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新思路 新时代引领新发展

新常态下新思路 新时代引领新发展
——2017年辽源市经济发展十大亮点盘点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时代经济发展阶段转变,深刻阐述了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牢牢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建设适应发展新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面对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挑战,市委、市政府科学统筹、精心谋划,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提升发展理念、坚定转型信心、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质量变革,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市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结构调整稳步推进,质量效益逐步提升,新动能活力增强,辽源高质量发展大潮涌动,亮点纷呈,提质增效、稳中向好的良好态势正在积聚形成。
    亮点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随着全市经济稳中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经济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截至11月末,全市“四上”企业发展到628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19户,房地产企业62户,建筑企业107户,批零贸易企业70户,住宿餐饮企业15户,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55户。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多,1-11月份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5.49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74.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4.51亿元,完成地方级财政收入19.18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2.20亿美元。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5.2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1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3.1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61.89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36亿元。经济总体实力有所增强。

    亮点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体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几年来,我市始终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予以强力推进。前三季度,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6.1:61.2:32.7,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分别比上半年提升了0.2和2.9个百分点;1-11月份,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10.7:72.5:16.8,结构调整步伐稳健,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韧性增强。

    工业内部结构有所改善。1-11月,工业经济中轻重工业比重从上年同期的40.9:59.1调整为42.2:57.8,轻重工业比重的差距缩小了2.6个百分点。“两大支柱”产业即装备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7.0%,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五大特色”产业即高精铝业、纺织袜业、医药制造业、蛋品加工业、新能源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9.6%,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其中,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等行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较高、影响力较强,金翼蛋品鲜蛋加工能力居世界第一。

    亮点三:发展质量稳步提升
    我市牢牢抓住经济平稳增长的关键点,着力释放发展活力,大力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企业效益明显改善,财税质量有所好转,经济运行的质量稳步向好。
    人均GDP是衡量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2017年,预计全市人均GDP达到67500元,突破1万美元。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6.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面为7.2%,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5个百分点;亏损总额比上年同期减少4.4亿元,同比少亏50.9%;全市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5.5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质量逐步提高。前三季度,全口径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比上年年末提升了0.9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59.9%,高于上年同期10.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正在逐步提高。


    亮点四:供给侧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全市上下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因地施策,促进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从去产能情况看。1-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水泥产量同比下降10.3%,钢材产量同比下降4.7%,铁合金产量同比下降30.9%,过剩行业产品产量得到了有效控制。
    ——从去库存情况看。房地产库存有所减少,1-11月份,商品房待售面积下降21.5%,去库存取得积极进展。
    ——从去杠杆情况看。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3.7%,比上年同期回落4.0个百分点。
    ——从降成本情况看。1-11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减少1.07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从补短板情况看。三次产业的角度补短板主要是补服务业这一短板。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服务业发展到55户,比上年同期增加11户。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7.1%,高于上半年16.6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强,服务业攻坚正在持续有序推进。

 

    亮点五: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
    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动能在我市经济布局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
    ——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1-11月份,新能源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4.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幅18.6个百分点。
    ——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1-11月份,规模以上其他营利性服务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速达到了21.8%,高于全部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增幅18.4个百分点。
    ——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加快培育。1-11月,电子商务平台交易额完成4.1亿元,比二季度增加了1.8亿元。借助第三方平台东北袜业园线上订单和线上供货量蓬勃发展,“双十一”刷出亿元大单,销售额达1.06亿元,是去年的5倍多。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广泛渗透,新的服务业形态正在逐步涌现。

    ——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1-11月份,完成工业投资439.48亿元,增长8.9%。其中技改投资304.48亿元,占全部工业投资的比重达到69.3%。
    ——研发能力逐步增强。预计2017年科技研发中R&D经费内部支出比上年同期增长7.7%,R&D人员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2.6%,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合计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3.6%。全市拥有有效专利673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达113件。

    亮点六:消费潜力有序释放
    全市上下积极挖掘内需潜力,探索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思路和新政策,催生新型消费模式,从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来看,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加凸显。
    预计2017年,全市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1.8%,比上年同期提高15.6个百分点,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的差距缩小28.0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8%,高于同期投资增幅9.9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前三季度,城乡消费中农村消费和城镇消费增幅的差距逐步缩小,由上半年的8.4个百分点缩小到前三季度的1.0个百分点,农村消费市场呈现活跃趋势。消费中生活性消费比重下降,生产性消费比重提升,消费结构逐步升级。消费需求的扩大将逐步成为辽源市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亮点七:节能降耗持续推进
    作为资源枯竭型城市,保持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良性互动,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近年来,辽源市委、市政府把节能降耗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节能降耗工作稳步推进。
    今年,我市顺利通过了省政府对市(州)政府能源总量、强度“双控”目标和温室气体排放目标考核。积极推进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市建设。东北袜业园构建完成企业内部小循环,安恕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了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条。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新能源体系。目前,秸秆发电、沼气工程、生物质燃料发电、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已初见成效,改善绿色能源发展对节能减排意义重大。
    在保持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高耗能行业降低能耗,逐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率。1-11月份,全市六大高耗能行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下降8.4%,低于全市平均水平5.3个百分点。全年预计单位GDP能耗降低率下降3.2%,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下降6.0%,节能降耗取得成效。

    亮点八:民生就业保持稳定
    “全面小康,民生为先”。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民生的改善和保障工作,注重解决民生问题。1-11月,全市民生支出90.6亿元,同比增长18.0%,占总支出的86.2%。
    就业创业成效显著。建设返乡基地14个,高质量就业示范行政村14个,扶持7889人返乡创业,带动就业1.17万人。截至9月末,辽源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4.46万人,同比增长16.9%;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低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辽源市“四上”全部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增长7.6%;辽源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高于同期经济增幅3.9个百分点,经济发展对社会事业起了较好的保障作用。

    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我市为贫困村新修水泥路155公里,绿化道路270公里。为10135名建档立卡适龄贫困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承保登记手续,落实银行贷款6亿多元,已有9012名贫困群众领取了养老金。
    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完善。全市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61.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20.5万人,生育保险参保15.6万人,城乡居民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弱有所帮、贫有所济。

    亮点九:民营经济更加活跃
    我市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努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培育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辽源作为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民营经济发展水平和竞争实力明显提高。
    前三季度,全市实现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1409.1亿元,增长6.7%;全部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到30.0万人,同比增长3.7%;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291.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8.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1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8.5%,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稳步提高。
    民营企业家的投资信心增强。1-11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2.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中的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2.4%,民营经济以其较高的发展规模和较快的增长速度拉动了全市经济健康发展。

    亮点十:要素保障支撑平稳
    经济要发展,要素是保障。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紧盯序时进度,强化要素保障,确保经济发展有力有序平稳推进,为创新发展、转型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存贷款余额实现同步增长。1-11月份,辽源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贷款余额增速保持平稳,分别增长6.1%和7.2%。贷款余额增幅高于存款余额增幅1.1个百分点,较好地支撑了经济发展。
    用电量保持高位增长。用电量是我市经济增长的亮点,对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1-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28.4%,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39.0%,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幅35.7个百分点,均保持全省第一位。

    价格有利于经济发展。1-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0.7,居民消费价格在平稳的基础上小幅上涨,有利于百姓生活和经济发展;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为103.7,高于前三季度1.3个百分点,有利于工业经济发展。

    客货运量相对平稳。1-11月份全市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继续保持同比稳步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