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辽源——今年变化可真大

编者按:
    年终,回望、盘点过去的一年,我们发现,这座熟悉的城市悄然发生了很多改变。从一条路、一处公交车站、一家菜市场,到人们的穿衣打扮等每一个点滴细微的情景中,我们感受到了变化。这变化是城市功能和形象提升的表现,是人们思想观念、精神面貌、能力素质和城市管理的体制机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变化的真实反映。站在昨天和今天的连接点上,本报记者通过走访,倾听市民讲述,以记者的视角,细心捕捉着城市发展中的生动景象,带你一起感受我们城市生活的变化——

    “冲锋衣”引领运动新时尚
    本报记者 张莹莹

    近年来,“冲锋衣”逐渐登上时尚柜台,成为了潮男潮女的着装新宠。近日,记者在银座购物中心、辽源欧亚购物中心等购物场所了解到,越来越多人开始偏爱“冲锋衣”这身行头儿。在很多人心目中,“冲锋衣”只是户外运动的专业装备,但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除了户外运动爱好者“衣”不离身外,一些很少户外运动的时尚男女也穿着“冲锋衣”出现在街头巷尾。
    其实,“冲锋衣”不仅成为一种时尚,而且是时尚运动的代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全民健身热潮随即扑面而来。当下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在健身会馆、公园、小区、室内游泳馆里运动健身,而是更渴望走出室内,亲近自然,体验一种全新的、环保的、别具一格的健身运动方式。
    辽源户外登山群群主王锋介绍说:“冲锋衣不仅是户外运动必须的装备,也是我们户外运动协会会员身份的象征!平时穿上冲锋衣,能很容易的结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看来“冲锋衣”走俏时尚人群并非偶然,“运动和时尚于一体”,正是其根本原因。“冲锋衣”导购平台负责人刘晓华表示,随着户外运动人群的逐年增多,不仅“冲锋衣”热销,户外帐篷、野外餐具、运动探险装备也随之热销。这对户外运动爱好者是专业装备,对时尚族群则是流行时装。
    人们常说风格文化决定流行取舍。其实,流行取舍何尝不是风格文化的前兆。相信,随着休闲生活运动化程度的提高,作为户外运动必须的装备和“年轻态”形象塑造绝佳着装的“冲锋衣”必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宠爱。

    “一场大水没把俺们咋地”
    本报记者 李及肃

    本月中旬,记者到凌云乡采访。在赶往凌云乡的途中,记者想到了今年“8·14”的那场暴雨致使我市周边乡镇的村屯大多都受了灾。凌云乡是重灾区。临过节了,那里的农民朋友现在的生活怎么样?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了凌云乡。
    这一天,恰逢是集市。记者穿行在热闹的集市间,看见来来往往的农民兄弟挑选着满意的物品,集市上处处都显现出欢快繁荣与和谐的景象。
    凌云小街的南头,是凌镇村二组。划分村界的万平河此时早已退去“8·14”那一日的野蛮,如一条驯服了的玉莽,静静地横卧在河道里。杜军的4口之家就坐落在万平河沿边上。讲起“8·14”那一夜,杜军说,万平河水出槽的时候,河水一下子就涌进院落、冲进屋里,有的人家水都上炕了。河沿边上的人家无一幸免,家家都有损失。河水稍有回落后,杜军将自家的钩机和运输车编在村民自救的队伍里,加固河堤,清运垃圾,同村民们干得热火朝天。杜军说:“市里的、县里的各级领导来了好几拨儿,帮俺们受灾户拿主意,给俺们送救济物资和扶困资金。真是一场大水没咋地。”
     在凌镇村,整洁的街路、错落有致的院落,已让人看不到曾经遭受洪水肆虐的痕迹,尤其是从人们的笑脸上、从他们置办年货时忙碌的身影中、从他们细数今年的收成及来年美好愿景的欢歌笑语中,可以看到凌云村民的乐观、豁达、积极的态度。

    韩生的“顺风车”
    本报记者 田蓓蕾

    家住龙山新城的韩生平日闲暇时间就愿意上街坐车溜达溜达,和老伴逛逛街,看看街里有什么新鲜事儿,看看哪有什么变化,感受感受当下的潮流。“虽然现在岁数大了,在家闲着没什么事儿,可也不想被社会淘汰。多出来走走,多了解点新鲜事儿,多长点见识。现在城市都‘智慧’了,我也不能落伍啊”。听这话,原来韩生的这个“习惯”还是颇有“老有所乐”的智慧和意义的。
    当记者问起韩生平时的出行方式时,韩生高兴地说:“当然坐公交车了。现在公交车都已经‘智能化’了,特别是‘市民卡’发放以后,坐公交车只需要刷卡就行,不需要带零钱。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记性不好,出门不是忘带这就忘带那,有时上了公交车才发现没带零钱,弄得很尴尬。现在可好了,只要把‘市民卡’放在口袋里,就可以随时坐公交车了,而且还是免费的,想坐到哪就坐到哪,就像坐‘顺风车’一样。”
    韩生是第一批享受“市民卡”的5万人中的一员。“市民卡”是我市智慧城市建设中众多内容的一项民生工程。自今年4月住建部最新一代的“一卡通”密钥管理系统正式开通后,我市安装布放的400台公交车辆刷卡机具、100台商户终端“登上”了历史舞台,辽源成为全国首批应用城市之一。这不仅可在辽源市内实现公交、公共事业缴费、图书馆借阅、存储居民医疗健康档案、商场消费等功能外,还可在全国35个城市实现公共交通、水电气、小额消费等多项刷卡缴费服务的互联互通。韩生的“顺风车”让我们看到“一卡通”的实施,不仅仅提升了出行效率,更在市民心中开通了一条“便民、惠民、利民”的智慧之路。

    市容市貌“老大难”问题 解决了!
    本报记者 王茵

    吓人的石碑不见了,占道的煤堆清走了,就连那些“堂而皇之”肆无忌惮地立于不该立足的地方的彩钢房也通通消失了踪影……
    12月23日,福镇大路。刚刚买菜回来的齐桂珍激动地一只手提着布兜,一只手比划着。齐桂珍告诉记者,自己在这儿住了二十几年,眼见着这路两侧的煤场、石料场、彩钢房加工作坊越开越多,环境越来越差。自己家就住在一家小煤场的后面,一年到头,难免吃些煤灰、吸些煤尘,住在“煤窝”中,家里不管怎么擦,永远都擦不净,别提多受气了。齐桂珍说:“前些年,也有人管过一阵儿,可动静大、雨点小,折腾了半天也没啥变化。今年市里动了真格的,又是贴通知又是组织业主开会,还动用吊车、卡车,集中清理了好几天。这次可是真见成效了,你看现在,所有占道煤堆全都清走了;石碑、彩钢房也都通通搬家了;煤场院里的那些大煤堆还都‘穿上了衣服’,刮风天也不会漫天黑灰了。”齐桂珍高兴地说。
    说起这条路的变化,私家车主刘先生感触颇深。他说:“这路啊,现在才像个路的模样,至少干净了、整齐了、不乱了!”刘先生和妻子都是渭津镇人,早些年来市里打工,后来买了房扎了根儿,可隔几个月总要回去看看双方老人。刘先生说,以前每次从这路上过,妻子和女儿都不敢往车外面看,妻子嫌“到处是墓碑,看着吓得慌”。去年夏天,自己一个做生意的朋友来辽源,还跟我开玩笑:“你们这儿咋回事儿,一进城就先见石碑,想不想好了!”“现在这一清理,可好多了,规矩了,也敞亮了,听说还要进行路面硬化和路两侧绿化、美化,这回朋友来,咱可有的显摆了!”
    齐桂珍和刘先生的话,道出了他们对市容市貌整治成果的切身感受。事实上,整治“老大难”、“暗点”变“亮点”,正是我市2013年市容环境管理工作重点之一。年初以来,在市容市貌整治过程中,市容环境管理局多次组织开展季节性市容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对中心城区街路乱倒垃圾、私搭乱建、占道经商、祭祀烧纸、私改门脸和牌匾、沿街废品收购站、运输车带泥上路、无苫盖汽车运输和路边贴“野广告”等损害市容市貌的行为进行集中治理,消除易反复、市民反映强烈、影响城市形象的违法违规现象,让老百姓切切实实体验到了整治效果,感受到了城市变化,让他们在变化中幸福着,快乐着。

    “漂泊农民工”城里置“归巢”
    本报记者 于蕾

    东辽县安石镇农民王淑芹和爱人在上海打工多年,最近她急着赶回辽源,这让亲戚朋友很纳闷:每年都是年根儿底下才回来的她,今年为啥这么急?原来,王淑芹提早回来是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买楼,而这将是她在城里买的第二套楼房了。
    在隆府家园小区一个60多平米的房子里,40岁出头的王淑芹向记者聊起了她的“买房梦” 。“我们两口子在外打工多年,生活上省吃俭用,都是为了实现心中的一个梦想,那就是在城里买套房,把母亲从农村接过来,让她老人家享享清福,现在我们住的这套房子就是前年我给母亲买的。”王淑芹一边握着母亲的手一边对记者说。“在外漂泊的年头越多,对家的眷恋就越深,从当初在家种地到选择外出打工,其实我们最希望的事情就是能在城里安个家,能让孩子接受更好地教育,让老人看病、出行更方便。这次我打算再买一套房留给自己,毕竟岁数越来越大了,在外漂着总不如回家好。”
    记者了解到,像王淑芹这样在外打工挣钱回辽源买房的农民工已经越来越多。他们渴望享受到城市生活的便利,而更重要的是出于对就业、子女教育以及就医、出行等方面的考虑,买房是他们决心“扎根城市”的一个基础,也是对未来新生活的一种期待。

    健身休闲去处多
    见习记者 李琦

    王重阳是我市第五中学的毕业生,现就读于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他以往假期回到辽源,和同学相聚只能选择吃饭或唱歌。近几次回家,他却有点犯难了:众多的休闲广场、户外滑雪场、休闲山庄、现代化的电影院……去哪好呢?
    近年来,我市文体活动场馆和休闲娱乐场所、设施在我们身边日增月盛,为群众日常休闲活动提供了更多选择。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家门,积极参与社区等组织的各文体活动。唱歌、戏曲、扭秧歌、广场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随处可见……
    同时投资1.2亿元、规模排全省第二位的辽源市全民健身中心也投入使用了。该健身中心占地4.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室内设有游泳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乒乓球馆、台球馆、电子搏击馆、棋牌室、健身器械及健身健美馆等,并有运动员公寓、儿童乐园、体育商城、大型会议室、餐饮洗浴等配套服务项目。每天,这里都聚集了大量市民来这里娱乐、健身……
    难怪,大学生王重阳会为选择休闲地点而发愁!

    “我可以多睡一会儿了”
    本报记者 于芯

    “推迟上课后,孩子可以多睡半小时,我也可以多睡一会儿了。”这是我市实施推迟入校时间以来,大部分家长切身感受的心声。
    据了解,全市中、小学自10月21日起实施了推迟到校时间政策。新的作息安排让学生早晨可以多睡10到30分钟,受到家长和孩子的普遍欢迎,这不仅让学生的精神状态和睡眠质量得到改善,也给家长们减轻不少负担。
    “孩子现在是7时40分到校,早上我们都可以多睡30多分钟,确实是好事!”西安小区吴红斌说。以往,她每天早上都要5时30分起床做饭,打点孩子上学前的准备工作。因为学校离家较远,她6时40分就要领着半睡半醒的孩子出门,7时10分左右到校。吴女士说:“现在方便多了,我每天送完孩子,再到单位也就提前10多分钟”。
    除了早晨能够多睡一会儿外,推迟到校时间带给众多家长和孩子的另一个好处是可以从容吃早点。家住市实验中学附近的学生家长李晰昊说:“为了省点时间多睡会儿,早晨孩子起来都是匆匆忙忙地吃早点,有时候时间来不及就不吃了。现在到校时间推迟了30分钟,全家人每天可以坐在一起吃早点了。”
    我市实施“推迟入校时间”两个月来,切实解决了大多数家长早起送孩子上学或是与上班时间不协调的难心事儿。但也有个别家长担心,现在的孩子 越来越不能吃苦了,平时被娇宠惯了,推迟上学时间会不会助长孩子睡懒觉的习惯?其实,推迟上学并不等于鼓励睡懒觉。有关研究表明,睡眠不足、睡眠质量不佳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对青少年的学习效率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能让每个学生都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让孩子多睡半个小时。

    往年这个时候……
    见习记者 李琦

    往年这个时候,政府机关的李先生往往会收到不少有业务往来单位送的台历和贺卡,还有不少是下属单位赠送的挂历、台历。络绎不绝地收到贺卡,按习惯每个都要逐一回复,这既耗时间又费精力。今年情况不一样了。现在已到年底,李先生却连一张贺卡、一个挂历和台历也没有收到。李先生说:“上级的有关规定,有效解决了浪费资源和耗费精力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人的工作效率。”
    最近,市纪委监察局相继下发通知,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等严禁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记者走访调查后发现,辽源贺卡、年历市场正遭遇“寒流”。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这种美德,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勤俭节约。同时要加强对单位员工的教育,引导员工树立勤俭节约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理念,自觉养成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张纸的良好习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