妈妈会一直跪在床上,脸贴着玻璃,望向我来时的路;我离开,她的脸也是努力贴上窗玻璃,或探出窗外,望向我的人和车,直到远远消失不见。
    后来,我每次离开,就再也不敢回头,我怕她看到我那不争气的泪水,止不住的流。
    每当此时,那首《一壶老酒》仿佛再次于我的耳畔响起——
  喝一壶老酒  让我回回头
  回头啊望见  妈妈的泪在流
  喝上这壶老酒啊  让我回回头
  回头啊望见 妈妈你还招手

 

 

端午吃粽子
史忠和

  又到了端午节,又到了吃粽子的时候,街上琳琅满目的粽子,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母亲不尽的思念。真想回到从前,真想再吃一口母亲亲手包的粽子,真想!
  小时候过端午节,并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那时每到过节,睡意朦胧中,妈妈就会在我们的手腕上、脚腕上系上五彩丝线,在我们的胸前挂上用棕麻和五彩线扎成的小扫帚,当时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大人们对此还很神秘,不许我们随便摘下,直到长大了,才知道五彩线是为了辟邪,小扫帚是用来打扫卫生的,意为端午节也是个打扫卫生的节日。
  穿好衣服走出户外,我就会欣喜的看到倒插在房檐下的一棵棵艾蒿,每几只艾蒿中间插着一束柳条枝,柳条枝的叶端系有一个五颜六色、精彩别致的小葫芦,微风下左右摇晃,惬意至极。大门的两边也同样插着艾蒿和柳条,不同的是,柳条上挂的通红的葫芦是大的,足有五十公分那么长,特别耀眼,特别鲜艳。其实,那时对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分鸡蛋、吃粽子,每到过节这天,妈妈要煮好多鸡蛋,咸的、淡的都有,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分鸡蛋,平日很少吃到鸡蛋,早早地盼端午节,也是为了吃鸡蛋。母亲一般分给我们每个哥们10个鸡蛋,5个鸭蛋,3个鹅蛋。我尤其喜欢鸭蛋鹅蛋,个大,蛋黄流油,蛋清玲珑剔透,吃起来软软的,香极了,都不舍得吞下。现在吃鸡蛋、鸭蛋、鹅蛋怎么也没有小时候的感觉了。我们分到这些宝贝后,都会各自找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留着慢慢食用。在我的记忆中,妈妈要把五月初一的鸡蛋单独煮,天还没亮,母亲就把我们从睡梦中叫醒,于是眼还未睁开,就吃了母亲递过来的鸡蛋。母亲说,趁着太阳出来前吃初一的鸡蛋,一年都不生病,不胃疼。尽管知道太阳不会霎时就跳出来,但还是急急地吃鸡蛋,很有点庄重神秘的感觉,生怕吃晚了,肚子疼。如今年岁大了,也知道这是迷信,但直到现在仍然保留这种习惯。
   一般在过节前妈妈就把粽子包好了,还手把手地教我们包粽子。妈妈包粽子时,一个小盆子里放着馅,一个盆子放着浸泡过的糯米,还有棕子叶等。母亲拿起粽子叶,那叶子在她手里是那么的驯服,她轻轻一折,便折出了个漂亮的漏斗状来。母亲包的粽子极饱满,并且是有棱有角的。四个漂亮的角儿像是整装待发的卫士,一个个雄赳赳的。包好后用五彩线把粽子系紧,放到大铁锅里煮,不一会功夫,刚刚煮好了的粽子就诱发出一股沁人的粽叶香。打开粽叶,甜滋滋的味道便首先钻进了鼻子里。轻轻地咬上一口,嚼一嚼,真叫人满足得有种飘飘欲仙之感……
  如今,粽子的内容丰富了。有的还打出文化牌子,但我觉得这些粽子比不上母亲那些粗糙,吃母亲的粽子吃的是一种亲情。虽然,母亲已经故去,但记忆中的粽子的香,一辈子也抹不去……

 


我的父亲
唐雪杰


  从小时候刚学会写作文写过《我的爸爸》到今天写下《我的父亲》这个题目,我是鼓了十足的勇气的。多少回父亲节我想写写父亲,而不知是望笔生畏,还是心里生畏,每每写下这两个字,我就觉得笔有千斤重,心里也是像块巨石压着。因为我的文字功夫着实差得要命,不知从何写起,不知如何写才能表达对父亲的那一份情。
  父亲如今已年过六旬,本来瘦弱的身材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是显得单薄,每次看见父亲总会是幸福与痛交织的感觉。真的很幸福,因为父亲给予我太多太多,每每看见他老人家,即使他的身躯再瘦弱,再单薄,在我心里都是一座伟岸的大山,可以让我依赖,永远无条件的依赖;而痛是因为我这个做女儿的无法孝父亲的心,无法孝父亲的志,以至于年近古稀的父亲仍不能安享晚年的快乐,终日忧心忡忡。
  小时候父亲在我心里是无可比拟的,他帅帅的,即使现在父亲的脸上留下沧桑岁月的痕迹,但是仍掩饰不了他帅气的容颜。父亲是苦命的人,听爷爷说父亲八岁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真的不敢想象,那么瘦小的父亲是怎样和爷爷走过来的。虽然父亲的命运多舛,但是丝毫没有抹杀他对生活的热情。记忆中在我小时候,父亲总是面带笑容,非常乐观,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有父亲在都不是事儿。父亲非常有智慧,他对我们的教育和身边小伙伴所受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我是姐弟几个中最任性、最倔强的一个,他总是用他的耐心感化着不懂事的我,我们姐弟四人父亲没有说过或骂过一句,更不用说打过。在父亲不忙的时候,他就会给我们姐弟几个出智力题,父亲的题目总是趣味十足,有时为了寻找答案,我们似乎都会忘记吃饭。现在想想那种幸福感不觉跃上心头。是在父亲的引领下,我爱上学习,觉得学习是最快乐的事情。童年时父亲就是我心目中的偶像,我羡慕父亲那一手好字,羡慕父亲打算盘的神奇功夫……
  天有不测风云,当我们姐弟四人还没有长大成人的时候,积劳成疾的母亲撒手人寰,家中本来不富裕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难上加难。而父亲用他那单薄的臂膀扛起了一切困难,他竭尽全力不让我们几个失学。还记得父亲为了给我筹学费,村里上上下下的人家他都硬着头皮去借钱。那时候家庭条件比我家好的,我们一个年级近十个孩子无论男孩女孩都辍学在家,只有我上学,所以父亲吃尽了闭门羹,而且还要听很多不入耳的话:“一个小丫头片子,功什么功,早晚是别人家的……”面对这一切,父亲没有一句抱怨,没有一丝懈怠,他想尽一切办法自己默默承受一切苦难,为我们撑起一片阳光明媚的天。也是从那时起,我发现父亲渐渐地老了……
  现如今我们都成家了,也把父亲接到城里,这样我们以为照顾起来会方便些,而事实上似乎我们没有读懂父亲。年过九旬的爷爷适应的很快,可是父亲每日却心事重重,比从前少了那份乐观,多了几丝悲叹,似乎也没有从前那么好的精气神了,这让我们也惆怅得很。原来父亲是觉得自己没有工资,没有事情做,这样无形中给我们添了负担。可是父亲不知道他在我们身边我们心有多安,他就是一棵大树,夏日为我们撑起绿伞,雨雪天为我们挡寒,只有在他的庇护下,我们才这样幸福。
  父亲,希望你卸下所有的负担,不要再有那么多顾虑与不安,您知道吗?有您在我们才是最有福气的孩子,回家可以喊声“爸爸”。您是我们的坚实后盾,您在我们才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