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的“稳中求进”在于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贯彻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系列评论之二
本报记者 李志民
市委六届三次全会在认真总结分析农村工作和农业发展趋势后,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放大农牧业资源优势,拉长产业链,新上一批精深加工大项目,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推动重点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培育品牌,加快扩能升级……这些产业目标,为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农产品加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风向标和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的重要保证。近几年来,在市、县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下,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发展,2013年1月至11月实现销售收入246亿元,同比增长14.5%,预计年底实现销售收入280.4亿元,同比增长14%。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37户,市级以上龙头企业82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户,省级龙头企业23户,市级龙头企业57户。龙头企业品牌建设扎实深入,市场影响力不断扩大。德春米业御泉商标、吉东种业吉东商标、金翼蛋品金翼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麒鸣牧业吉羊麒鸣等17个商标被认定为省著名商标。
尽管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与社会的需求相比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就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而言,小户多、大户少,弱的多、强的少,松散加工的多、集中生产的少。从粮食加业、畜禽产品加工业、特产加工业等都有这方面的问题。当前全球范围内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呈现了企业发展规模化、全球化,加工技术逐步高新化,其发展方式逐步实现可持续化,质量控制推行标准化,这些都为农产品加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落实市委六届三次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首先要破解企业大而不强、产业集中度不高、产业链不健全、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要加强企业原料基地建设,延伸产业链。要积极探索企业与合作组织、农民的利益联结,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机制。要鼓励支持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鼓励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龙头企业要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要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融资平台,走多元融资的路子,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立足实际的新举措,必将为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