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抓一个“早”字 促成一个“好”字
紧抓一个“早”字 促成一个“好”字
辽源从“三早”行动及项目建设入手抓发展
本报记者 李艳红
辽源作为经济欠发达、全省行政区划最小的地级市,转型发展的唯一出路是坚持工业立市、增强有效投资、做强实体经济、深化结构调整、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发展质量。
去年,全省“冬季三项促投资”部署大会之后,我市立即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对全市投资和项目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对2017年春季项目“三早”行动作出具体安排,要求各县(区)、各部门采取务实有效措施动起来、忙起来、干起来,在全市掀起大抓项目、大上项目、大建项目的热潮。
全省“三抓”大会召开之后,我市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学习贯彻“三抓”大会精神,要求全市上下尽快把思想和行动聚焦到省委、省政府转方式、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各项部署要求上来,切实抓好项目落地开工、项目谋划储备、招商引资、对接政策等项工作。4月5日至7日,我市组织开展了2017年春季重大项目建设巡检活动,重点察看“三早”项目进展情况,力促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早达效。
项目建设具有突出的竞争性和时效性,必须和时间赛跑,争先抢早。我市从市级领导做起,层层落实项目建设领导责任制,明确目标,量化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一级向一级交账、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责任制,确保项目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在对全市项目储备谋划情况进行全面调度和梳理的基础上,组建了由发改、工信、国土、环保、规划和政务服务中心等部门组成的项目建设推进组,负责全市项目建设特别是“三早”项目的集中推进工作。对全年项目建设目标任务进行分解落实,明确了项目建设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从四大板块14个方面细化提出82项落实措施,围绕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转型、重大科技创新、重大民生事业、重大生态环保等领域,研究梳理出近三年滚动推进亿元以上157个总投资966.81亿元的重点项目。
致力于解决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禀赋不优、产业短板突出的实际问题,我市在项目谋划上立足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瞄准国家政策导向,紧盯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的战略机遇,超前谋划一批符合国家政策支持方向,有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特色鲜明的重点项目,充实辽源项目库,并精准对接,争取进入国家和省支持的项目盘子。重点利用国家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围绕改善基础设施、推动生态恢复与修补、加快整体脱贫等重点领域,深度挖掘和谋划一批公益民生项目。致力于培育新动能,围绕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创新链整合、“互联网+”,谋划一批产业升级、产业链延伸、产品换代等高科技大项目。围绕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从构建大交通体系、园区基础设施、城市功能布局等方面,谋划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农网改造项目、新型城镇化项目、老旧小区宜居改造项目、宽带吉林和“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目前,我市共滚动谋划达到省模板深度要求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个,总投资211.02亿元。其中,装备制造、农产品深加工两大主导产业和高精铝、纺织袜业、医药健康、蛋品加工、新能源五个特色优势产业等重大产业转型升级项目达到56个,占比56%。
项目是发展的源头活水。没有好项目、大项目,就没有经济实力、发展后劲和更高水平。我市注重把握项目建设的规律和趋势,努力在破解影响项目建设的关键问题上精准发力,千方百计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确保项目建设扎实稳步推进、见到实效。坚持加大行政推力与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相结合,进一步强化项目管理。着力破解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进一步强化要素支撑。始终坚持借势、借力发展,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
当前,我市能否把握住、利用好当前重大战略机遇期,打好、打胜新一轮振兴发展这场攻坚战、大决战,大力推进项目建设是关键,软环境建设更是主责。我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入手,建立以企业和项目建设为核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精准服务机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推动项目建设的发展局面。致力于打造亲商、助商、安商的良好发展环境,把政务环境治理作为软环境整治的突破口,加大监管力度,强化追责问责,彻底解决“中梗阻”问题。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减少审批环节,精简审批流程,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张网”建设。适应项目建设需求,进一步创新服务举措,全面实行“三大员”和领办、代办制度。
穿袄提领子,牵牛牵鼻子。通过2017年“三早”行动,辽源在项目开工季,进行高规格、全方位的踏查、把脉、督战,紧抓一个“早”字,促成了推进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的一个“好”字。