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的“辽源答卷”

不忘初心的“辽源答卷”
本报记者 李艳红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辽源是一座北方小城,小在地域、小在人口。辽源没有波澜壮阔的名山大川、没有一望无际的千里沃野,更没有举世瞩目的江河湖泊,资源禀赋上的先天不足,曾让辽源一“煤”独大,最终也因“煤”而衰,步入了发展的困局。
    望洋兴叹吗?主政辽源的决策者不甘人后,牢牢抓住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国家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机遇,把城市发展起来、百姓富裕起来作为谋事干事不变的初心,撸起袖子加油干、挽起裤脚向前迈,在发展的道路上不犹豫、不观望、不懈怠、不软弱,让辽源百姓感受到了什么是人民公仆的牢记使命,什么是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

    一份有底气的经济转型答卷

    寻找到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转型之路,辽源走得并不轻松。产业转型升级是产业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化上升过程,是经济竞争力全面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的关键。辽源的产业转型升级从一双棉袜、一只鸡蛋、一个零部件等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方法可学习的零基础转起,其发展路径如“拨云见日”,历经九年的探索实践方能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来看看一组得之不易的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列全省第三位;工业产品产销率达到99.8%,同比提高3.5个百分点;50户重点企业完成产值446亿元,同比提高2.2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42个,开复工率为100%。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2个。滚动谋划达到省模板深度要求的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00个,总投资1019.7亿元,超额完成年初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8%,增速位列全省第三位。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型以来、特别是近几年,辽源在认真研究和准确把握市情的基础上,提出要以转型带转变、以投资保增长、以改革增活力、以创新促发展,于是就有了装备制造和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0.1%,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占比达20%,全面撑起了辽源经济发展的脊梁;于是就有了全市产值超10亿元企业36户,比2012年增加23户;于是就有了辽长铁路建成通车、伊开高速二期进入收尾工程、集双高速辽源段正在如期建设、辽源机场启动前期工作等一系列重大转型成果,为吉林经济转型升级贡献了辽源智慧和辽源方案。
    辽源能成为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地区,并不意外。以去年为例,辽源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完成1837亿元,是2012年的1.47倍。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分别发展到8500户、7万户以上,分别是2012年的1.62倍和1.46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8.4%,是全省九个地市(州)占比最高的地区。辽源被确定为全国民营经济改革示范城市,辽源“双创”工作受到国务院表彰。新华社把辽源作为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全国典型,深度解读了“辽源现象”。

    一份有质量的现代农业答卷

    “我看准了新型农业机械这条道,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把村里40余户农户组织起来,共同发展机械化种植。”西安区碾山村村民李景江在2013年成立了宏远农机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了耕耙、育秧、播种、插秧、植保、收获全程机械化,培育了一批规模种植大户。
    农业农村农民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作为农业大省的一分子,近年来,辽源紧盯建设精品农业市和吉林省畜牧业强市目标,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
    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是辽源打造现代农业的样板工程。秋收季节,满眼黄澄澄压圈变黄的稻穗在风中摇曳,蔚为壮观。“我们重点打造的是有机水稻、有机果蔬、有机经济林、特色养殖、有机食用菌、生态旅游六大板块。”辽河源镇相关负责人指着办公室内中德东辽河源头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规划图说,“示范区规划种植黏玉米、水稻、高粱、大豆、青皮豆、食用菌等作物,计划全部采用‘土地流转+企业对接+订单’的模式。”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辽源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绿色水稻、棚膜经济,走特色化、差异化、生态化发展道路。在第九届中国绿色生态农业发展论坛会上,辽源市获得中国绿色生态农业特别贡献奖。
    “聚沙成塔”中,目前已知全市高标准农田达到108.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开通了全省首家“测土配方施肥互联网服务系统”,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8.92%,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80%,培育市级以上精品农业龙头企业115户,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862户,家庭农场发展到374个,土地规模化经营达到95万亩。
    一份有自信的文化旅游答卷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文化自信肩负着凝聚力量、推动发展的重大责任和使命。
    今年9月19日,《共同的抗战——海外侨胞征集援华抗战史料汇展》在辽源巡展;
    侵华日军辽源高级战俘营旧址展览馆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认证;
    大型吉剧《皇家鹿苑》获吉林省舞台艺术剧目奖;
    成功举办“辽源杯”琵琶演奏大赛和两届国际袜交会;
    《梦锁深宫》《相助》《幸福一家人》等优秀作品相继创作……
    “改革发展越深入、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越高、就越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加快推进文化发展繁荣。”辽源文化底蕴深厚,有底气、有条件、有责任扛起文化自信的大旗。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装最重要的任务、第一位的要求,组织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10次,举办“龙山讲堂”20余场,受众2万余人次,发放《理论宣传口袋书》6万余册。龙山区“五老”宣讲团被中宣部表彰为“基层理论宣讲优秀集体”。从严恪守党管意识形态原则,强化阵地意识、斗争精神、管控手段和引导能力,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突出立德立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六出六进”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入脑入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实施“双赢”工程,繁荣发展辽源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市。
    随着“辽源好人”被评为“吉林好人”,东丰县、西安区被确定为“吉林好人”示范区,韩丽、王宝胜、龙山区“五老”群体等一批典型分获国家级奖励;接连举办吉林省第四届市民文化节和农民文化节辽源市系列活动、首届辽源市二人转小品艺术节,辽源人在文化自信的舞台上尽情讲述辽源好故事、传播辽源好声音。
    回想小时候的节假日是怎么过的?“70后”“80后”印象最深的一定是跟家人去龙首山。用人山人海形容当时游龙首山的壮观最为形象,明知去了也是人看人、人挤人,但也因没有更好的去处而不得不“随波逐流”。
    现如今,辽源市民对于在本地出游有了多重选择。近年来,我市重点实施了20个重大旅游项目建设,完成投资超过30亿元。凯旋王国、萨哇迪咔戏水王国、鴜鹭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扎兰芬围影视基地、果蔬采摘观光园、农家乐等一大批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而在建的花海扩建、滑雪场改造、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正全力打造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魅力旅游城市。这种从单一旅游到多元消费的转化,是一种执政理念的最直接反映,体现了发展是依靠谁、服务谁。

    一份有温度的民生改善答卷

    “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价值追求。辽源在持续转型发展中一直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持续加大民生工作力度,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定要提到辽源创新开展的“五点双享两救助”保障机制。“低保提高一点、社保降低一点、贷款利率和商业保险费率下调一点、政府补贴一点、群众承担一点,养老金和低保金双享,加强大病医疗救助和残疾人保障救助”,通过整合发改、民政、人社、社保等部门的政策资源,有效盘活财政和金融保险机构的社会资金,将农村适龄贫困群众零风险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稳定脱贫。
    又到了领取养老金的日子。甲山乡五龙村三组贫困户姚桂芹在2016年12月通过“五点双享两救助”政策办理了社保,每个月扣除银行贷款后可以领到640元的养老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她的生活难题。
    在“五点双享两救助”实施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全市共为10135名建档立卡适龄贫困群众办理了养老保险参保登记手续,已有9012名贫困群众领取了养老金。国务院第五督导组来我市视察调研时,对我市创建的“五点双享两救助”脱贫保障机制给予高度评价,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评选为“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辽源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和优势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全市贫困户共发展各类大棚220余栋,有11个村建立光伏发电站,有2个贫困村建立了制衣厂,5个贫困村建立了织袜厂,发展电商孵化基地3个,村级电子商务中心站45个。
    “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医改前,老百姓对去医院看病望而却步。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后,辽源在全省9个市(州)中第一个全面进入省统一平台,实行药品零差价销售,平均药价下降了30%,实现“首批”接入国家跨省异地结算平台。“现在看病比以前便宜了不少,孩子感冒发烧在医院打针,两百元左右就能治好,以往却要花个五百六百的。特别是药物实行零差价销售后,药费降下来,再有合作医疗报销,需要自己掏钱的部分真没有多少。”对比以往,医改的效果显而易见。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企业职工养老、失业、城镇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参保人数超额完成年度计划,连续13次调待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分别提高失业人员待遇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将36种特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调整4000余项《诊疗及服务设施目录》的最高限价,为4850名残疾人提供了康复服务,为18337名困难残疾人发放了生活补贴,为10321名重度残疾人发放了护理补贴,投入115万元为261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了无障碍家庭改造。辽源在老百姓的眼中是座有温度的城市。

    一份有责任的生态保护答卷

    生活的环境多一些绿色,呼吸的空气多一些健康,身边的水源多一些清澈,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就是要“还绿于民”“造福于民”。
    曾几何时,受粪便直排、生活污水直排、垃圾倾倒等污染侵袭的仙人河成了臭水沟,不仅影响着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还直接威胁着市民的饮用水安全。利剑出鞘!一场力度空前的生态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在辽源拉开大幕,臭水沟正在恢复其本来的颜色。
    “河长制”作为留住青山绿水的重要举措,辽源把生态工程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头号工程,“河长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立了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的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组织体系,落实各级河长713名,对全域河流进行地毯式实地踏查,制定“五项清单”,挂图作战,对账销号。组织开展仙人河违法排污行为专项行动,着重对域内企事业单位和畜禽养殖户进行现场检查,从根本上杜绝垃圾和畜禽粪便进入河道。接续实施了东辽河闭合、仙人河治理、引松入辽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生态修复和杨木水库饮用水源达标建设,饮用水源达标建设被省评为优秀级。突出抓好大气污染治理,完成了国能辽源生物发电和大唐电厂等7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项目,淘汰10蒸吨以下锅炉186台,淘汰黄标车2063台。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和新兴产业高度重视,落实县、乡、村三级网格监管措施,在东辽县召开现场会,深入开展秸秆禁烧专项行动,有效降低了秸秆焚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呈现水更清、山更绿、天更蓝的美丽辽源指日可待。
    杨木水库作为全市最大的饮用水水源地,是辽源百姓饮用水源的“生命湖”。由于杨木水库上游裸露山体水土流失造成的淤塞、农药化肥和养殖禽畜粪便的污染,多年来,杨木水库水源地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
    保护水源地就是拯救人类自己。我市一直把水源地保护治理工作当作最大的民生实事来抓,制定出台了我市第一部地方性法规——《辽源市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邀请专家组多地调研、反复论证后,大力实施了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隔离工程。“水源地治理的路虽然有点长,但政府有责任、有担当、有作为,从根本上解决杨木水库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切实保护好了辽源老百姓的‘水碗’。”曾经参与提出保护水源地建议的市人大代表王俊这下放心了。

    一份有担当的政治清明答卷

    党的建设不加强,必然会危及辽源的发展稳定大局。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建设幸福美好辽源,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这场从严治党的历史性考试中,辽源努力交出了让历史、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辽源把抓好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落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的具体体现,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常委扩大会议暨中央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精神,突出政治整改,强化责任担当,全力以赴、不折不扣抓好各项整改任务落实。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将其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坚持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切实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严格执行党章和《准则》《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格党的政治纪律。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全力实施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推进行动,坚持“五维并进”,实行“九建联动”,实施“六大工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一核多元”区域化大党建格局初步形成。强化政治站位,坚持把纪律规矩挺在前面,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有腐必惩、有贪必肃,以零容忍态度严惩腐败,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03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493人。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3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9人。
    不忘来路,不改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必须要有新作为,辽源在思想和行动上从不落后,更以奋力赶超的决心,勇立时代潮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