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两级法院“集约化”联动执行 综合治理“执行难”

全市两级法院“集约化”联动执行 综合治理“执行难”

 

  本报讯(记者 李艳红)法院执行难是一个由来已久又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两年来,全市两级法院在综合治理执行难大格局构建、“一站式执行平台”清理积案模式打造、执行工作信息化水平提升、执行宣传强化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用一年半时间圆满完成了全市两级法院1996年至2015年末8523件积案清理工作,取得了执行攻坚阶段性成果。
  党委支持是解决执行难的工作法宝。我市专门成立了全市基本解决执行难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在市委政法委专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市25家单位被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党委的统一领导、政法委的协调指挥,使执行工作力度空前,组织领导更加强化,工作凝聚力全面提升。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我市先后两次召开全市基本解决执行难领导小组扩大会议,印发了《辽源市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将协调联动机制常态化固定下来,由原来法院的单边协调变为党委统一调度、多边综合治理,在全市形成了“党委领导、政法委协调、人大监督、政府支持、法院主办、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集约化”综合治理执行难的大格局。
  在市委统领“集约化”破解执行难形势下,一大批制约执行工作开展的瓶颈性问题得以解决。在与联动部门联网查控体系建设上,我市法院与土地、房产合并后的不动产登记中心联网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将于近期实现联网,“登门临柜”的工作模式将进一步得以转变;在失信惩戒统一战线建立上,实行了失信名单曝光推送机制和定期公布、监督通报机制,定期向相关成员单位推送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市人大、市政协在“两代表、一委员”选举时,征求法院意见,对被列入执行失信人名单的候选人,实行“一票否决”,各成员单位在政府扶持、融资信贷、招标投标、行政审批及高消费等方面对失信被执行人进行全面惩戒,以《辽源日报》、辽源广播电视台、公共场所、微信、微博等为阵地,对重大执行事项和活动基本做到报纸上有文字、广播里有声音、电视里有影像、微博里有点评,打造了攻坚“执行难”的最佳利器。
  去年以来,市中级人民法院先后对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5名公务人员列入失信人名单,并向其所在机关发出司法建议函,敦促其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全市法院对165名被执行人采取拘留措施、移送公安立案11人,追责4人;集中曝光失信被执行人1762人,自然人1532人、单位230家,督促105人自动履行了义务,形成了全社会围猎“老赖”的“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