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千年传承千年情

端午节,千年传承千年情

 

    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如期而至。过端午节,是中国人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习俗。我国早已将端午节列入了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个传承千年的传统节日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着民族的凝聚力、生命力,对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发展进步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承载的文化基因深植于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在时间长河里,端午节承载了太多的变迁、太多的情愫、太多的记忆。时至今日,面对这古老的节日,我们不但应该穿越历史隧道全面认识她的面目,还应该在新的时期传承并发扬她的文化内涵。


    重温传统 愿生活更美好

    2008年,端午节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湖北秭归、黄石,湖南汨罗,江苏苏州三省四地联合将中国端午节申报成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形成了多种民俗,如佩香囊,门户悬艾、菖蒲,挂雄黄袋,穿五毒衣、老虎肚兜,饮菖蒲、雄黄或朱砂酒,沐浴兰汤,龙舟竞渡、祭粽、食粽等。据了解,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为古代百越地区,也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也就是今天的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这些传说,充满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奋争品质与不懈奋斗的光荣传统。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有祭祖先、念恩情、爱祖国、孝父母、帮幼小、求福祉、谋文明,以及划龙舟、吃粽子、插艾蒿、灭蚊虫、游四方的过法,进而形成了极具民族和地域特点的节日文化活动氛围。在端午节期间,民俗活动是传承文化的有效载体,应提倡和引导市民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弘扬端午文化,回归到屈原的爱国、为民、向善的精神上来。此外,文化学者要通过挖掘端午节文化里贴近现实生活的元素,唤醒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在这样一个传统佳节到来之际,我们需要重温一下传统。重温不是模仿古人,而是用心去体验传统的精神和情感。重温传统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是祈愿生活更加美好的一种行动。


    端午味道:千年的人间情怀

    节日的初衷在于寄情,若非如此,便失去了节日的意义。端午节也不例外。端午节在历史长河中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身上承载的人间情怀。
    端午节承载了人们情感沟通、团圆美满欢聚一堂的美好愿望。 端午节不仅作为民族节日,如今更作为法定节假日就是为了让平日工作繁忙的亲朋好友借此机会能够相聚一番。如今的端午节我们通常都是看到家家户户午饭时候共聚一堂有说有笑。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里的节日氛围没有淡化,人们仍然会在端午这天包粽子、投粽子、赛龙舟、插艾叶等。自从2007年12月14日端午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以后,人们无论平常工作再忙,都能在这3天的小长假中与家人团聚。饱食之后与亲朋好友聊聊天,这都在无形之中促进了人们情感之间的交流。
    端午节身上寄寓着千百年来人们浓浓的爱国情怀。时至今日,提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的就是屈原。端午节传承二千多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是端午节饱含人们对爱国忠贞之士的敬仰与哀悼,是人们对于“国安天下安”的热切期盼,是人们对天下太平、国家昌盛的深切向往,充斥的是满满的爱国情。爱国,不独属于哪个朝代、哪个时代,而是一个人生活的寄托、一个人精神的归属、一个人品格的基本要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爱国是永恒不变的主题,爱国情愫是灵魂深处的民族烙印。


    传统节日也能过出现代味道

    作为传统佳节,端午节不但要重温传统、传承其承载的文化内涵,而且还要与时俱进把端午节过得有新意。事实证明,现代人是能很好地把传统和现代有机结合的,让传统节日过出现代的味道。
    现在很多地方在开展民俗活动时融入了现代的元素,用活了当地的文化底蕴,结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当地民俗活动,利用现代方法并结合传统文化印记、文化内涵、民族精神,过好端午节。还有的地方利用数字化手段,通过立体赏析的模式对名画进行再现,运用现代化技术讲述端午节历史。这实际上是运用让人眼前一亮的现代技术手段,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很好的探索,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把端午节过出现代味道也离不开新媒体的助力,有些地方推出“微博话端午”网络交流展示活动,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只要是端午节话题,网友都可以发送自己的活动照片、手工艺作品、诗词文章和书画作品和大家分享,网络空间里的每一次展示都引发了热烈的端午节文化互动。利用 “网络端午民俗传真”吸引了众多青年在微博平台上全面展示诗词朗诵、话剧表演、端午节工艺作品,年轻人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搬上了虚拟的网络。这样的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到过端午节不仅是吃粽子,更重要的是唤起青年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记忆,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让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过出现代味道并不是要人们忘却优良的传统,而是通过新颖现代的元素或是形式吸引更多的人们,尤其是年轻人更多地关注端午节,引导和鼓励人们弘扬端午节好传统、好文化、好节风,更加深入人心。


    端午节传统习俗背后的文化情怀

    端午节,这个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各地都流传着不同的传统习俗,这习俗的背后是共同的文化血脉传承与炙热的家国情怀,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端午节才得以流传传承千年,以更加血肉丰满地状态融入我们的生活。关于端午节的习俗,各地也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大家都知道端午节要包粽子和吃粽子,但除了吃粽子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端午节习俗呢?今天,记者就和您一起来看一看。
    江浙等南方地区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最早是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已流传两千多年。后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小巧可爱。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有驱瘴之意。悬钟馗像。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栓五色丝线。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端午节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儿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点雄黄酒。雄黄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端午节假期施行背后有深意

    端午节是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中国端午节成功入选《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按规定放假3天。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产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现在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是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留。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使这份宝贵的遗产得以生生不息。传统节日更多地成为法定节假,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认识后的举措,也是符合整个民族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的。这一举措从规定层面来说,不但让大众获得了更多的休息时间,并为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可能性。国家把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设为法定假期,显然不仅仅是为了让大家在这一天里吃吃喝喝,或是待在家里睡大觉,而是希望大家能够积极参与传统节日的各种纪念活动,借以弘扬传统文化。


    评论
    重视传统节日 留住文化根脉

    端午节,蕴含着我国几千年来文明进程的丰富内涵。而支撑端午节流传至今仍被广大群众所推崇的,就是因为几千年传承至今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离开传统文化土壤的滋润,就会逐渐枯萎。所以,今天的我们过端午节,就是要更好地参与其中,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好其身上承载的文化内涵,保住那流传千年的优良的传统,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守住中华民族之魂,让传统文化中“爱国、孝敬、文明”优秀文化基因不断发扬光大。
    重视传统节日,留住文化根脉需要靠每一个人的自觉。传统文化需要传承,要有人传承。因此,留住传统文化的根脉,需要人民大众的热情参与,让在群体性活动中找寻文化的枝桠,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为了让人民群众有参与的动力和热情,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履行责任,创造出大众积极参与的条件。除此之外,要让传统文化长盛不衰,还需要特别重视年轻人,引导年轻人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热爱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目前,对于相当一部分年轻人来说,传统节假日似乎与其他休息日没什么两样,他们对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更是知之甚少。传统文化传承的进程中,年轻一代不是围观者,他们身上都有着传统文化的因子,只是需要去激发,并给予正确的指引是可以激发其身上的潜在力量的。因此,创造条件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需“拥抱”年轻人,让年轻人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把年轻人培养成传统文化的“先行者”是一件需要立即去做的事情。
    重视传统节日,留住文化根脉需要不断创新。代代相传才叫传承,而代代传承,首先要解决“这一代”知晓传统文化习俗,并愿意接受。这就有个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步需求的问题,需要在不断丰富现代文化元素中传承,而不是一成不变。传统文化能够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换发生命力的关键在于不断地创新。在当代,我们要留住文化根脉就要不忘传统又要符合时代特点,使诸如端午身上承载的传统节日文化成为引领人们价值观的先进文化。因此,要留住传统文化根脉就要做好创新,对时代有总体把握,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新需求有清晰认识,让传统文化的展示形式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增加节日文化底蕴,不断创新传统节日活动的形式和载体,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大放异彩。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李锋 采写
    本版策划 咸凯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