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为幸福奋斗的模样(下)

记录为幸福奋斗的模样(下)

 

    吉林有道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积极搭建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增加销售渠道,在现代农业引领示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东丰县东丰镇太和村抓好秸秆利用,大力发展秸秆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东辽县安石派出所紧扣乐群村发展养牛致富脱贫攻坚工作,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让村民们的“养牛梦”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变为现实。


两节期间,市场供需平衡,满足了市民的采购需求。


    群众至上,基层是根,平凡的人们给我们最多感动。在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触摸新时代的脉搏、到生产一线见证新的动能、听老百姓倾诉美好生活的新梦想、记录辽源儿女为幸福奋斗的模样……新春里,记者透过镜头和笔尖,与你分享他们不一样的春节“假日”,听他们讲述基层、一线真实的令人温暖的故事。


    逢年过节不在“岗”
    本报记者 李艳红

    算上狗年除夕夜,身为女人的康越坤在辽源巨峰生化电气运行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8年。三班倒的工作制,让康越坤在大年三十儿不是赶不上吃下午饭,就是赶不上吃年夜饭。今年除夕,她上得是零点班。
    每隔一个小时填表一次,每隔两个小时对20多台变压器巡检一次,对相关数据进行核算,康越坤的工作内容相对枯燥但责任重大,不能有丝毫懈怠,完全没有间歇打盹儿的功夫。
    三班倒工作制打乱的是人体的生物钟,挑战的是人体的抗压能力。康越坤笑着说,近年来身体越来越胖,份量越来越重,都是作息不规律惹的祸。一有时间就想补觉,再有时间还要收拾屋子、照顾老人和孩子,锻炼对她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康越坤庆幸自己有个好婆婆。因为共同居住在一起,许多应该康越坤做的事儿,她的婆婆都担了下来。进屋就有热乎饭吃,孩子的饮食起居也不用她过多操心,老人家只希望康越坤把工作干好,把身体养好。
    “谁都希望逢年过节跟家人孩子相伴在一起,可在我这儿却过个细碎儿。”习惯了天长日久的工作环境,熟悉了朝夕相处的工作同事,康越坤没有换工作、换环境的想法。“啥工作都得有人干,我在这个岗位还挺得心应手的,不折腾了。”

    记者感悟
    我和康越坤的相识缘于我俩的孩子在初中是同班,后又一起考上了同一所高中。印象中,康越坤爱笑,谈话间没有对工作的丝毫抱怨,都是对老人的感恩和对老公、孩子的夸赞。
    “女人本弱,为母则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康越坤对待工作的认真和诚恳。三班倒工作制让一个男人干上八年也不是一件易事儿,康越坤却做到了,而且还要一直做下去,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为儿媳、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让康越坤的身上少了一分矫情,多了一分坚忍,继而舍弃了一个又一个与亲人的团聚时刻,用女人的肩膀与丈夫共同撑起了一个家。


    为了让生命通道更畅通
    本报记者 于蕾

    大年三十儿的7时20分,市120指挥中心调度员牛舒钰楠和赵启蒙准时接班,虽说今天是春节,可对她们来说,和平时的工作日没有任何区别,也许今天的工作任务会更重……
    市120指挥中心有4组倒夜班的调度员,从16时20分到次日7时50分,这段时间里,每组值班人员要始终保持工作状态,不能休息。一旦有报警电话打进,要及时接听,在准确记录报警地点和初步了解病情的同时,以就近、就急、就专科、就家属意愿的原则,分配到各分站进行救援。
    也许有些人认为这项工作很枯燥、重复、辛苦,但对于牛舒钰楠来说,却有着另一种感受,她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8年多的时间。她说:“如果我调度的这一次救援,能够挽救一个生命,那么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我感到很光荣。”
    调度员赵启蒙说:“从工作的那天起,我就告诉自己,为拯救生命而打开的绿色通道,在我这里一秒钟也不能耽误。”
    作为调度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医学知识,还要熟练掌握调度系统和通讯工作的操作,对假警电话要细心甄别,特别是对一些骚扰电话在感到无奈和气愤的同时,依旧要耐心劝导,心中的委屈只有自己知道。
    “您好,这里是120指挥中心……”

    记者感悟
    翻开调度记录,记者看到仅大年三十儿白天和晚上的24小时内,120指挥中心就接到报警电话34次。作为调度员,不仅要有执著坚守的耐心,还要有与时间赛跑的速度,因为每一个急促电话的背后,都事关一个人的生命和一个家庭的幸福。夜色茫茫,鞭炮声此起彼伏,各分站急救车辆还在时不时地进进出出,每一次接到120指挥中心的调度电话,急救人员便整装待发投入新的战斗,他们用辛苦和努力铺就了一条畅通的生命通道……
    新春佳节时,让我们向每一个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人致敬!


    王阿姨的幸福新生活
    本报记者 于芯

    又是一年春来到,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今年59岁的王慧秋心里却是满满的幸福感。说起过去一年的生活新变化,她笑呵呵地说:“今年,从县城搬到了市区新房,和孩子们一起过年,别提多开心了!”
    王慧秋是典型的“421”家庭,退休多年的她与老伴儿一直生活在东丰县县城,和在市区工作的女儿女婿上演着“双城记”。虽说离得不远,但却因工作繁忙,他们与孩子们还是聚少离多,让王慧秋与老伴儿挂上了“空巢”老人的名头。提到这些,王慧秋说:“这些年,原本可以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生活,可每年三十儿工作的孩子们都不能回家过年,心里真不是滋味儿。春节前,孩子们借助住房公积金的好政策,在辽源新买了一套住宅,特地把我们老两口儿接到了市里,使得多年希望实现其乐融融的愿望成了真。”
    住进新楼房的王慧秋也不落伍,家里安了WiFi,玩起了智能手机,和亲戚朋友视频拜年。“去年孩子们送我一个智能手机,自己慢慢鼓捣,我也学年轻人玩溜了微信。以往,我们老一辈都是电话拜年,现在啊,连短信都不用发了。你看人家这新年送祝福全在手机软件里就完成了,轻轻一点,祝福送到,别提多便捷了!”王慧秋自豪地对记者说。

    记者感悟
    王慧秋的新年新气象,正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科技进步、信息时代的发展不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孝顺的子女将远在他乡的父母接到身边,共享天伦之乐。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的一个缩影。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落实实施,像王慧秋一样实现幸福生活的人们用亲身经历和感受描绘我市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画卷!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退休有社保、看病有医保,买房有公积金……这一切都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让我真正过上了小康生活。”王慧秋朴实的话语却道出了幸福感言。这也正是新春走基层,记者走到百姓身边,亲身感受百姓的生活巨变,真实记录他们的幸福故事,生动展现人民群众欢度佳节、享受幸福生活的喜人景象。


    服务是不变的初心
    本报记者 付晓娇

    春节回家和家人团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幸福的。可是春节坚守在岗位上,和自己的工作一起辞旧迎新更是一种幸福感。
    春节期间,记者又一次来到联通公司信息导航业务运营网格114班,看到了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卢悦心可以说是114的“老人”了,她在这里工作已经12个年头,作为114的资料员和质检员,这两项工作任务可以说是相当繁琐。有些人可能以为114不就是个查号码的吗?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其实当你查到一个号码时,不知道幕后要有多少工作要做。工作人员要将搜集上来的号码进行核对,还要时时更新,要经常删减已经作废的号码。卢悦心告诉记者,自己刚来到114班的时候还是个刚毕业的小姑娘,是这里的话务员,每天都要接近千个来电,咨询什么的都有,有些人无理取闹,明知道有些业务不在114查询范围内可偏要让你查,你告诉他不能查询的时候要么就说投诉你业务有问题,要么就是张嘴就骂,“有时感觉特别的委屈,可一想这种无理取闹的人毕竟是少数,为了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还是忍了。”这一忍就是12年,现在她可以说是处事不惊,业务纯熟,在2016年底还被派往“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受理中心做质检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扎实工作的服务态度得到了同事和领导们的认可,今年又被评选为“联通好员工”。
    卢悦心看重的并不是公司给她的荣誉,她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初心,因为她时刻牢记自己服务于民的使命,将最准确的信息提供给广大市民朋友。

    记者感悟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易。卢悦心工作中所接触的服务对象都是用声音去交流,甚至要用声音揣摩对方的喜怒哀乐,有时被挨骂连人都不知道是谁。可是,为了那份坚守,为了那份初心,不管有多委屈、多憋屈,都要咬紧牙去面对。就像卢悦心对记者说的那样,每一个工作都有它的利和弊,我们不能因为工作中的弊而放弃自己的初心,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抓住初心,为了需要自己的人而脚踏实地地走下去。


    “这个年,俺过得肯定好”
    本报记者 李及肃

    腊月廿九,天刚放亮时,空中飘落下晶莹的雪花,站在东辽县老营村的村口,向远处望,银白的大地,安静、祥和。  
    8时许,村第一书记王德福和村书记白晨宇肩扛手提,拿着米、面、油等生活物资向村民老杨家走去 。“明天就是三十儿了,不知老杨一家三口的年货备得足不足,这心里直惦记。”王德福心里面惦记的老杨,名叫杨青才,他本人患有口吃,妻子刘辉是聋哑人,女儿正在上学,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村书记白晨宇介绍,第一书记王德福驻村后,了解到老杨一家的困境,根据他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但又不能外出打工的实际情况,给出了“种好自己田地的同时,精心饲养两头母牛”的建议,老杨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喂养,其中,一头母牛健康产下了一个牛犊,喂养了一段时间后,卖掉了牛犊,净剩5000元。加上去年种地收入、杨青才妻子刘辉的社保收入,老杨家2017年实现了脱贫。
    说话间,记者同王德福、白晨宇走进了老杨家的院子,火红的对联早已贴上大门,大大的福字格外显眼。一进屋,热浪扑面而来。屋内的炉火烧的正旺,腼腆的老杨看见了王德福和白晨宇手里拿着米、面、油进屋,嘴里就不住地说着感谢话。妻子刘辉拉起王德福的手就往厨房走,顺着刘辉的指点,鸡、鱼、肉、青菜、水果、米、面、油还有包饺子的肉馅样样齐全,刘辉一边比划着,杨青才一边翻译着:“感谢王德福带她去东辽县残联、东辽县医院帮她办下残疾证,使自己有了补助收入,年前他家还从街上买了新家具和新彩电,现在感觉生活可有奔头了。”老杨高兴地说,这个春节,他们一家人可以坐在自家的炕头上看春晚了。
    走出老杨的家,身上还是暖暖的。踩在雪地上发出的吱吱声,就好似正蕴育勃勃生机的黑土地,欢快地哼唱着新春序曲。是啊,春天来了!

    记者感悟
    在老营村采访,记者了解到,2015年末,老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8户155人。两年来,在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干部按照“精准施策、一户一策”的工作要求,制订了切合实际的扶贫计划和措施。2017年末,85户150人实现脱贫,老营村成为“脱贫攻坚先进村”,2017年7月,老营村退出“软弱涣散村”序列。
    行走基层,记者常听群众说,送钱、送物、不如选个好项目。建个好支部,脱贫能致富。自从我市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一大批第一书记“王德福”,入驻乡村,扎根黑土地。用他们的点点小爱,成就了扶贫的大爱。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最终目的就是不让任何一个人在脱贫致富的小康路上掉队。有了第一书记扎根农村的干劲儿,有了越来越多、越具体的惠农政策,农村定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农民的好生活定会胜似天天过年。


    “电”出来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汪琳

    在东北袜业园区做袜品外贸经营和网上销售的张卓,两只脚还未完全跨进新春时,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一天工作近12个小时。每天订单量不下3000双,主打时尚潮流的女袜和可爱新颖的童袜,富有新意、包装精美、款式多样的节日礼盒更一度成为新春爆款。接单下单、批货打包、装车发货……张卓经常忙到顾不上吃饭,抢占时机赚了一笔好钱。
    “现在大多数人都选择网购年货,方便快捷、选择性多。特别是电商群体的崛起,给我这样的创业青年带来很多机遇。我起步晚、才干不到两年,正是苦干打拼的阶段,虽然忙点累点,但一想到能为家人创造出更好的生活,心里特别甜。”当初毅然决然选择辞职创业的张卓说。
    像张卓这样为幸福忙碌着、奋斗着的电商创业者不在少数。从小年开始,这些电商们就抓住节日消费的最佳时机,纷纷推出了时下流行、具有辽源本土特色的产品:有机蔬菜、鹿茸产品、人参、绿色鸡蛋、菌类、干果等,成为年货网购榜单上的佼佼者。
    在本地电商圈内小有名气的“两只母鸡”代言人纪丽威,新年伊始,便开始为兑现自己的幸福清单而战。她的母鸡和蚯蚓鸡蛋圈粉无数、订单不断,纷纷销往全国各地,成为春节餐桌上的一道必备佳肴。“我的幸福清单不只是我一个人的,而是跟我一样想靠着头脑和双手致富的农民们的。希望借助互联网经济、电商发展的大好势头,打响自己的品牌、创造良好效益,让大伙儿都能过上富足开心的好日子。”纪丽威说。

    记者感悟
    走近电商,他们中有的白手起家,有的半路改行、重新出发。但无论怎样,他们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或是为了家庭幸福富足,或是为了带动身边人共同致富、奔小康。春节期间,他们忙碌奔波的身影中散发着奋斗的气息,让记者深深感受到了“幸福生活要靠双手来创造,而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电商起步容易、持久难,品牌“杂而不亮”是众多电商的通病。想尝到幸福的甘甜,创业者们不仅要敢想敢拼,还要厘清思路、找准定位,不随意盲从,坚持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目前,我市一些电商开始转变经营思路,学会利用大数据、网上购物留痕信息分析判断消费者的购物喜好和倾向选择,有针对性地划分、细化产品类别,更迭主打产品,形成了固定的客户源。
    在为幸福而奋斗的道路上,创业者们正用创新开拓的思维挖掘产品的文化内涵,用敢拼实干的精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在不久的将来,坚持奋斗着的电商们必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刘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