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保护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环境是人的生存之本、发展之基,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不与环境有关,是老百姓最基础、最现实的考虑,所有人概莫能外。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环境保护需要社会主体树立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意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重视环境保护就是重视民生幸福

    环境就是民生。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把环境和民生相提并论足以说明环境对于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历史的发展也证明:环境作为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对人的影响在总体上来说具有同一性和无差别性。地不分东西南北,人无论老幼贫富,环境是人民群众基本生存状态的底线,拥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的生存状态。环境保护得好,全体公民受益;环境遭到破坏,整个社会遭殃。
    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谁也离不了、躲不开。近年来,那些由于环境破坏给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的案例时有发生。由于环境问题,有些地方呼吸上新鲜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都是一种奢望。在这样的形势下,环境如果再进一步恶化的话,人们的生活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保护环境就是保障民生,重视环境保护就是重视民生幸福。为了人们都能够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喝上干净的水、吃上安全的食品,我们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们生存在环境之中,环境就如同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每一个人都希望我们的家园干净、整洁,因此,我们也希望我们生存于其中的环境是良好的。可是,一些人或是单位却为了自己的利益,一直做着破坏环境的行径,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当人们只从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出发,而不顾及自然环境自身也有生存发展的需要,对之进行随心所欲的“征服”和“改造”,环境和资源的危机就出现了。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欲望却是无穷的。靠攫取资源赚钱、靠污染环境致富,带给他人和自己的只能是灾难。譬如,一些人或单位由于没有环保意识,肆意破坏环境造成江河、湖泊生态环境形势严峻,流域性的水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严重,特别是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干涸和富营养化呈加重趋势。水资源对人类生存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破坏了水资源就意味着人类破坏了生命的“血液”。人类不注意保护环境除了对水资源造成严重的破坏外,对大气、植被、生物的多样性等都会造成致命性的影响。 破坏环境的行为如果得不到严厉制止,总有一天我们生活于其中的环境不再是我们所需养分的提供者,而是变成了对我们生命健康的威胁因素。到那个时候,人们将没有可以舒适栖息的家园了。因此,人们应当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这揭示了一个朴素而又深刻的道理——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可持续发展,重视加强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但也有一些地方、一些领域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以无节制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导致能源资源、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是我们发展中其重要作用的生产要素,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了就意味着我们发展中的这种生产要素会越来越少,我们的发展就会受影响。面对这样的现实,人们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在今后更加重视生态环境这一生产力的要素,更加尊重自然生态的发展规律,保护和利用好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此同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青山绿水。护住绿水青山,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这个层次上来讲,保护环境也能够倒逼生产力的发展进步。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城市到乡村,从大漠戈壁到江南水乡,习近平总书记每赴各地考察调研,几乎都有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邃思考和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更加自觉的行动来建设生态文明、加强环境保护。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方式等的系统性革命,就是要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就是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树立和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形成绿色思维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来把握,把绿色发展作为系统工程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避免顾此失彼、单兵突进。

    保护环境不是喊口号,要重在行动

    现在有很多人或是单位看到环境日益恶化的现状,不但深深地为此感到忧虑,而且还喊出有关环境保护的各种口号,或是发出各种有关环境保护倡议。这说明这些人们或是单位还是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的。可是,在现实中,有些人或是单位善于喊口号、善于发倡议,就是不愿意去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愿把有关环境保护的好建议去落实。任何发展成绩都是干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没有付诸行动,生态环境又怎会有所改善呢?再好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扎实的基层实践,才能逐渐从“理念”“制度”变成“现实”。保护环境要想取得一定的效果,再不能把口号挂在嘴边,而是要重在实际行动。
    保护环境行动首先要制定有针对问题、解决问题、避免空对空的制度措施。制定环境保护制度措施不但要有问题意识,需要明确的指向,针对什么、解决什么,如何解决的考量,而且要有目标任务、要有可操作性。环境保护重在行动就要在落实环境保护各项措施的过程中盯住目标,这就要求首先要有攻坚克难的劲头,不为任何风险所惧的精神。必须有不断突破排除各种环境保护障碍的勇气、锐气和朝气,才能实现环境预定的目标,达到预定的效果。

    保护环境,人人应尽责

    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环境系统中,我们每一个人的行为都影响着我们生存的环境。譬如,有权威专家指出,霾90%来自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只有约10%的霾来自自然排放。每个人如果只排放很小量霾的话,中国13亿多人口,一个很小的数字,乘以13亿,就是一个很大的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以说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每个人都是环境污染的“制造者”,那么,每个人也应该为环境保护尽责。为了畅快呼吸,为了蓝天常在,为了清水长流,就需要大家进行环境保护,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广大百姓的共同努力,一起努力,共同奋斗。环境保护就政府管理部门而言,应加大环保的监管和宣传力度。政府既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又是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者,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在建立健全完善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加大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力度,力求将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落到实处,得到有效执行;就企业事业单位而言,要有担当意识,把不污染和破坏环境,当做最起码的法治底线,在定期公开环保数据、开辟更多渠道让民众了解企业环保努力等方面的工作。就市民而言,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自觉参与环境保护,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为环境保护添砖加瓦。

    保护环境就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保护环境就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所谓绿色生活方式是一种按照社会生活生态化的要求,培育支持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和生活能力,创建有利于生态环境和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环保型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方式要求人们充分尊重生态环境,重视环境卫生,确立新的生存观和幸福观,倡导绿色消费,以达到资源永续利用,这有利于人类实现世世代代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目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循序渐进。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些人的消费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例如消费享乐主义正在四处迅速蔓延,奢侈消费、愚昧消费、消费比例失调等现象不断涌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则表现为消费品的过分包装、过分追求奢侈品、奢侈装修住房、追求豪华大排量汽车以及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等,正是这些求“大”求“奢”非“绿色”消费方式的存在加剧了煤、油、电、水、地等资源的紧张,同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环境的严重污染。面对这样的情形,我们就要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践行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消费生活方式,使绿色生活观念深入人心,全民生活方式绿色化从理念转化为行动。


    评论
    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

    生态环保事关长远可持续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福祉。保护环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社会的良性发展,我们要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
    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就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理念与其他四大发展理念相互贯通、相互促进。贯彻落实好绿色发展理念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破旧的思维定势和条条框框,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使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有机融合、和谐统一,着力构建低能耗、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就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头。环境问题的产生并非“一日之寒”,环境保护要想取得应有的效果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有坚持不懈的劲头。因此,在环境保护的征途中,除了要集中力量做好重点工作的攻坚之外,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谆谆嘱托,坚持不懈,直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
    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就要形成强大的合力。环保是整个社会的职责,除了环保部门之外,其他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和民众也不能游离于环保责任之外。保护环境靠环保部门单打独斗显然不行,而是要靠全民参战的强大合力才能取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坚决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就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东西。打赢环境保护这场战役就要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就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强化政策落实,严格生态安全的底线、红线和高压线,要奖惩兑现,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切实抓好各项制度的执行和问责,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不能手软,不能下不为例。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夏景明 摄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