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亥宫斗与悲惨的结局

阿巴亥宫斗与悲惨的结局

 


  小说的主人公阿巴亥,是从乌拉街走出去的众多嫔妃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她坎坷的命运,悲惨而又无奈的结局,以及在历史记载中语焉不详的殡葬谜团,激发了作家探究历史,依此脉络进行文学创作的情愫。细品全书关于阿巴亥的描写,能读出作家对这位同乡满怀怜惜之情,努力以现代人文情怀和文学视角去放大、解读那段我们相对较为陌生的历史片段,并无情鞭挞了封建社会制度强加于女性的不公正待遇。
  乌拉街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北30公里处,坐落在美丽的松花江畔,那是孝烈武皇后、大妃乌喇那拉·阿巴亥的故乡。她是海西女真乌拉部贝勒满泰之女,12岁时在叔父布占泰的“护送”下,嫁给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为侧福晋,两年后被册封为大福晋、皇后。25年后,努尔哈赤病逝于叆鸡堡,他去世不到一天,37岁的阿巴亥莫名其妙地“殉葬”,由此演变成为一个难解的清史谜案。
  从书中情节来看,以阿巴亥“母仪天下”的特殊身份,她既要巩固自己的大妃之位,又必须为儿子当上储君而谋划,稳步发展、水到渠成是最理想的途径。若假以时日,这段历史或许是另一番模样。然而,一盘布局精妙缜密的好棋,被努尔哈赤的突然去世打乱了。阿巴亥的三个儿子虽然立了一些战功,也掌握部分军队,但是毕竟长子阿济格才二十出头,幼子多铎仅有十几岁。与努尔哈赤一样“脚踏七星”的二子多尔衮,或许是父亲心中未来继位的较佳人选,而此时尚在年幼,与久经战阵、工于心计、手握重兵的皇太极无法匹敌。
  正是瞄准了这样的历史机遇,努尔哈赤和阿巴亥待如亲子的侄子皇太极痛下杀手——迫使对他有扶养之恩的阿巴亥殉葬。阿巴亥以自己的生命避免了儿子被残杀的可怕局面,万般无奈中饱含着深沉而伟大的母爱,揭示了权力之争的残酷和黑暗。因此有人评论此情节:如此生殉,确乎是一个自觉的“母爱献祭”。阿巴亥与三个儿子所受的煎熬,正是“历史对建州女真的煎熬”的重要环节,她的儿子们——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承载着这种历史煎熬,为大清朝开疆拓土、入主中原立下汗马功劳,皆成为名震华夏的风云人物。
  小说细致描写熬鹰的经过,这是狩猎民族训练猎鹰的一种方式,消磨鹰的意志以进行驯化。接替努尔哈赤后来君临天下的皇太极,从中悟出“人熬鹰”,也是”鹰熬人”的道理,暗示着历史对建州女真的煎熬。其实,阿巴亥自嫁给努尔哈赤开始,就意味着这个柔弱女子必然要经受多舛命运、残酷历史的煎熬。回到家乡乌拉街,过寻常百姓生活,竟然成为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小说中描写皇太极以伪诏逼阿巴亥殉葬的一段极其精彩,人物活灵活现,皇太极的心理活动,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善弄权术,狡诈阴狠,冷酷无情的争权者的形象。而阿巴亥据理力争的气势,也显示出大妃的冷静和威严。“大妃阿巴亥突然镇定道:‘汗王临终前有遗诏,说是让多尔衮继汗位。我是三个孩子的母亲怎么能让我生殉?你们传伪诏,是要罪灭九族的呀!’大妃阿巴亥圆睁杏眼,掷地有声地说道,震慑住了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大贝勒代善低头一声不吭。四贝勒皇太极没想到大妃阿巴亥这么刚强,而且有理有据。他一看继续僵持下去对自己不利,他又想起了尹文子《大道上》‘道不足以治则用法,法不足以治则用术,术不足以治则用权,权不足以治则用势’。看来只得亲自出马了。”当能够证明汗王临终让多尔衮继汗位的阿依奴,在皇太极的淫威和利诱下,“证实”自己什么也没听到时,阿巴亥彻底绝望了。她想起了乌雅丽的忠告:“汗王在,人家给你大妃面子,倘若汗王不在,整个后金就是一群无头的狼呀!”这一深刻的认识,来得太晚了,却也借助如此情节控诉了宫廷之中权力争斗的血腥。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大妃阿巴亥对眼前的一切彻底看清楚了,她想如果继续抗争的话,年幼实力弱的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也难活在世上呀!她在想着保护三个孩子的万全之策,她知道自己什么大妃、母仪天下,让这一切统统见鬼去吧!自己就是三个孩子的母亲。这一段生动的心理描写,把宫斗失利后的阿巴亥“以退为进”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她只能回归母亲的角色,以自己的性命换得三个儿子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