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 阐述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编者按:
  7月30日8时30分,第五届东北亚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本届论坛以“资源型城市转型与民营经济发展”为主题,通过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各种问题和现象的解读,以及对宏观经济形势下民营经济发展路径、方向的分析,研究探讨新形势下资源型城市转型深层次问题,阐释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为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计策,为启迪、开拓广大干部群众思路,为我市跨越发展、科学发展营造氛围,本报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分期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民营经济发展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姚景源


  如果把中国经济做一个梳理的话,应当说面临着四大主要问题:一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有所加剧,影响企业利润、影响城乡居民收入。二是各项要素成本急剧上涨,企业压力巨大。 三是金融领域存在一定潜在风险。四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
  首先是经济下行。从前年到去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已连续7个季度下行。去年四季度中国经济7.9%,今年一季度7.7%,二季度7.5%,仍旧呈现下行趋势。
  应当讲,中国经济下行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出口受阻。那么为什么出口受阻呢?两个原因:一个是说整个世界经济还是处于一个复苏缓慢、需求不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阶段。现在是经济全球化,在全球化下我们中国经济已经高度的、全方位地融入到了世界经济当中。所以,现在不是他们赖下去我们就好起来了,他们真的赖下去我们肯定得受牵连,我们好不起来。去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讲到今年中国经济工作的时候,我们用了一个新词,就是叫“双轮驱动”。什么是“双轮驱动”呢?就是两个轮子,投资和消费,这两个轮子和我们经常讲拉动经济增长三架马车比,差距是什么呢?就是把出口去掉了。其实在去年年底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大家,说我们2013年中国经济你不要对出口寄予厚望,还是要把主要工作放到内需、放到两个轮子上来。现在看,实践证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是非常正确的,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结构不优、增长方式不科学。我们过去长时间的增长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低要素成本,特别是低劳动力成本,用低劳动力成本就形成了低价格商品,然后我们低价格商品干出口、打天下,就是中国货便宜,所以无往不胜。所以这类传统产品出口强劲有力。但是现在我们传统产品受阻了,我们自身走到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阶段,各种要素成本价格都在上涨,与周边国家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相比,他们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低得多,所以我们再像过去那种依赖低要素成本,特别是低价格劳动力成本去加工贸易,这条路应当讲不可持续。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看到另一个深层次问题,就是我们的结构、我们的增长方式。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经济下行的压力转化为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 
  大家知道,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是投资、消费、出口。现在很显然,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不能寄予太大希望。剩下两架马车:一个是投资,一个是消费。
  投资是过去长时间中国经济增长第一大动力。投资分三块:基础设施投资、工业投资和房地产。应该讲基础设施投资为中国经济的增长、为我们战胜世界金融危机做了重大贡献。2008年、,2009年战胜世界金融危机,我们4万亿投资主要是干这个。但是到去年一季度,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降到负的2.1%,这在我们过去30多年投资当中首次出现,这就需要我们回过头来重新认识,完整地认识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性。十八大报告有一段非常重要,就是我们现在有三个没有变,哪三个没有变呢?第一个就是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没有变。第二个就是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变。第三个就是我们现在中国的主要矛盾还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没有变。我觉得正因为这三个没变,在逻辑上你才能推导出发展是硬道理,你才能推导出我们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你才能推导出我们为什么要努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你才能够推导出我们得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事实上,在基础设施问题上 我们还远远不够。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在这方面我们要有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是第一。第二就是基础设施的投资主体是什么。我们过去长时间基础设施投资的主体都是政府,现在大家知道克强总理明确地讲,我们现在面临的经济困难,像过去那样依赖政策刺激、政府直接投资已经是空间不大,没有那么大空间了,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投资的主体是企业,特别是民营经济。 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不能追求三年五载的短期效应,我们政府可以采取一些鼓励政策措施,让民营企业进来,让我们企业既有钱赚,既又有利于民生改善,又有利于整个经济环境。
  投资的第二大块就是工业投资。我特别赞赏我们辽源这个城市,好在哪里?就是我们始终把实体经济放在第一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实体经济不行,我们这个城市要想富裕,归根结底取决于实体经济。我们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全党要高度重视实体经济,要全力地去扶持发展实体经济,这点非常重要。但是我们恰恰在这方面出了问题,所以我们整个经济下行。现在要讲经济下行压力大,最困难的是谁呢?实体经济。 
  投资的第三大块是房地产。应当讲房地产这个产业对于我们实现全面小康是个重要产业。说到房地产,房价高现在大家都比较清楚了,分析来分析去,就俩原因:一个,就是相当数量的投资和投机的钱进入这个领域。就是买房子不是为了自己住,而是为了投资。需要房子的人又买不起,住不上,于是就推高了房价,造成资源闲置、浪费。所以,我们现在就把抑制投资和投机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什么招法呢,就是限购。但是从经济学原理上看,行政办法用于宏观调控会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有副作用。恐怕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谈4万亿投资有什么样的副作用。第二就是行政办法参与宏观调控。它的效益是递减的,这是个经济学原理。我觉得我们还是应该通过改革的办法,通过改革,拓宽投资渠道、投资领域,让我们民众这些钱有更多的投资领域。所以说我们在房地产问题上还是要解决市场化。要研究把我们地方政府从土地财政中解放出来。所以我觉得房地产里边,一方面我们要看到他的重要性;另外一方面还是要改革,用深化改革的办法使这个产业能健康发展。
  当然,我们说,一个国家长时间依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形成大量的生产能力,造成产能过剩。二是信贷增加,货币发行量大,造成通货膨胀。这种增长方式显然也不可持续,所以我们重要的任务就是转方式,就是调结构。习近平同志前段时间讲过,要追求“实实在在的增长”,要实现物质财富倍增。那么物质财富怎么才能倍增?靠什么呢?靠实体经济。所以还是要发展实体经济,而实体经济怎么才能发展呢?我觉得一是要靠创新,靠技术进步,特别是创新。这个创新大家注意,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源泉。一定要盯住创新、盯住技术进步,要以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实现实实在在的增长。我知道,我们辽源一直在高新技术,特别是在现代服务业上面下大功夫,这一点特别重要。二是要实现“美丽的增长”。我们依靠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带来经济增长,回过头来再治理污染,结果付出比当时投入的还多,这不是得不偿失吗?我们现在确实有一个问题,就是美的地方不富,富的地方不美。那么多地方,污染严重,水不能喝、粮不能吃。所以说,我们的增长一定要追求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我知道这点我们辽源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第三,应当还是习近平同志讲的“幸福增长”。什么是幸福增长?就是以民生改善为目标、为标志。我们有的地方增长上去了、GDP上去了,结果民生没改善。这显然不是我们要的增长。我们今天是一个民营经济的社会,应该在着力发展民营经济上下功夫,通过扶持民营经济,实现稳增长。

 

资源型城市转型重点、难点与对策
国家发改委东北振兴司原副司长 彭会军

 

  辽源是我国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全国第一次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会议就是在辽源召开的。辽源也是转型工作抓得比较好、转型效果比较显著的城市。这些年,每次来辽源都能看到辽源的新变化。所以,在辽源召开这样一个论坛是非常有意义的。我很愿意借这个机会与大家就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进行交流。今天,我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二是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和难点。三是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思考。
  一、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现状
  我国资源型城市数量众多,其中约1/4资源开采已步入衰退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2001年,辽宁阜新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煤矿关闭、工人下岗、经济下滑等诸多问题全面集中爆发。为此国务院确定阜新为首个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开始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艰难探索。2003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把资源型城市转型作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加以研究。2007年,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意见》实施7年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各项工作得到了扎实有序推进。
  (一)政策资金支持和长效机制建设。《意见》出台后,经报国务院批准,发改委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分三批界定了共69个资源枯竭城市,支持政策惠及5000多万人口、近40万平方公里国土。在资金支持方面,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下达转移支付资金651亿元。在规划指导方面,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已经上报国务院待批,研究在资源富集地区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在制度建设方面,建立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立法等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二)各省政府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资源枯竭城市所在的23个省(区、市)相继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江苏、湖北、山东、广西等13个省(区、市)出台了支持本地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辽宁、内蒙古、江西、重庆等8个省(区、市)安排了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内蒙古自治区2009年至2011年共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资源型城市努力开创转型发展新局面。
  先说说资源枯竭城市,这也是国家和有关部门推进转型的重点。各资源枯竭城市紧紧围绕转型发展这一中心工作,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出台务实举措,在国家政策支持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初见成效。一是经济活力显著增强。二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是棚户区改造稳步推进。四是生态治理初见成效。五是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转型模式。再说资源富集地区。在推进资源有序开发和高效利用同时,一些资源富集城市和地区未雨绸缪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延伸煤,不唯煤,不断获取新的生长点和支撑点。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点与难点
  目前,以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为突破口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工作机制初步建立,资源枯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现生机与活力。但资源型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内外部因素叠加,新旧矛盾交织,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
  (一)资源枯竭城市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不强。尚未改造的棚户区近7000万平方米,失业矿工60万人,城市低保人数超过180万人,需要治理的沉陷区达14万公顷。产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依然较强,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接续替代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骨干项目支撑,要素集聚能力较弱。在这里我还要强调,产业转型往哪里转很重要,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新的产业定位是一门学问,需要领导者有清醒的头脑。
  (二)资源富集地区新生矛盾显现,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部分资源富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重复建设,产业多元化还没有提到日程。资源开发、征地拆迁等引发的利益分配矛盾较多,维稳压力大。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之间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突出。
  (三)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亟待完善,改革任务艰巨。资源开发行为方式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控监管机制有待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等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形成。资源开发企业在资源补偿、生态建设和环境整治、安全生产及职业病防治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仍未落实到位。扶持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支持力度不足。资源收益分配改革涉及深层次的利益格局调整,矛盾错综复杂。
  三、深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几点思考
  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资源开发都是有一定的周期,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但是矿可竭而城不可衰,尤其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讲更是如此。我们国家不能再不断地出现“阜新现象”。因此资源开采处在不同阶段的城市都面临着转型的问题。
  (一)资源枯竭型城市要抓住机遇加快转型。这些城市转型正处在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要抓住国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给予政策支持的大好机遇,举全市之力,尽快偿还历史旧账,加快解决棚户区改造等民生问题;因地制宜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搞好生态环境治理,使城市走上良性发展道路。
  (二)资源富集城市,要规避“资源诅咒”,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要合理适度地开发资源,这个很重要,要给子孙后代留点资源而不是污染了的环境。要未雨绸缪适时转型,努力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避免矿竭城衰的局面重复上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护生态和环境,走绿色发展之路。研究和实践都表明,能够在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成熟阶段主动转型可以比较平稳地、以较小的代价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2007年38号文件提出的各项政策措施大部分已经实施,但是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建设未能如期完成。而这也是我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因此应该在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上下大力气。
  (四)提高领导者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认识。对转型有深刻的认识,转型有思路的,能够因地制宜合理地选择接续替代产业,就转得快、转得效果好。也有些人认为产业转型就是上项目,我说这话对一半,转型是得上项目,但上什么项目有讲究,不能盲目的转。
  (五)产业转型要把握的几个问题。一是必须因地制宜、科学地选择转型产业。二是产业转型必须与解决就业问题相结合。三是产业转型必须注重各类人才的培养。四是必须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国家政策措施支持相结合。
  (六)民营经济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大有可为。一是发展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变。二是国家政策导向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三是各转型城市都制定了支持转型的措施,投资环境不断好转,给了民营企业可以施展拳脚的空间。
  最后我要说,资源型城市转型不仅是产业转型、还要城市转型,转型更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过程。民营经济的加入会给城市转型带来生机与活力,民营经济也势必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大有可为。

 

协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吸引优秀创新创业人才
吉林大学管理学院院长 赵树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非常荣幸能参加由民革中央、辽源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单位举办的本次论坛活动。我主要讲4个方面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动力源泉
  一提创新。大家都觉得这个词是耳熟能详的。创新从字面上理解是创造新的东西。事实上,创新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它是指一个新的生产方式。经济学家说它是一个新的生产函数。我们说是一种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创新主要是在企业实现的,所以我们说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同时,我们也知道,创新活动的企业是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支持和配合的。所以我们说创新来自于互动。来自于和谁互动呢?和政府互动、和研究机构互动、和市场互动、和消费者互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建立一种有利于这种互动的系统,也叫创新体系。创新的集中表现是企业产出了新产品、应用了新技术和新工艺,最终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与创新相关还有一个名词叫创业。从字面上看,是创造一个新的世界。事实上它是一个管理学的概念,它是指创业者用自己所拥有的或经过努力所获取的资源进行优化、组合,从而产出比原来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的活动。所以创业活动一般是产生了一个新的企业。我们把能够产生一个新的企业的创业者叫企业家。不能造企业的叫经理人,所以在中国经理人多,企业家少。创业活动和创新活动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有很多创业活动都是因为创新而引至的。比如说比尔·盖茨的创业活动是因为他有了windows技术,从而导致这一次创业活动,引起了整个社会经济以及人们生活的一个变革。那么很多创新活动都是以创业活动为载体而实现的。如果没有创业活动,我们喊创新,那是一句空话。所以政府喊创新也好、企业喊创新也好,我们要踏踏实实地开展创业活动。
  二、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一支柱
  传统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的资源有三个,一个是自然资源;一个是人力资源;另一个就是资本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条件。那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告诉我们,一种资源的优势配置方式也是一种资源,那就是创新、创业人才。在当代很多创新活动都更倾向于有一定技术含量的技术创新。那么,要能够开展这样的创新活动,这个创业人才既要懂得技术,又要有企业家的素质。所以,他具有稀缺性,所以他是资源,是一种稀缺性资源,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地来吸引这种资源呢?从目前看,主要是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我们叫做区位趋向,就是说你这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可能好人来得就多,所以我们都想让这个地区发展水平高,所以有很多人想上北京、想上上海、想上广州,全世界的人要上美国。那么这种取向对所有的人才都有吸引力,但是对于一个地区来,由于它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限,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另外一种取向就是利益性取向,就是你来了我给你好处、我给你钱,那被它能吸引的人是资本的拥有者,人不一定来,资本能够涌入。而且对于一些相对落后地区所吸引的基本是劣质资本。主要表现在第一短期性,有钱有利益就在这儿,没钱就撤走,所以我们这些年招商引资有很多失败的案例。它往往容易造成当地的环境和生态的破坏,所以这种例子也不胜枚举。第三种取向就是事业取向,就是这里是创造事业的热土,是创业的热土,你来到这里能成就一番事业。它能吸引哪些人呢?能够吸引有着强烈的事业心,有着创业潜能的人来这里工作,所以我认为事业取向是我们辽源市政府未来应该主打的一个品牌。
  三、国内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为辽源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近年来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鼓励高等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团中央跟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中国推广创新创业教育。人事部也提出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实施意见。国内相继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还有的开展了创新创业研究。据我们统计,国内“985”大学当中有12所大学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在大学生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我觉得这为我们辽源市人民政府吸引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四、给辽源市人民政府提几点建议
  第一是把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提升到战略高度予以重视,出台相关政策。第二是协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出台相关政策。一是建议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辽源在这方面已经有基础,而且最近这几年做得很好。我想如果我们通过省教育厅推动,先把它变成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区,然后我们再向教育部建议搞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园区,我们首批进入这个园区,我们不断提升我们的知名度跟品牌形象,对全国的大学生来此创业绝对会有一番吸引力。二是建议探索实行“两金”:“星火创业基金”、“大学生创业教育基金”。通过这两笔基金的建立提升我们辽源市在创新创业实践、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品牌的知名度和价值含量,为未来吸引创新创业人才。辽源市在近些年来以袜业为基础,吸引了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如果我们能抓住这次机遇,乘势而上,我想辽源市未来会成为创业者的乐园,辽源的经济前景会无限辉煌。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王 茵 整理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胡希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