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1”理性消费是最好的优惠
“11.11”理性消费是最好的优惠
本报记者 陈博琳
“零时,某小区的几十栋高层仍是家家亮着灯。那是一种寂静的明亮,没有电视的嘈杂,没有夫妻的争吵,只有鼠标嗒嗒的声响。小区配电室的刘大爷点上一根烟,默默地关掉了小区总电闸。那一天是11月11日,那一晚,他为小区业主挽回了上亿元的财产损失。”虽然这只是微信上流行过的一个段子,但也能看出,“双11”对我们日常生活消费产生的深远影响。
距今年“双11”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与往年主要靠拼手气等玩法不同,网友们发现,今年的“双11”,众多商家促销活动的内容纷纷推陈出新,规则复杂。想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不仅要拼网速,而且还要考验你的“智商”在不在线。预售、定金膨胀、各类无门槛红包、口令红包、火炬红包,跨店满减政策……身边的小伙伴们纷纷吐槽:“这哪是消费,这分明就是一场关于全国人民数学和阅读理解水平的考试!”
小伙伴吐槽“双11”打折规则复杂,足以证明商家越来越精明,打着“优惠”的幌子,精心设计一些“陷阱”,诱导消费者下单,很多网友表示:“以前放在购物车里的‘宝贝’,等到‘双十一’的时候,价格比以前更高了,这不是明显的‘先提价后降价’嘛。”先设下“优惠”陷阱,然后设置种种限制性条件,“优惠”的外衣就这么把消费者的双眼蒙蔽了。
商家固然精明,但消费者也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有报道戏称:“双十一”当天淘宝卖出的尿不湿可吸干6个西湖。这从另一个侧面也不难看出,扎堆消费、盲目消费是消费人群容易犯的通病。俗话说“过犹不及”,网上购物,必须要有一个“度”的把握。想买件大衣,先去翻翻衣柜;想穿双新鞋,要去看看鞋柜,生活中没有最“优惠”,只有最“适合”,理性消费才能让你的钱包合理“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