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求也是一种“追求”

    有人问他:“你窝在农村30多年,图个啥?”他笑而不语,依旧用他那单薄的脊梁撑起农村孩子逐梦的蓝天。对他来说,也许——

 

无所求也是一种“追求”
本报记者 于蕾

 

    黑牛村小学正面对着一片山,刘奎勇常指着窗外对他的学生说:“孩子们,努力学习,从这里走出去,你会看到山那边更美的风景……”
    对于大山那边的精彩世界,孩子们把它理解为希望,而刘奎勇在默默地目送着一批又一批学生从这里离开后,依旧保持着那份从未改变的初心和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无比眷恋。
    34年前,高中毕业的刘奎勇放弃在城里就业的机会,子承父业,接过父亲握了32年的教鞭,走上寿山镇黑牛村小学的讲台。在那时,一个高中毕业的“文化人”回村当代课老师,实在是一件不被人理解的事情。
    当时全校共有8个班、13名老师和180多名学生,刘奎勇每周要上22节课。那时学校的教学环境很差,破旧的房屋,夏天屋里下小雨、冬天冷得结冰碴,老师跺着脚上课,孩子们握笔的小手常常冻得不听使唤。“因为学校的办学条件确实很差,所以有几次我也想过放弃,但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求知的小眼神和他们的努力,我都会告诉自己,你就在这里,哪儿也不要去,这个小山村里的学生们需要你。”
    学校距刘奎勇的家有4公里,由于交通闭塞,刘奎勇每次都要走40分钟的山路去学校。这条路是去往学校的必经之路,刘奎勇要走、学生们也要走。所以,每到冬天下雪的时候,刘奎勇就会早早起床,扛着个铁锹出门上班,因为他要清理积雪,为学生们提早开出一条路。
    别看工资只有几十块钱,可刘奎勇的工作劲头可不小。有的学生因为家庭原因常常缺课,甚至辍学,刘奎勇便在下班后或周末去学生家里家访,了解情况,尽己所能帮助孩子们解决困难。几分钱买个本、买支笔是他自掏腰包给学生们的小奖励,奖品虽小,但在学生们的心中却很有分量。
    “那时农村孩子如果不走升学这条路,想要离开农村的机会就小了很多。”谈起他所教过的学生,刘奎勇提到了2007年那届小学毕业班。当时班里的13名学生后来有5个考上了辽源五中,13名学生全部考上了大学。每当提起他的学生,刘奎勇的眼神里都带着一丝骄傲。
    30多年来,刘奎勇在黑牛小学做过11年班主任,当过21年校长,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带着他手心里的温度。如今,因为身体原因,刘奎勇从一线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始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家。一刻也闲不住的他,要么修剪花草、要么清扫校园,给孩子们讲讲安全常识、指导学生们写写楷书,有时他干脆与孩子们融成一片,跳大绳、做游戏,欢声笑语中,他觉得自己也年轻了。
    当年刘奎勇亲手种下的40亩校园地,如今已长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希望林,这很像他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长,从黑牛小学走出去、从山村里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