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成长 成就梦想 当小记者 看大世界

蜕变成长 成就梦想 当小记者 看大世界

 

    2018年的“六一”儿童节,辽源的小朋友们收到一份格外的礼物,5月31日18时,《辽源日报》小记者站启动仪式在人民广场举行,首批《辽源日报》小记者们在这里宣誓,要做“梦想的记录者、文化的传播者”。
    只要有梦想、只要肯努力,谁都有机会成为一名“小记者”,这是《辽源日报》献给全市小朋友的节日礼物。成为一名“小记者”,是成长路上难得的旅程,也是大人对孩子们的殷殷期盼。期盼所有已经成为和即将成为“小记者”的孩子们通过“小记者”这个独特的身份,看得更宽阔、走得更长远……

 

 

 

 

 

 

 


    “小记者”对话“大记者”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本报记者 王茵  本报小记者 徐炜程 王钰涵 刘易林

 

    5月31日18时,在市委广场《辽源日报》小记者站启动仪式上,首批6家小记者站的500余名小记者举起右拳庄严宣誓。从这一刻起,他们正式成为一名光荣的“小记者”。
    别看这些小记者今天刚刚进入角色,采访起来可毫不怯场。来自辽源市二实验小学的徐炜程、王钰涵、刘易林在《辽源日报》“大记者”的带领下,将视线对准了辽源广播电视台文字记者——任杰。他们手拿采访本,围在任杰身边。“姐姐您做记者多久了?”“还记得您的第一次采访吗?”“您觉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好记者呢?”三位小记者边问边记录,俨然一副久经磨砺的老记者的派头。12岁的小姑娘刘易林似乎天生就具备与人沟通的能力,手上做着记录口中还不忘夸赞采访对象:“姐姐您看起来像18岁。”
    小记者们的率真可爱感染着任杰,她告诉孩子们:想成为一名好记者,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首先你要爱这份职业,肯吃苦、肯下功夫,而后要做到胆大、心细,跟上政治方向,对事件有敏锐性。”听了任杰的回答孩子们若有所思,王钰涵边记录边低声重复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徐炜程是这几位小记者中问问题最多、记录最认真的一位,他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工工整整地写上任杰的嘱咐:热爱、吃苦、胆大、心细……离开时还特意留下了任杰的联系方式。
    随后,几位小记者又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台下观众,面对和爷爷奶奶年龄相仿的采访对象,孩子们的问题是:您小时候经历过儿童节吗?您有孙子或外孙子在台上参加活动吗?面对和爸爸妈妈差不多年纪的家长,孩子们问的是:您的孩子上几年级了?您对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得知采访对象中有一位是公务员,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问了同样的问题:您当公务员是自己的选择还是家长的意思?报考公务员难吗?
    随着启动仪式结束,小记者们的首次采访画上句号。活动现场,多寿路小学“提升核心素养”成果汇报演出赢得观众一阵阵热烈掌声,可三位小记者顾不上看演出,趴在一处水泥台上埋头整理采访笔记,凝神静思的样子令人欣慰之余不免感叹: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相信孩子们会读懂这句话。


    小记者初体验


    5月31日,市委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辽源日报社的叔叔阿姨们在人群中为小记者站的授牌仪式忙碌着。小记者站成立以后,我就是一名光荣的小记者了!这是我收到的最好的“六一”儿童节礼物。
    更令我激动的是,今天我还在记者阿姨的指导下进行了一次现场采访。通过采访文字记者任杰姐姐,我知道了做记者要热爱工作,要跟随国家的政治方向,对新闻事件有敏锐性,要提前思考采访的问题、做好采访准备……通过采访围观群众徐桂玲奶奶和吴桐叔叔,我知道了大家对小记者站的看法,他们非常感谢《辽源日报》的叔叔阿姨给小学生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让孩子们得到多方面的锻炼……
    采访过后,我更加喜欢小记者这个角色了。在兴奋之余,我告诉自己:我离一个合格的小记者还差得远呢!我一定认真完成小记者站的各项任务,在小记者站组织的活动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做一名出色的《辽源日报》小记者。


从梦想到现实的穿越
本报记者 付晓娇  本报小记者 赵星博 刘荣起

 

    《辽源日报》小记者启动仪式圆满结束后,记者带着龙山实验小学的赵星博和刘荣起两名小记者,开始进行着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采访“工作”。
    也许是“初来乍到”,两名小记者对于他们的工作还很茫然,当记者告诉他们一会儿即将采访的是多寿路的张洁校长时,他们瞪大了眼睛,张大了嘴巴,不知该从何下“嘴”,于是记者便为他们准备了两名问题:“对辽源日报小记者站成立有什么感受?”“对今后小记者站的创刊有什么好的建议?”两名小记者接到问题后,很快的投入到了“工作”状态,看得出他们是紧张的,不过他们却能很认真地去对待自己即将要提出的问题。当张洁校长站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小记者很有礼貌的敬了礼,提出了他们的问题,圆满的光荣地完成了他们的第一次工作任务。
    记者心里为他们默默的点赞,希望他们在今后能够努力学习本领,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他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努力积累更多的经验,为今后工作和生活奠定很好的基础。


在历练中成长
本报记者 于芯  本报小记者 赵邦乔 任学毅 王祉骁 葛航硕 米修桐 刘昊杨

 

    “小记者站的成立,你觉得有何意义?”“你愿意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名小记者吗?”“你对小记者站有何期待?”为让更多的小记者能够多接触社会感知生活,《辽源日报》在小记者站仪式结束后,组织部分小记者组成采访团,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深度采访。由市第一实验小学小记者赵邦乔、任学毅、王祉骁、葛航硕、米修桐和市实验小学小记者刘昊杨组成的小记者团,在《辽源日报》记者的带领下,现场接连采访了部分小记者的家长。
    小记者们都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事先都做足了准备,不仅带上了采访本和笔,还认真地做了采访提纲,足足一副经验丰富的“老记者”架势。别看这些小记者年龄小,却有着旺盛的好奇心和活力,他们现场随机应变不怯场,一边提着问题,一边认真记录,出色地完了首次采访任务。“成为一名小记者,我很开心,让我有机会体验大人的世界。今天的这次采访体验特别有意思。原来,与陌生人接触没那么难;原来,当记者也不仅仅是威风八面;原来,我还有那么多东西要学……今后我会累积更多经验,再接再厉,争取以后表现更出色。”采访结束后,来自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小记者赵邦乔高兴地说道。
    小记者们忙着采访的时候,一直跟在小记者身后的家长也没有闲着,他们忙碌着给小记者们拍照,记录下这精彩的瞬间。家长戴瑀辰说:“小记者站的成立,不仅丰富了孩子课余文化生活,更提高了其观察、思考、写作和社会实践能力,在成长中体现价值。”“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是让孩子通过组织的学习、采访、参观、体验、研学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学习能力,用童眼观察,用小手记录发展,为家乡的发展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家长刘洋感慨地说。


“不完美”的采访初体验
本报记者 汪琳  本报小记者 王艺晓 刘馨竹

 

    5月31日,几位身穿小记者马甲、胸前佩戴小记者证的孩子们,眼神中充满期待又有些懵懂,因为他们接到了第一个实战训练——现场采访。
    “老师,我们待会儿要采访谁啊?怎么采访啊?都要问什么呀?”我负责帮带的两名小记者——多寿路小学学生王艺晓和刘馨竹,听闻待会儿她们要单独采访,有些慌乱、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毫无经验,她们连采访本和采访笔都没有准备,一头雾水地看着我。
    看到这种情形,我意识到需要从头给她们补课。从讲解什么是记者、什么是采访到模拟现场采访,帮她们捋顺采访思路、列出采访纲要,我们三个人坐在会场角落里集中学习、相互交流。两个小姑娘渐渐入了门、私下还商量讨论。
    此次她们的采访对象是小记者站的创建人、《辽源日报》总编辑辛延凯。可能是初次面对面采访领导,王艺晓、刘馨竹有些发蒙、大脑一片空白,之前准备的好几个采访问题突然想不起来了,而且有些羞涩、不敢靠前。
    在辛总编的积极鼓励和我的提醒帮助下,她们终于大着胆子开口提问:“您为什么想要成立小记者站?”“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今后还会开展哪些活动?”……最终,她们完成了人生第一次略显“不完美”的现场采访。
    “能让孩子们和报社记者们近距离接触,学习新闻采访、新闻写作,这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经历和财富。”王艺晓的家长说。
    从精心准备采访提纲到与采访对象近距离交流,小记者们学会了用心思考、勇敢提问。她们也立志要以“大记者们”为榜样,努力成为一个有思想、有胆识、拼搏进取的人。


体验中的“收获”
本报记者 于蕾  本报小记者 宋子琪 王启瑞

 

    从“不知所措”到大胆提问、认真记录,来自市谦宁小学的小记者王启瑞、宋子淇十分珍惜这次采访市关工委领导的机会。
    活动中,记者与两名小记者对接后,首先感受到了他们对这次采访活动的认真态度,手中握着的笔和小本子,一定是事先做了功课,因为作为一名记者,不仅要看、要听,还要认真做好记录,抓住采访各个环节中重要的新闻点和关键词。“你们想好这次采访要提问的内容了吗?”宋子淇说:“我想好了,请问您叫什么名字?”王启瑞接着说:“请问您多大年纪了?”“嗯,这确实是个问题,不过我觉得这两个问题应该在采访前就需要弄清楚,我们可以把思路再拓宽一些,最好能够联系上今天的这次活动。”听了记者的提示,两名小记者在一旁小声地研究起来,过了一会,他们再一次想好了要提问的内容。“请问您参加今天的活动有什么感受?”“请问您对小记者有什么希望?”真没想到,短短时间里,孩子们就已经进入了“记者”角色。
    随后,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提问内容,自信满满地走向了他们的采访对象。能够独立完成准备过程、采访内容以及与采访对象的谈话互动,相信小记者们已经在这次体验活动中有所收获。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