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处理岗位上的利刃
事故处理岗位上的利刃
——记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事故处理大队民警张成林
舒俊 本报记者 刘鹰 摄影报道
张成林和同事们在勘察事故现场 本报记者 刘鹰 摄
一把卷尺、一支笔、一本勘查记录,是他身边不可缺少的三件配备;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是他每天都在重复的规定科目;吃药、针灸、烤电,是他每天必须经历的程序。他,就是事故处理大队民警张成林。1995年参加公安工作的张成林。患有严重的全脊柱突出(颈椎、胸椎、腰椎共15节突出)和冠心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正是这个48岁全身是病的汉子,在事故处理岗位上一干就是20年。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全力对抗疾病的折磨,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当事人认真负责、服务到位,无一起交通事故引起当事人不满意、上访复议,是事故处理岗位上的利刃。
坚韧不拔,为民服务守平安
交通事故处理岗位是交警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辛苦的工作,超常规、超负荷的工作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每当此时,张成林总是拖着自己带病的身体顶在最难、最累的第一线,尽职尽责,没有叫过苦、没有喊过累。2月4日23时,在外环公路七一立交桥,一辆外地货车在驶出匝道时发生侧翻,造成车辆损坏、人员受伤,接到报警后,张成林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将驾驶员及时送到医院治疗,回到现场,设置路障,防止次生事故发生,进行勘察,及时联系吊车,配合车主处理现场工作。5日7时许,现场撤离,他已经倒在勘察车内,过度的疲劳,导致他昏睡过去。车主对交警的工作非常满意,车队领导专程从辽宁赶到辽源对办案民警表达感激之情。
伸张正义,知难而进打攻坚
多年来事故处理工作的实践,使张成林练就了过硬的业务本领,无论什么疑难案件交到他手里,总会发扬蚂蚁啃骨头的精神,破难点、解疑点、攻重点,知难而进、攻坚克难,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3月5日6时许,一位老人倒在石油公司路口,右手严重受伤。家属不在身边,车辆不在现场,张成林同志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现场对周边录像逐一排查,通过调查走访,确定肇事车辆,通过查看录像,调查材料,排除了肇事车辆逃逸的情况,给了肇事车辆一个公正的结论。他通过车载记录仪器看到行人先是摔倒,由于肇事驾驶员观察不够,在起车过程中未发现摔倒人员,将行人压伤。经过对受伤人员家属的耐心解释,明确法律规定,打消了怀疑肇事车辆发生事故以后逃逸的疑虑。在耐心的协调下,肇事车辆和受伤人员握手言和,达成和解协议。
为警清廉,通人情不徇私情
“心为公自会宠辱不惊,两袖清风始能正气凛然”是张成林工作的座右铭。他在工作中从不接受当事人的宴请、答谢金等,对当事人送的钱物,能够当场退还的立即退还,并耐心宣传事故处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场实在推辞不掉的,事后立即向组织汇报,由组织出面退还当事人。2月11日8时许,在辽源外环路5公里处发生一起单方交通事故,驾驶员郑某驾车因操作不当将路中央隔离绿篱撞倒近70米,造成车辆损坏。绿篱赔偿近万元,由于快过年了,郑某怕不能及时开具事故证明,影响保险公司理赔,就从兜里掏出500元钱,往他兜里塞,请求予以关照,当即被他婉言拒绝:“你的事故我一定会公正处理的,放心好了。”心存疑虑的郑某担心得不到快速公正的处理,但当事故处理完后,面对快捷、公平的处理结果,郑某敬佩不已,由衷赞叹张成林廉洁自律、秉公办案的工作精神。
张成林20年如一日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俯首勤耕耘、硕果满枝头。他荣立三等功三次,多次受到市政府和市公安局嘉奖,连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他默默无闻、无怨无悔,以岗位为舞台,迸发着青春活力,演绎出一个事故处理交警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