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与“细”的升华
“粗”与“细”的升华
——来自市中心医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于芯
“医德医术赛华佗,仁心仁术除病魔。”今年4月1日,市民王绍君的家人怀着万分感激的心情,专程将三面锦旗赠送给市中心医院的手足外科、普外二科和麻醉科,深情表达了医护人员给予王绍君第二次生命的诚挚谢意。
患有糖尿病综合症及“急性坏死性筋膜炎”的王绍君,在吉大一院先后做了两次大手术。1月20日,家境并不富裕的他因经济原因无奈从吉大一院转回市中心医院治疗。得知王绍君的情况,该院手足外科主任王毅毫不犹豫地收治了这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病人,并为其进行了扩创术、VSD装置植入术、植皮术等三次手术,及时挽救了他的生命。在术后近三个月的时间里,三个科室的医护人员紧密联手,时时处处用“细心、爱心、诚心、恒心”给予王绍君无微不至的关爱,进一步拉近了医患关系,赢得到家属的敬佩和群众的赞誉。
怎样更好地为辽源人民提供方便、快捷、高效、温馨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务?市中心医院着眼发展的前瞻性,摒弃“病人围着医生转”的现象,细化诊疗程序和医治方法,将“一切为患者服好务”的宗旨升华为医务工作者永无止境的奋进目标,开创出新医改的新局面。
推出门诊、病房“一条龙”诊治模式,在我市最早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转外及转内开发功能,标志着市中心医院从“粗”向“细”的转变。“一个管理者的威信绝不是来自能说会道,而是要靠负责的态度,务实的作风,赢得社会的认可。”作为一院之长,张爱民深知自己身体力行,才能统一广大医护人员的认识。为加强细化管理,张爱民集思广益,创新举措,提出每周一组院领导带队夜查,不定期在晚间21时许进行全院工作大检查。“张院长事无巨细,哪怕是走廊的灯坏了,他也亲自打电话让人马上去修,因为怕给患者造成不便。”医院的员工告诉记者。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领导的率先垂范和以身作则,为医院的精细化管理增添了新动力。
从严治院,科学管理,市中心医院贴近百姓,将医务便民之举一点一滴地渗透在一时一事上,不遗余力地投入在惠民这个根本上,在细微之处凸显了真章。为完善服务流程,让急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市中心医院建起多学科会诊、跨科室安置病人制度,并启动远程会诊,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做到了专人护理服务患者。该院还多点发力规范诊疗行为,将新制定的十八项核心制度下发医生,对临床医生开展“三基三严”培训考核,开展病案首页规范填写培训工作。市中心医院在精细化管理中,对15个专业94个病种的7214个病例施行了临床路径管理,其完成率在99.2%以上,共检阅病历5147份,对87份有问题的病历,要求医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整改。市中心医院创新服务理念,不断延伸服务领域,对患者入院迎、出院送,对危重患者住院期间陪检,还通过“531”感动服务活动,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患者。市中心医院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做精、做细,不断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我们没有想到的,他们想到了,我们认为做不到的,他们做到了,我们认为已经做到位的,他们做得更好了。”患者对感动服务评价颇深。
新组建CCU病房、开设儿科疗区、改建独立输血科、扩展心血管内科疗区;将原门诊“静点室”合并到急诊室、将眼科与耳鼻喉科整合为一个疗区;装修病房;重新规划铺设停车场……市中心医院合理调整科室布局,营造出整洁优美的就医环境和人文环境。现今,“医生围着病人转”在市中心医院已形成常态。焕然一新、干净整洁的整体就医环境,令患者和陪护的家人眼前明亮,感慨万千。
“真情服务于患者,仁爱之心于患者,精湛技术于患者。”市中心医院全院上下呈现出一派为民、便民、惠民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