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善之区”的幸福滋味儿……

本报记者 王茵


    2013年,龙山区在“打造经济繁荣、生态宜居、幸福文明、和谐稳定的辽源首善之区”进程中,坚持民生优先,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努力提高百姓幸福指数。岁末之际,记者和辖区百姓一道,共同体验着“首善之区”的幸福滋味儿……
    便民服务:
    阳光透明 高效便捷
    2013年12月24日,在龙山区便民服务中心。正在申请办理特困救助的康宁社区居民夏淑凡告诉记者:自己无子女、无生活来源,完全依靠政府救助生活。“以前,申请救助、办理医保、领取低保都不在一个地方,领一次钱可费事儿了。区里新落成的便民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后,可省事儿多了,只要手续齐全,一次就能办完,用不了半个月,钱就打到卡上了。”
    和夏大姐有同样感受的是来自龙山区朝阳镇的刘忠发。刘大哥是来服务中心医保窗口办理转诊手续的。“以前,申请、审批、办理分好几个点儿。我家离市里30多里地,办个转诊至少一个星期,急都能把人急死。现在好了,就一个楼,当天就能办完,省事儿多了。”
    据了解,龙山区便民服务中心是龙山区2013年惠民实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该中心集民政、就业、医保、残疾人服务为一体。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中心的投入使用,不但使服务功能更加完善、便民利民水平不断提升。更重要的是,打造了公平、公正、阳光、透明的服务平台,有效规避了低保申请、社会救助过程中的暗箱操作、人情保、关系保、后门保等情况,老百姓对此颇为认可。
    教育均等:
    机会均等 过程平等 结果对等
    位于银基东路的市实验小学前身是市东吉路小学。学校2011年迁入新校址,当时在校学生不足700人。仅仅两年时间,学校已壮大为34个教学班1400多名学生。据该校教学校长介绍,学校这两年的入学新生呈跨越式增长。2013年9月,学校送走毕业生140余名,迎来新生300多名。
    学生家长宋丹告诉记者,自己的儿子是2012年3月份从通化转过来的。当时也想着奔重点学校努力来着,可她始终觉得,对孩子来说,学校不重要,重要的是老师和教学环境。况且,现在正提倡教育均等化,不是“名校”未必就出不来“名学生”。而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是对的。儿子自从进了这所学校,学习成绩明显提高。今年学校还上了“班班通”壁挂式一体机电教设备。有了一体机,一直令儿子头疼的数学课成了他最爱上的课了。
    有着十几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孟丽芬校长说,实现教育均等化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愿。作为老师,衷心希望孩子们可以在机会均等、过程平等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为此,他们在区委、区政府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加大了标准化办学力度,学校软硬件配备达到了省内先进水平。她相信,在平等、均等的情况下,会得到对等的结果。
    社会保障:
    老有所养 失有所补  病有所医 伤有所助
    在龙山区便民服务中心,杨木一组的孔繁华正忙着给爷爷办理转诊手续。她说:“病人是我老公的爷爷,今年72岁了,前些天刚刚查出患了肺癌,家里人都急坏了,想着赶紧把手续办完好住上院。”
    “老爷子参加的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说是给报销,管它报销多少呢,给报就行啊。要是没有这新农合,老爷子说啥也不会去住院的……”孔繁华一边忙着填写各种单据,一边唠叨着。窗口的工作人员还不时提醒着:“别忘了,要是自己负担的部分超过5000元,还可以申请大病救助,到时把各种手续带齐,免得来回跑。”
    据服务中心新农合窗口负责人介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2013年,参合农民年度累计补偿封顶线全面提高到10万元,尝到甜头的农民对新农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截至目前,辖区新农合参保率已达到100%。
    此外,围绕民生工作,龙山区进一步完善了社会救助体系,加大社会保障力度,着力构建老有所养、失有所补、病有所医、伤有所助的社会保障体系。2013年初确定的7个方面20件惠民实事得到全面落实,“首善之区”实实在在地为龙山区百姓的幸福生活撑起了一把“无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