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力村里逐“新梦”

新力村里逐“新梦”
本报记者 汪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满足基本温饱到要吃得健康、穿得体面,从骑着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到越来越多的人开上小轿车,从共用河道边脏乱的旱厕到干净整洁的水洗卫生间免费“进家门”、成为室内标配,西安区灯塔镇新力村的村民们收到了一个又一个致富惠民“大礼包”。
    “还是党的政策好啊,让我们知道不能光种大苞米,还得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啥赚钱种啥、啥赚钱养啥。富的不仅是我们的腰包,还有我们致富的头脑和生活的态度。十九大召开之后,我觉得小康生活更有奔头了。”四组村民李允说。
    2011年,曾因人多地少、家里土质不适宜搞种植而苦恼的李允一家,在村支部的帮助指导下,开始研读国家政策、调整产业方向,最终瞄向了肉食鸡养殖,一年产出6万只,纯利润达20余万元。除了搞养殖,李允还当起了小老板,销售汽车、代理药品,生意越做越大。这些年,家里添置了两三台新轿车;原先一分为二、挤得不能再挤的小土房翻新重建了,而且今年他还在市里买了一套130平方米的新楼;今年初,他的小儿子降生了。“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日子越过越红火,我也想凑个儿女双全。”李允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感受到满满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不只李允一人。在村里当了24年会计的李华,见证了整个村子的成长蜕变,看到曾经让人个个成为“泥腿子”的土路变成了“户户通”的笔直水泥路,看到房顶漏雨、开会需要穿雨靴打雨伞的村支部变成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办公楼,看到村合作社养殖的种猪从最初的5头变成现在的300余头、账本上的年纯收入不断上涨,看到村里砌上水渠、实行“河长制”治理河道、免费为村户安装化粪池,无比感慨道:“国家政策好,村民肯吃苦、能干事,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这样下去,我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日前,在基层党建工作例会座谈上,张井春组织大伙儿认真收看了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十九大报告后,振奋不已: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给农户吃下一颗“手中有地、心中不慌”的“定心丸”;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重置了村中医的作用,让“小病不出村、大病就近治”成为现实;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让每个孩子能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长期带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写村史的张井春,又有了新的构想: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迎着十九大的春风,新力村都要一步步干出个样儿来,逐梦圆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