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郎中”开出治水良方
水利、公用事业、环保多部门联动,持续开展东辽河水体整治行动,共同为百姓绘制“水更清、天更蓝、景更美”的生活画卷——
“好郎中”开出治水良方
本报记者 汪琳
初春四月,乍暖还寒,沉睡了一冬的东辽河渐渐苏醒。如何让这条情系百万人口的“母亲河”恢复娇美容颜、提升大河气质,让水质更好、环境更美,不断提高百姓宜居宜业的幸福指数?市水利局、市公用事业局、市环保局三方合力,化身“治水郎中”,聚焦东辽河水体整治及城区周边环境改造升级,用大禹治水的思维开出治水良方,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竭力为百姓打造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生态环境。
为河道“搓澡除垢”,让水流平缓顺畅
4月3日,在辽河半岛附近的河道里,10多台挖掘机、2台推土机、20多辆自卸车及一台装卸机,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着,积累了一冬的厚厚淤泥和杂草被大范围铲除,工作人员操作机械为河道清淤、除杂、疏通的专注姿态格外引人注目。
据东辽河清淤工程项目负责人王岩介绍,按照市水利局的安排,从3月22日开始该项目就全部投入施工状态,从东辽河富民桥到东辽河南大桥进行河道清淤工程,全长1.73公里,预计清除淤泥5万立方米。目前,已清除1.6万立方米。
“由于近年来我市河道水体治理有方法、有策略,我们的清理工作并没有太大难度,冰冻的河水里除了淤泥、杂草,并无其他异物,也没有任何异味。等到我们清淤工作完成、春暖花开时,河水便会平缓、流畅,扮靓城市景观,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起到防洪的作用。”王岩说。
水利部门忙着清淤,公用事业部门陆续开展截污干管迁移工作,加大清污力度。据主城区管线迁移工作负责人介绍,主城区共有5个标段,全线共12.87公里,正陆续开始复工。截至1月底,市公用事业局共完成17个检查井及工作井的截污干管迁移工作,顶管完成1300米,投资达955万余元。同时,通过对污水截流干管排查维护,清掏检查井181座,维修检查井、跌水井40个,完成了仙人河10处污水溢流口的施工改造,并清除河道上游沉积垃圾38处,建设护岸挡墙4.4公里,定期为河道“勤洗澡、勤更衣”,焕发源头活水的勃勃生机。
“三网同筑”护水源,“智能”上线不忘“绿色”本质
杨木水库是我市重要饮用水源地之一,治理、保护力度从未减退。遵照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本着“尊重自然、整体规划、突出重点、分步推进”的原则,市水利局确定实施“三网同筑”工程,即隔离工程、生态保护工程和智能监测工程,从源头治理、从质量改善、从环境保护,让生态平衡、安全水质更好地惠及于民。
据了解,2015年末,市水利局率先实施了隔离工程,主要以建设围栏封闭工程,设置界碑、界桩和统一警示牌标志为主。目前,已完成27公里的围栏封闭工程建设,投资1100万元。去年4月,逐步推进生态监测保护工程,沿杨木水库隔离工程进行生态保护综合治理。市水库移民办主任程跃辉告诉记者:“通过场地平整、灌木栽植、山杏种植、草皮种植等绿化美化手段,提高植物和水生物系统降解率,保护水质,固岸防冲,力求把杨木水库打造成花园式水库。”
如今,“互联网+治水护水”成为市水利局的工作新思路。在隔离工程、生态监测保护工程的基础上,计划建设智能监测工程,沿水库周边设置监控点、无线信号监测塔,辐射整个水面,实施24小时监控。结合气象、水文监测,整合水资源监控系统,确保水库工程安全和水质安全。
市环保局同样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从消除重点污染源、削减存量污染源、杜绝新增污染源入手,推进东辽河水环境改善。利用信息化监测平台进行实时监控,组织监测人员对东辽河城区段、仙人河全程直至河清出境断面18个点面进行4次全程加密监测,为东辽河污染状况分析提供翔实可靠的数据支撑;深入两区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排污企业单位和个体养殖户进行严肃惩治和宣传教育,并及时清除河道沉积垃圾和禽畜粪便。
提升河流“颜值”,辐射周围环境大变样
识别“黑臭”,眼睛鼻子就管用;治理的程度怎么样,感官也能辨别。走在林苑公园的长廊小路中,仙人河沿岸再无异味,成为广大市民最直接的感受。
市民任云太说:“早些年,仙人河污水多、垃圾多,一到夏天味道刺鼻难闻,大伙儿都不愿意从这儿走。自从近些年,相关部门加大污水治理、河堤修缮,不仅水质改善了、异味不见了,环境还变得越来越美了。尤其是这个公园修建后,成了我每天散步遛弯的固定阵地,心情特别舒畅。”
林苑公园园长杨凯一边向记者介绍新扩建、修建的儿童乐园、公共卫生间、绿化草坪、健身广场、甬道护栏等“颜值”较高的软硬设施,一边说:“目前,这座公园外延仙人河大坝8940米。通过对公园内部设施修缮、功能区域升级改造扩建以及对河岸污水处理整治,整体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和变化。每天不同时段都有不少市民聚集在这儿走圈、跳广场舞、练太极等,十分和谐、热闹。”
“好郎中”齐心协力开出“好药方”,“好药方”潜移默化发挥“好药效”。当前,我市水源治理攻坚战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