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负新时代的振兴担当
不负新时代的振兴担当
——对话龙山区寿山镇七一村党委书记朱丙义
本报记者 李及肃
龙山区寿山镇七一村党委书记朱丙义
街路整洁,高楼林立,休闲广场上扭秧歌的、跳广场舞的、话家常的……和谐、富足、幸福洋溢在每一位七一村村民的脸上。凭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七一村实现了就地城镇化,并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早在2011年七一村就有800余户农民住进了楼房,村民离开了破败的泥草房,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享受和城里人一样标准的医疗保险……好生活来自哪里?劳动节当天,七一村党委书记朱丙义给出了答案。
朱丙义告诉记者,一直以来,为了尽快让村民富裕起来,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实现了七一村小耕地、大作为、大效益的目标。他引导村民创建的村百栋高标准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被命名为“国家级农业蔬菜生产基地七一示范区”,现在全村农业主要依靠日光温室和蔬菜大棚,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7万元以上。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七一村走出了一条符合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路径,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土地,使七一村的土地增值升值,实现了“土变金”,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20余万元。有村民为七一村算过一笔账,从1995年至今,村党委先后为村民代缴农业税、统筹款,建百栋温室补贴、村民子女上大学补贴和村民参加合作医疗参合费用,环境卫生治理、村路维修、汛期排水等,现已累计达到2000余万元,朱丙义个人出资为村集体和全村困难家庭投入资金达2000余万元。
朱丙义对记者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描绘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崭新画卷,为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七一村的农民上楼了,土地开发了,农民就业成了新问题。如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他将主意打在了自己任董事长的东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下属企业上,现在常年工作在东艺开发公司、建筑公司、配餐公司、吉米飘香、东艺物业等部门岗位的七一村村民达到500人以上。
今年,朱丙义正谋划将原村部地块拆迁,建一所省内一流标准的医养结合养老院,让七一村的五保户、失去劳动能力的村民免费入住,让七一村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朱丙义说,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咱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七一村,让所有七一村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