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基层 我们在现场

总编辑寄语:

感怀 ○ 感动 ○ 感恩

天心随律转
人事逐年新
值此新的一年到来之际
《辽源日报》全体员工
祝全市人民

祥瑞常驻
喜气盈门

                                                                                                                       刘波


最好的新闻在脚下

    雪压冬云白絮飞,一元更始迎新岁。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我们作别刚刚过去的2013年,又迎来了崭新的征程,《辽源日报》真诚地祝福所有读者在新的一年好梦成真!
    在那还未走远的2013年,您幸福吗?2014年,在“建设幸福辽源,实现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关于幸福的追问还在继续。
    在令人难忘的2013年,《辽源日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忠实履行党报职责,充分发挥了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作用,把辽源市委、市政府的声音变成了全市上下步调一致奋力进取的号角,把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给全市人民,起到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基层是国家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最壮阔的变革在这里呈现,最新鲜的探索在这里发生,最真实的声音在这里传递,最真实的画面在这里呈现,最质朴的民生愿望在这里表达,最真切的变化在这里看到轨迹。在过去的一年里,《辽源日报》的老总、编辑、记者以务实的作风踏实践行“走转改”,深入基层“接地气”,加强了对市情、民情的了解,听到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深刻体会到“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的深刻含义。
    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基层,把版面更多地留给群众,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联系党和人民的纽带作用是我们这一年的工作标准;虚心向群众学习,切实改进文风,多运用群众生动活泼的语言,多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做到真实可信、朴素自然、生动鲜活、言简意赅,增强新闻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我们过去一年的不懈的追求。 
    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多鲜活生动的现场新闻体现在报纸版面上,更多普通人走进了我们的报道中,更多的百姓生活事件成为报道的素材。一年来,我们的记者用自己真挚的心去体验、去观察、去判断、去记录……一年来,一批“短、新、实”生动活泼、质朴感人的新闻作品不断涌现,透射出生活热度。
    最美的风景永远在远处,最好的新闻永远在脚下,最生动的报道来自基层、来自现场。未来的岁月,我们仍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时代进步的记录者,绝不做鼻孔朝天的“老爷记者”、隔窗看景的“车轮记者”、闭门造车的“文件记者”和粘贴复制的“电脑记者”,我们会一如既往地“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脚踏实地、用眼去看、用心记录、用脑思考……
    辞旧迎新之际,本报记者再一次深入基层、深入现场,采写了一组现场感强、短小精干、语言清新的短新闻,再一次感谢“走转改”,让我们和读者分享如此丰富的新闻事实。

党其山和他的“小杂粮儿”
本报记者  李志民

    党其山,是金州乡新正村的农民。2010年,他开始调整自家的种植结构,以“围里小米”为主导,兼种小豆、绿豆、黑豆等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有机小杂粮。2011年起,他与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公司合作,建立了有机杂粮合作社,使生产的杂粮打出了品牌、赢得了市场,经济收入显著提高,合作社收入也实现了“三连增”。
    党其山说:“有机杂粮合作社可吸引人了,现在村里要入社的人挺多……”党其山指着他家屋里堆放的几十袋杂粮和炕上烘着的谷子介绍:用火炕烘出来的谷子,才能保证小米的质量。现在产量大了,火炕小了。去年,我建了200多平米的仓库,还有烘谷子的地方。说着,党其山领着记者来到一座宽敞的房子里。这里堆放的不光是谷子,还有小豆、黑豆、绿豆等数不过来的杂粮。党其山乐呵呵地说:“前几年,我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种起了绿色杂粮,没想到只用3年时间就发展得这么好。我们的杂粮都由公司包销,只要种好地,保证粮食质量,坐在家里就能卖个好价钱。这里盛产小米有历史了,被称为‘围里小米’。据说当年康熙皇帝吃过这里的小米后说‘围里小米最养人’。”
    2011年,由于金洲现代农业产业公司帮助他的合作社注册了品牌,使杂粮销路大增,当年党其山就收入20多万元。随后,他的孩子又考上了大学,这可把党其山乐坏了。党其山说,2012年,村里又有几户加入进来,使合作社达到了10户人家。在大家的细心耕作下,杂粮产量尽管低,但质量好、价格高,收入却不低。2013年,我们的谷子由于在受粉时节赶上了连雨天,收成下降。尽管有些损失,但由于还有其它杂粮补给,我预计至少也能收入25万元以上。连续3年,我增加的不仅仅是收入,还增加了经验,改变了观念,懂得了当好现代农民的理儿。今后,我一定继续努力,让更多的人吃上安全、放心的五谷杂粮……

何书记操“水”心
本报记者  刘晓峰

    “拧开水龙头,洁净的自来水就喷出来了,我们再也不为供水犯愁了。这段时间,为了我们能吃上自来水,社区的何书记真是操碎了心!”家住宏达花园小区(一期)的刘杰女士见到记者激动地说。
    宏达花园小区2002年建成入住。11年来,铁制供水管道的锈蚀及蓄水池的洁净问题,已成为大多数饮用“二次供水”的居民的心病。面对自来水改造,有些居民对自己应拿的管网改造资金不理解。500户居民新年前能否用上“直供水”, 这一直是东丰县福南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何延文的一块心病。
    2013年12月25日,记者在小区看到,县自来水公司的18名工人,正在紧张的给5号楼的70户居民进行“一次供水分户改造”。公司生产股长孙立刚说:“社区的何书记真够劲儿!为了不影响我们施工进度,他不仅亲自上门动员缴费,还打电话找了近百个车库的车主,给铺设主管道创造了很多方便条件。”两个多月来,何延文每天除了忙完社区的主要工作外,其它时间就驻守在小区里做居民的思想工作,双休日都没休息。为找到一个几易其主的车库主人,他利用在上班前、下班后的时间守候了3天多……“2013年11月初,为做好改水的收费工作,患有肾结石、胆结石的何书记每天都带领我们挨家挨户地谈,走遍了9栋楼,真是够累的!现在,小区400多户居民已完成了自来水改造。”网格员万晓春对记者说。
    在何延文的努力下,宏达花园小区(一期)一个月内就铺上供水新管道。2013年12月12日,小区拆除了二次供水的200立方米水箱,并于新年前实现了自来水改造工程。

幸福的“家”
本报记者  李及肃

    在市社会福利院,有一位“资深”的院民,叫黄佩霞,今年84岁,已经在福利院生活了12年。2013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福利院,走进了211室黄佩霞老人的“家”。阳光透过窗子将黄佩霞老人居住的房间照得暖暖的。护理员曲晓云正在擦拭窗台上的积水,并时不时地和看电视的老人家唠着家常话。
    得知了记者的身份,黄佩霞老人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她退休前曾任过市水产公司的负责人,是生物制药厂(亚东制药前身)的第一任厂长。在那个年代,谁为工作流的汗最多、谁的工作环境最艰苦,谁就向党和人民群众递交了最好答卷。这一切,黄佩霞老人在退休前都丝毫不差地做到了。多年前,老伴“走了”。她考虑到子女们都是各自单位的骨干,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会牵扯他们的工作精力,于是她做好了子女们的思想工作,住进了福利院。
    黄佩霞老人家告诉记者:“福利院里的生活可有规律了。早晨起床在多功能大厅听音乐,做健身操,饭后打牌,看娱乐节目。福利院的护理员个个都像亲闺女一样。荤素搭配的可口饭菜,每天都换着样吃,心气可顺了。”

岁末·回家
本报记者 王茵

    2013年12月29日,老客运站大厅。
    距离2014年元旦还有两天,大厅里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提着大大小小的行李,带上五花八门的年货,劳碌了一年的人们准备回家过节了。
    家是什么?是温暖的港湾、是心底永远的牵挂。
   “出来打工快一年了,一直也没回去。这两天单位放假,我和老公商量着,赶紧回去看看,过些天一忙就又回不去了。”在袜业园做缝头工的李艳华手里提着左一包右一包的东西,早早就等在了检票口。提起家里的父母,李艳华眼里流露出牵挂。“爸妈都60多岁了。年初我们决定出来打工,他们说什么也不同意。可家里就那么点儿地,不能都守着地头儿啥也不做呀!现在,我和爱人在袜业园打工,每个月两人最少能挣5000元钱。我们想着,过几年等手里积蓄多了,就自己干点儿什么,再把老人接出来,让他们过一过城里人的日子。”
    过“城里人的日子”。对于那些走出田间地头外出打拼的人来说,是最大的愿望。
    “11时30分,宴平、老营方向开始检票”。听到广播声,刚刚还在低声商量着什么的小夫妻急急忙忙提起行李向检票口走去。“我们是宴平三组的,我和爱人在市里开了家美发店,干了也有好几年了,今年才有点起色。”妻子张红手里提着大大的包裹。“家里的被褥都是棉花的,年头久了,又厚又沉,盖着不舒服。这回,我们给爸妈买了条羽绒的,又轻便又暖和。”接过妻子手里的大包,丈夫李成开朗地笑了:“等咱小店开火了,弄他几个分店,挣钱买个别墅,把你爸妈、我爸妈都接来!”李成的话引来大家伙儿一阵笑声。
    “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换取明日的一些美满和幸福……”这幸福,并不遥远。

冬季花卉市场似“春天”
本报记者 于蕾
    
    相比冬日的严寒,销售火热的花卉市场着实成为了这个冬季里的“春天”。元旦前夕,记者来到了位于矿医院附近的花鸟鱼市场,发现光顾花卉店的市民络绎不绝,一些具有净化空气功能、易栽培且美观的绿色植物格外受青睐。
    记者走进一家花卉店,看到了数十种鲜花和绿植。花卉经营户刘女士向记者介绍:“冬季是每年花卉销售的旺季,主要是因为冬季天气冷,开窗换气次数少,不少市民就会通过购买花卉来改善家居环境;另外,新年前夕乔迁新居的人多也是花卉销售火热的一个主要原因。”
    记者看到,花卉市场一派火热场面,有的市民正在询问植物的生长习性、养植方法;有的市民正在与商家讨价还价;一些市民把交易妥当的绿植被包裹好后装车运走。家住辽河半岛小区的王先生说:“我家才装修完,这次特意来买些绿萝之类能吸甲酫的植物回去。”
    记者了解到,除了花的品种、功能以外,来买花的市民还十分看重一点,那就是花的名字,如“红运当头”、“平安树”、“发财树”等绿叶植物今年也都很畅销。

路见不平一声吼
本报记者 王超

     “放下钱包……”2013年12月21日12时左右,在百花与凯玛超市交汇处,记者看到了一个偷包者被市民的正义之“吼”吓跑的情景。
    35岁的母亲施女士带着10岁的儿子去医院看病。走到百花门前时,突然发现随身的斜挎包上多了一只手。施女士低头一看包内钱夹已经被人掏出一半。她下意识地抓住钱夹,颤微微地对窃贼说:“给我。”这个窃贼不但没松手,反而死死地拽着钱夹要抢跑。路过的郝先生见此情形,停住脚步大吼一声“放下钱包”。窃贼听闻此吼扔下钱包撒腿就跑。施女士惊魂未定地拿着钱夹哭了。事后,施女士对郝先生说:“真的不知道怎么感谢您才好,这钱是准备去给孩子看病的。我发现贼掏我的包,由于怕他伤着孩子,没敢太反抗,更不敢大喊大叫。要不是您的一声吼,现在钱夹就已经被贼抢跑了。郝先生淡定地说:“光天化日之下,还反了他了……”
    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出了好人与好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善;路见不平一声吼,吼出了辽源市的正义之声。

唠实嗑  才能抓到好新闻
本报记者  季式学

    走基层,接地气,深入到田间地头,与村里人唠实嗑,抓新闻点,采写农村题材新闻,是我2013年的采访工作重点。跑惯了市里的采访,我刚一到农村采访还真有些摸不到头脑。有时候,村里人的一句方言土话让我琢磨半天也搞不清楚是什么意思。我请教常和村里打交道的老记者,才明白要想采到好新闻,必须先要带着问题去,研究透采访对象所说的话,搞清楚他们的想法,把话唠透,不要文绉绉地和他们聊天,不要让采访对象感到与你有距离感。
    东丰县横道河镇在2013年8月14日至15日遭受龙卷风、冰雹、暴雨袭击,致使房屋不同程度损毁,树木折断、山洪暴发,农作物被淹、倒伏,部分村屯供电瘫痪。为了了解到更多灾民受灾情况,8月20日,记者到东丰县横道河镇、大阳镇等受灾重镇。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横道河镇荒营村2组龙泉粮米加工厂采访。老板刘乃强是个不太爱说话的人。在采访中,我无论怎么与他沟通,引导他,都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我想既然与他交谈中找不到突破口,那就只能另找途径。我看见一位村民正在帮着老刘晒米,将晾晒好的米往袋子里装,我抓住机会,伸了一把手帮他撑袋子,和他搭话。这个村民照比刘老板话很多。我从他的嘴里得到了不少“新闻”,了解了受灾时村民如何帮着老刘抢粮、堵门等一系列的事儿……
    这次采访让我明白,干记者这行,走基层采访新闻,不仅仅要带着问题去,更要读懂百姓的语言,学会变通,从不同采访对象口中得到你想要的新闻。只有这样,新闻稿才能写得更真实,更接地气!

“圣诞”消费遇惊喜  索要发票中大奖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实在太意外了!当看到‘奖5万元’的字样时,我都懵了。”
    2013年圣诞节,辽源市民汤女士在外聚餐后意外得到了一份“圣诞大礼”——5万元地税发票大奖。
    圣诞节当晚,汤女士与朋友在永宝顺小吃城聚餐,共消费77元。在买单时,汤女士习惯性地索要了发票,并在刮奖区幸运得中5万元发票大奖。“我一开始根本没相信,特意让开发票的人又确认了一下才相信!”汤女士兴奋地说。
    “本来应该先给我开发票的,但有几个人喝多了,吵吵嚷嚷要开发票,我就让他们先开了。如果当时我不同意,这大奖就轮不到我了!”汤女士笑着说。目前,汤女士已到市地税局发票管理所领取了奖金。
    据了解,为提高消费者主动索要发票的积极性,市地税局从2013年6月份开始对有奖发票布奖方案作了调整,在有奖发票奖金总额不变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发票布奖率和奖金额度,将特等奖由原来的3万元提高到5万元。汤女士所中的就是奖金额提高后兑出的第一个大奖。
    仅2013年,辽源地税有奖发票已累计兑出5万元大奖1个、3万元大奖3个、1万元大奖1个、5千元大奖2个、1千元大奖23个。

她们每天一路奔波
本报记者  张莹莹

    中午12时整,记者的手机响起——申通快递员来送货了!巧的是,我接连几次都碰到同一个快递员。“年前是快递员最忙的时候,公司分部网点的大多数快递员都在外面派送和收取快递,每次出门前我都要提前规划好线路。”谈话间得知快递员叫赵艳容。寒风中,她被红色的棉大衣裹得严严的,裤腿绑着护膝。摘下厚重的手套,她用又黑又粗的双手翻开了挂在摩托车两边的大兜子,找到我的快件。签收后,赵艳容从腰间小包中掏出了一个扫码器迅速地录入信息,从签收到录入,总共用时不到两分钟。
    赵艳容告诉记者,今天她的派送范围比较大,除了溪章路附近的几栋写字楼和居民楼外,还有隆基小区的客户在等着收件。公司取件——上门给客户送件——去客户那取件,每天下来,她的行程有几十公里,这几天她经常顾不上吃午饭。“俺们都习惯了,一天最多接过一百来个电话,最沉的货件有100来斤,可听着客户和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还挺有成就感呢。”赵艳容的手机又响起了。再次骑上摩托车的她在寒风中冻得有些发抖。道谢间,她露出了真挚的微笑,奔向了下一个送件点。留给我的,是寒风中那一抹老旧红色。
    随后,记者走访了中通、韵达、百世汇通等几家快递营业部,并了解到:快递员和业务员的工资都是底薪加计件换来的“加班”钱,每月真正到手的工资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多”。因此,能去一些快递业务量比较大的地区,把业务做上去,争取收入高一些,也就成了更多业务员的向往。“派送工作有时候很复杂,送件晚了还要和客户道歉,争取得到他们谅解。另外,有的客户体谅快递员的辛苦,就会自己下楼取快件;有的客户就要求送上门去。碰到这样的情况,快递员就会请客户帮着看着自己的电瓶车,以免快件被盗。”90后快递员宋青圆对记者说。
    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无论是快递员,还是环卫工,行行有着如赵艳容一样的人,她们勤劳又朴实热爱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激情冬日玩在鴜鹭湖
本报记者 宋建立

    对于那些热爱旅游的人来说,冬季的寒冷并不能阻挡他们出行的脚步。在我市的鴜鹭湖滑雪游艺场,每天都会有近千名滑雪爱好者相约来到这里,体验一次刺激的冰雪游。
    在东辽县金州乡鴜鹭湖滑雪游艺场,时下气温已达零下20多度。与日俱增的游客,却让这里“热”了起来。滑雪圈、坐冰车、看雪雕……游客在皑皑白雪中享受着冰雪世界带来的欢乐。
    游客王东说:“滑雪是我们东北的特色旅游项目。今天和朋友相约来到鴜鹭湖滑雪场,玩得很开心。这里的旅游项目特别多,我们今天都要玩个遍。”
    近年来,冰雪游作为新兴时尚的休闲旅游项目,受到一些市民尤其是青年人的追捧。位于东辽县金州乡的鴜鹭湖滑雪游艺场,因其规模大、场内设施齐全,每到冬季都会迎来各地的滑雪爱好者。滑雪爱好者们从山上飞驰而下,享受着凌空飞跃的刺激和回归自然的惬意。如果不会滑雪,那你就玩玩滑雪圈吧,这既可以三五成串也可以一字排开。乘坐雪地摩托,飞驰在皑皑白雪上,更是让游客们找到了穿林海跨雪原的惊险与刺激……此外,儿童旋托滑雪、抽冰猴、马拉爬犁、冰上冬钓等项目,也为不同年龄段的冬季旅游爱好者提供了不同的选择条件。

笑脸=动力
本报记者 付晓娇

    “宝贝儿们,你们做得真好!”“宝贝儿,你真棒!”当记者走进市政府机关幼儿园绿苗A班时,你会发现她的话语真的很温柔,看见甜甜的笑容挂在嘴边。从她的眼神中你就能知道,她是有多么喜爱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她,就是市政府机关幼儿园绿苗A班的老师杨晴涵。
    从她的体态、表情中你根本看不出她的教学水平有多高,可是若从专业的角度去审视她,你却能发现她是有多么的成熟和干练。中午孩子们都午睡了,杨老师也终于能稍微休息一下了。她坐下来和记者静静地聊着。她说,转眼间自己踏入幼教行业已近3年了,从初入社会的懵懂新人,到现在成为有一定经验的幼师骨干,3年来的成长和收获是与园领导的信任、同事们的热心帮助分不开的。她说,2013年马上过去了,过去的一年对于自己来说真的是很有收获的一年。去年她不但积极参与国培并获得优秀学员称号,还荣幸地代表市政府机关幼儿园到北京参加赛恩斯科学培训,到多所示范园参观,丰富了教学经验并提高了职业素养。她说,这些荣誉只能说是对自己过去工作的一个肯定,孩子们的笑脸才是她工作的全部动力。
    看着窗外暖暖的阳光,杨晴涵说,当每天清晨的阳光洒满教室的那一刻,我的心便会随之荡漾。我知道这时那些可爱的宝贝们马上就会欢笑着踏入班级。我这时也将进入这个“家”的“家长”角色,和可爱的宝贝儿们开始充实而又愉快的一天。

刺骨寒水“医”水管
本报记者  于芯

    头上流着汗,脚下是冰冷的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滋味,你体验过吗?2013年12月24日,记者跟随市水务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供水维护队的队员到四百货南侧修复管线,目睹了令人感动的场面。
     那天13时30分,供水维护队队长程忠礼接到了抢修电话后,立刻通知队友10分内赶到四百货南侧的抢修现场。记者闻讯赶来时,供水维护队员们正在用风镐刨着地面,寻找管线的漏点。
    “应该是下面的水管破了。但是具体哪里水管破了,只能挖开后查。”程忠礼对记者说。伴随着风镐“突突”的声音和一锹锹的铲土声,本来平整的路面此时已经变成了一个狰狞的大坑,从水管破裂点漏出来的水渐渐填满了被挖开的坑中。维护队二班班长杨鹏涛穿着雨靴,拿着铁锹跳到了冰水里,一点一点地寻找破裂点。记者也穿着雨靴到坑中,可刚进坑中,腿脚却被坑里的冰水“镇”麻木了。
    维护队找到水管破裂点时已是傍晚。这时忙碌一天的人们都已回到家中吃晚饭,可维修工人却还在为了保证居民用水忙碌。“找到破裂点,剩下的工作就好办了。”杨鹏涛在水坑里使劲儿跺了跺已结成冰流的两只冻麻了的脚说。每次遇到这大冷天,他就在心里咒骂这样的天气。他不知道发了多少遍誓再也不干这样的事了,但是第二天接到任务通知的时候,依然义无反顾地往前冲。“我不干谁干,抢修管道是我的工作职责。”
    程忠礼告诉记者,市水务供排水维护服务公司供水维护队一共17人,分3个班,主要负责市内城区和开发区的供水管道维修。他们的工作状态基本就是这边的维修还没做,那边抢修电话又来了。特别是冬天,水管相对脆弱,出现破裂的可能性很大。
    18时50分,大功告成!程忠礼和队友们拖着疲惫的身躯,准备回队的时候,电话又响了:半拉山附近一居民楼漏水,你们过去处理一下……

俺们是院里的“宝”
本报记者  李及肃 见习记者  李  琦

    2013年12月27日上午,记者到市福利院采访。
    在食堂,一块挂在墙上的《一周食谱》吸引了记者。记者看到当天的食谱是鸡肉炖土豆,素炒豆芽,萝卜丝汤。陪同记者采访的王诚介绍:“每周老人们都会和厨师商定下周的食谱,老人们选出的代表成立了院民委员会,共同参与福利院的日常事物管理工作。”王诚指着食堂的一角餐桌旁的几个人说:“那是委员会的几位老人和食堂厨师崔师傅商定元旦当天的菜谱呢!”记者凑到旁边看见崔师傅正在认真的记录着老人们的意见。王诚告诉记者,崔师傅已经在福利院工作了30多年,是特级厨师,在辽源餐饮界有名气。他做的饭菜老人们可满意了,一些大饭店好几次高薪聘请他都没动心。
    离开食堂的时候,几位“院民”说:“在福利院每天吃啥,咱院民说的算,俺们是福利院的‘宝’”。

这个“鱼丸”留给妈妈
本报记者 咸凯慧

    再寒冷的天气也冻不住这温情的一幕。2013年的最后一天,记者敲开回迁户崔佩娟的家门,迎面跑过来一个留着长头发的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看到陌生人进来,她一下钻进崔佩娟的怀里。
    小女孩叫邱天,很好听的名字,今年6岁。崔佩娟是她的姥姥。邱天从去年开始就和姥姥住在一起。邱天有一年多的时间没看见妈妈了,很想妈妈。她常问姥姥:“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姥姥告诉她:“快了,过年就回来。”
    邱天虽然小,心眼儿却不少。前几天逢圣诞节,幼儿园给小朋友们每人发了一顶圣诞帽,让邱天非常高兴。她把圣诞帽拿回家后谁也不让碰,还跟姥姥说:“圣诞节过完,就马上过年了。妈妈很快就会回来了,我要把帽子给妈妈。”崔佩娟告诉记者说:“这孩子,心里可有数了,干什么都能想到她妈妈。这不,昨天我们在家吃火锅,由于邱天说鱼丸好吃,我们把碗里的鱼丸都给她了。她却舍不得吃,非让我拿个饭盒,给她妈妈留几个。”说话间,崔佩娟拿过一个饭盒让我看,里面真有4个鱼丸。
    当记者看到那几个鱼丸的时候,心里一阵感动。饭盒里虽然只是几个鱼丸,里面装的却是孩子对妈妈浓浓的爱意和思念。我问邱天为什么要把鱼丸留给妈妈,邱天满脸认真地说:“有好吃的当然得给妈妈留点儿。姥姥常说妈妈在外地赚钱很辛苦,我想她一定不舍得买这么好吃的鱼丸,所以我要给妈妈留几个。”
    在征得邱天外婆的同意后,记者给邱天的妈妈打了一个电话。电话里,邱天妈妈说:“好孩子,替我把‘鱼丸’吃掉吧!妈妈很快就回家……”

照片说明

    ①市直机关干部“以雪为令”清雪忙。


    ②在科普读物里汲取种田知识,成为庄稼院里的时尚。西安区灯塔镇农民利用冬闲时节阅读农业书刊。他们抿嘴笑着说:“这书里,有甜头儿!”


    ③党的十八大代表、东辽县安石镇朝阳村支部书记韩丽与村民在一起欢乐地交谈。


    ④西安区古仙村三组郝长林利用科普知识进行饲养防疫。


    ⑤麦达斯铝业共有3条大型铝挤压生产线、3条现代化的轨道车辆铝合金车体材料加工生产线和1条年产12万吨铝合金熔铸生产线,总资产超过35亿元。公司出口订单近1亿欧元,稳居同行业之首。麦达斯铝业已跨入中国铝型材十强行列。图为模具操作工人在认真制作模具。


    ⑥在秋收农忙时节,东辽县辽河源镇派出所的民警们得知公平村二组村民迟安利家粮食获得丰收,但因缺少劳力,无法装仓晾晒。迟安利家人正在犯愁时,民警们主动上门帮助他家扒苞米、装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